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创新
——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2021-11-12 19:55王乃玉
戏剧之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舞台文化

王乃玉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4)

回顾21 世纪以来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崛起不可忽视。从2013 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到2017 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诗书中华》、《国学小名士》,再到2018 年的《经典咏流传》等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2019 年10 月份开播的《故事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反响强烈,豆瓣评分高达8.6 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受欢迎的节目中又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为胜,这些节目依托央视这个大平台,进行大制作。特别是《故事里的中国》开拓了重新解读文化经典故事的领域,获得人们的广泛好评。

一、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崛起的原因

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受到人们的如此欢迎必有其成功的原因。一般我们把带有娱乐性、大众性的节目称为综艺节目,当人们对类似于《星光大道》这类综艺节目产生审美疲劳之后,传播文化知识的节目便显得新颖有趣。这就构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契机,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的重点任务之一,即为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同年,广电总局又下发《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这就规定了电视媒体制作综艺节目的大方向,为电视台制作相关节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平台,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发挥平台优势制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文化类综艺节目。

(二)市场竞争加快此类节目的崛起

回顾中国近五年的综艺节目,可以发现大多数都可以在他国找到原版。例如湖南卫视的《中餐厅》和《向往的生活》分别模仿韩国综艺《尹食堂》和《三时三餐》,浙江卫视的《高能少年团》也被指抄袭日本综艺节目《VS 岚》。央视作为行业标杆,必定要避开目前综艺节目惯于抄袭模仿的诟病,而要生产具有中国本土性质的原创类综艺节目。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说道:“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于是如何尽可能地摆脱这种附庸,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现状下,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实际情况下,如何生产出兼具娱乐性、文化性、原创性的综艺节目就在一定程度上施压给目前的电视媒体人,尤其是央视的电视工作者们,而这种施压的结果却加快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崛起进程。

二、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央视推出的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称赞,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慢慢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例如有观众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此类节目设定同质化等等,可见这些节目遇到了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一)节目同质化引起观众审美疲劳

2013 年就有学者针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形式提出:“此类节目内容本身可拓展性不强,再怎么变换花样,终究还是要比拼写,因此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和后来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都是将文化教育与游戏竞技结合在一起构成节目内容,而且仅仅是对字词、诗词等的赏析。这些节目规则设定具有同质化的问题,起初可能对观众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但是长期来看,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丧失观看兴趣。而对央视自身来讲,无益于打造特色节目,树立品牌形象。

(二)形式和内容不一

央视有些文化类综艺节目明显具有形式和内容不一甚至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问题。例如《朗读者》的初衷是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朗读的形式带观众细细品味美文并传递文字背后的精神价值,达到一种感染人、熏陶人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节目过于侧重访谈环节,且有故意煽情的嫌疑,访谈之后的朗读也显得生硬、死板,没有自己的解读和探讨,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总之整场节目对于选用的经典文章的赏析、解读太少,对于嘉宾自身的人生故事谈论太多,故而有网友表示节目更像是《艺术人生》加《感动中国》,形式大于内容,背离节目初衷。

三、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突围——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央视新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开拓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领域。除此之外,独特的舞美设计也更加符合节目内容的需要,形式服务于内容。每一期节目都是一场视听盛宴,可谓是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突围与创新的典范。

(一)内容创新

1.文化经典的创新性演绎

央视之前的节目例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都是聚焦于赏析领域,而《故事里的中国》突出重围,不局限于这一领域,在舞台上对文化经典故事进行创新性演绎,将传承的重点放在民族信仰、民族精神上。通过整理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挑选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进行创新性演绎,让现代青少年感受到真实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感受到信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2.叙事模式的创新

《故事里的中国》采用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例如在节目第一季第一期《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讲述了我国地下情报工作者李白烈士为国牺牲的故事。在1958 年版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以李白烈士为人物原型刻画的李侠、以李白烈士的妻子裘慧英为人物原型刻画的何兰芬等人就成为了经典的银幕形象。《故事里的中国》便邀请了该电影中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讲述过往故事,邀请胡歌、刘涛扮演男女主角在舞台上重新演绎。之后邀请当年同李白烈士一起工作的原西柏坡电台报务员苏采青讲述过往经历,她讲到情深之处,上台隔空向已经逝去的李白烈士发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待的黎明到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节目最后董卿的总结更是表达了众多人的肺腑之情,希望这滴滴答答的电波声能够告慰所有英烈之魂,正是因为他们的无所畏惧,正是因为他们的视死如归,胜利的光才更早地到来!升华了节目主题,将节目的情绪推向高潮。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不断将观众推向真实的历史本身,使观众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二)形式创新

1.新颖的舞美设计

《故事里的中国》采用“1 +N”的多舞台空间,节目现场有三个舞台,一个主舞台,左右两边是两个分舞台。在主舞台上,演员可以进行话剧式的表演,在两个分舞台上,演员可以适当地进行影视化的表演。这样可以进行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在同一舞台上将同一个故事进行话剧式、影视剧式的双重演绎,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介的文艺娱乐功能和社教功能。

观众席也进行了创新,采用影院式的座椅设计和空间构造,观众席环绕舞台半圈,带给现场观众如看电影、看话剧的体验。

2.戏剧与影视的完美结合

《故事里的中国》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它在表现上融入了戏剧和影视的元素,并将两者完美结合。演员在主舞台进行话剧式的表演,更方便现场观众的观看和欣赏,观众仿佛穿越一般,来到故事所发生的那个时空,目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在旁边分舞台影视剧式的表演,以及影视化的拍摄手法,更方便电视机前的观众观看,观众仿佛在观看一部正在放映的纪录片,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节、真实的场景设计,更利于故事真实性的表达。

(三)传播途径的拓展

《故事里的中国》不仅在央视播出还在CCTV 网站、腾讯视频进行同步播出。节目还开通了官方微博号、微信公众号,拓展了传播途径。

在新浪微博上,不定时发布剪辑后的演绎片段以及对演员、导演的访谈,并带话题传播,引起网友的点赞、评论和转发,有些内容还被央视新闻官微转发评论。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置往期节目观看分栏,用户可以轻松链接到以往节目,方便人们的观看。在推送的内容中常常发布每期节目的纯享版,让观众单纯欣赏舞台上的重新演绎。除此之外还常发布光明网、人民日报的相关评论文章,真正走出一条新旧媒体融合共生之路。

四、展望: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趋势——通俗与高雅的互动

媒介技术是中性的,不同阶层的人使用它的时候,它会表现为雅的文化文本和俗的文化文本。电视俗文化“俗”的含义应当表现在大众普及意义上,而不应当是文化品位上的低级,从文化品位上看,电视文化的方向应当是“雅文化”,所以传播范围的大众性和传播品位的高雅性的结合应当成为电视文化的理想境界,也应当成为今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故事里的中国》就是通俗和高雅互动的典范,找到了通俗和高雅的融合之道。它用电视艺术的创作手段,在舞台上重新演绎经典文艺作品,在内容层面保证了节目传播品位的高雅性。而又带着大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文艺经典,这就保证了节目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五、总结

《故事里的中国》的成功不仅在于获得了颇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而且在于央视创作团体敢于拓宽视野,尝试新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形态。这种创新的精神值得电视媒体人学习,以为大众创办出更多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用现代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挖掘这些优秀文化,用新的方式展现这些文化。比如可以用目前流行的直播带货的方式向观众详细讲解中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文化等等,这样观众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获得了审美享受。相信经过央视工作者及其同行的努力,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的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综艺节目。

猜你喜欢
舞台文化
文化与人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春天大舞台
谁远谁近?
我们的舞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