浅析左翼电影时期两类作曲家群体创作特征的异同
——以贺绿汀和聂耳为例

2021-11-12 19:55王若松
戏剧之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贺绿汀聂耳左翼

王若松

(北京电影学院 声音学院,北京 100088)

从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 年初的“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觉醒,这对于中国电影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人们已经厌倦了那些不切实际的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以及武侠神怪片,向电影界发出救国的劝告,于是许多电影公司开始考虑改变制片方针。之后,在夏衍、郑伯奇、田汉等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就在左翼电影小组成立后不久,作曲家任光、聂耳等也成立了左翼音乐小组。

在轰轰烈烈的左翼电影运动中,优秀的电影歌曲层出不穷。纵观整个左翼电影时期的电影作曲家,他们的组成主要有以下两种:以贺绿汀为代表的毕业于国立音专的“学院派”作曲家和以聂耳为代表的救亡歌咏型“革命派”作曲家。以上两类不同的作曲家群体,他们创作的电影歌曲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我们通过分析比较这两类作曲家群体各自代表人物的创作特征,可以看出两个群体在创作上的不同侧重点。

“学院派”作曲家代表贺绿汀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凭借《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俄国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而蜚声全国,后来经过聂耳的介绍进入了电影公司担任作曲。贺绿汀不仅为许多电影创作了可以完美地与画面结合的配乐,同时也写作了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

“革命派”作曲家代表聂耳作为左翼电影作曲家中的领军人物,通过给电影《母性之光》创作插曲《开矿歌》而开始其电影歌曲创作的生涯。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聂耳以极大的热情呼吁大家要重视电影音乐的应用。聂耳一共创作了15 首电影歌曲,其中像《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现在依旧被广泛传唱,尤其是《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被选定为中国的国歌。

通过分析与比较贺绿汀同聂耳创作的电影歌曲,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的作品具有以下相同点:

1.民族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用之不尽的宝藏。只有合理地选用并改编民族音乐,才能使影片在民族性上得到加强,影片才能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贺绿汀在电影歌曲的创作中十分注重对于民族素材的选用。例如在电影《马路天使》中,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就分别改编于民歌《哭七七》和《知心客》。在改编中,贺绿汀删去了原曲中过于缠绵婉转的部分,将旋律变得更为平实简单而又不失民族风味,极好地配合了歌词。在伴奏中,他也全部运用传统的民族乐器,使歌曲充满浓浓的民族感。有着深厚民族民间音乐修养的聂耳在电影歌曲创作中更是大量运用民族素材。例如在歌曲《开矿歌》和《大路歌》中,聂耳合理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劳动号子,利用“噢呵!”及“哼呀咳嗬咳”等工人在劳动的时候用的口号,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工人们劳作时的情景。

2.思想深刻

作为左翼电影时期的电影歌曲,其创作肯定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土由于日军的侵略已经大部分沦陷。左翼电影的创作者们希望通过影片来唤醒大众的意识,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作曲家们也在自己创作的歌曲中表达了自己的希冀。

贺绿汀的电影歌曲虽以抒情为主,但是这并不妨碍歌曲中隐含的深意。在电影《压岁钱》的插曲《压岁钱歌》里,作曲家教育小朋友要节俭。当时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爱情歌曲,不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贺绿汀适时地写出了这首儿童歌曲,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聂耳是第一个在电影中塑造工人阶级的音乐形象的作曲家。他的电影歌曲大都涉及大众的苦难生活,号召人民起身反抗,不要做亡国奴。虽然歌曲整体的基调比较悲伤,但是骨子里无不透露着坚强与勇敢。比如在影片《大路》的插曲《开路先锋》中,通过铿锵有力的节奏,将工人们无惧敌人、奋勇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位作曲家创作的电影歌曲的相似点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来他们的作品具有以下不同点:

1.旋律线条

旋律是一首歌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听到一首歌曲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旋律。

作为“学院派”作曲家,贺绿汀在创作中十分注重旋律的完整性,并且在句式上也比较规整。我们可以看到,贺绿汀所创作的电影歌曲在节奏上几乎都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其中包括普通的四分、八分、十六分以及之间的相互组合,休止和附点也都是运用在整齐的句式中。整个曲子分句明显,结构突出,旋律线条感极强。而聂耳善于在节奏上运用休止和重复,在句式上也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句式而是选择长短不一的结构。这些元素的运用使歌曲唱起来更加口语化,有利于在演唱中抒发力量,便于放声演唱。比如在《毕业歌》中,作曲家通过各种切分、休止和附点,使旋律与歌词完美融合。口语化的旋律让我们感觉到演唱者好像是在对着大家进行激情的演讲,这样便使歌曲具有更强的冲击力。

2.借鉴西方音乐

两位作曲家对于西方音乐的借鉴不尽相同。

在贺绿汀的电影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分娴熟的西方音乐作曲风格的运用。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贺绿汀善于创作抒情或者描写爱情的歌曲。因为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西方音乐理论教育,因而贺绿汀在创作中大量借鉴西方的音乐形式。比如电影《清明时节》的插曲《工人之歌》,这是一首4/4 拍大调的进行曲,作曲家通过这种鲜明的音乐形式,完美诠释了当时所处时代的潮流。由于聂耳没有留洋学习的经历,因此在西洋作曲技法的运用上并不熟练。聂耳的作品主要侧重于现实性,所以他多利用民族语汇,通过短小的乐句来创作出简单的旋律。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聂耳几乎所有的歌曲都有民族音乐的影子,这也是他在创作中的一大风格特点。

3.传唱度

贺绿汀作为一位“学院派”的作曲家,在创作中难免会运用一些复杂的技法,这就使得歌曲不能在短时间内被普通民众所理解。尤其是在歌曲的音域方面,由于顾及到歌曲的艺术性,许多歌曲只有专业的歌手才能进行演唱,普通民众可能因为音域问题而无法驾驭。在歌曲的演唱形式上,贺绿汀的作品有许多涉及多声部和声的,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歌曲的演唱难度。聂耳的电影歌曲深受民族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人民群众中反响热烈。他所创作的电影歌曲不仅能够较好地贴近现实,而且没有太高的旋律,普通民众都可以进行演唱。另外,聂耳创作的歌曲虽然除了独唱外还有齐唱、领唱、伴唱等形式,并他并没有运用太多和声上的东西,所以不会影响到普通民众对于歌曲的理解及演唱。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区别,所以“革命派”的歌曲才会比“学院派”的更加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传唱度更高。

4.创作风格

贺绿汀不仅写出了优秀的儿童歌曲《压岁钱歌》,还有风格活泼的《春天里》以及令人精神振奋的《工人之歌》。这些不同的风格与体裁都被其驾驭得游刃有余,我们看到了一个受过系统的音乐理论教育的作曲家的创作能力。

聂耳在创作中不同于贺绿汀,他主要偏重于战斗歌曲,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旋律。虽然他自学过西方的作曲理论,但是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所以在某些风格的驾驭上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作曲家本身也未过多尝试过不同风格作品的创作。但是聂耳的电影歌曲代表着当时时代的要求,代表着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鼓舞了无数处于底层的人民,让他们能够看清现实并且起身反抗,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通过以上对于两个作曲家的作品的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两位作曲家为代表的作曲家群体的特征。以贺绿汀为代表的“学院派”作曲家因为接受过系统的音乐理论训练,因而可以完美地驾驭多种风格的歌曲写作。他们在创作中除了合理运用民族元素之外,还大量地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弥补了民族音乐先天的不足,拓展了电影歌曲的和声功能与复调结构,拥有很高的技巧性,作品更类似于艺术歌曲。而以聂耳为首的“革命派”作曲家虽然不善于描述细微的表情,但是却紧跟时代的要求,完美利用民族语汇,辅之少许西方技巧,勇敢揭露社会现实,唤醒民众起身反抗压迫,处处体现着战斗性和通俗性,作品本身就是良好的群众歌曲。我们可以看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一“雅”一“俗”,或者说是一“柔”一“刚”的组合,才能使左翼电影歌曲深受大家的喜爱,并且流传至今。

猜你喜欢
贺绿汀聂耳左翼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化险为夷靠淡定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研究
——评《贺绿汀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江南书院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歌剧《贺绿汀》剧照
“花岗岩脑袋”的贺绿汀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前期延安文学对左翼文学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