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021-11-12 22:56彭新宇
电影文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融合

彭新宇 王 虎

(1.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2.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040)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的模式。在此形势下,培育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便是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内需促消费、完善要素市场以及培育新业态新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具备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技术”的显著特征,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为实现文化产业经济良性循环与大众娱乐的有效途径。

影游融合类影视剧是指电影或电视直接或间接融合电子游戏而形成的产物,即“改编自游戏IP的影视剧、在剧情中展现‘玩游戏’或以游戏推动情节发展的影视剧、互动剧,或是影视与游戏的产业联动等”。在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的媒体新环境下,这种艺术门类间的融合发展不仅为各艺术本体注入鲜活感染力,而且恰好满足了网生代们的审美诉求,因此影视剧与电子游戏在间性文化、数字技术日益变革以及网生代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融合发展的态势。这种类型的影视剧以虚拟的现实为依托,将亚文化属性融入主流意识形态之中,利用想象力、奇观化的视听符号捕获受众,成为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新类型。

早在2013年业界就出现了“电影+游戏”的生产模式,近些年来更兼有觉醒之势。一方面,这种艺术间的融合发展极大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容、形式风格、受众审美,推动了产业间的积极协作;另一方面,由于融合初期缺乏实际经验,生产方还无法协调这类资源的最佳分配与利用方式,使得融合下的“排斥反应”不断凸显甚至“反噬”艺术本体,极易造成主体性模糊、风格化单一、逻辑性失调、生产人才短缺、宣发模式固化以及衍生产业被大量搁置等弊端,这些阻碍必将导致影视产业市场的不断缩水,最终无法实施有效的利基市场战略。因此,尽早尽快地认知并纠正融合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建立在“影游融合”的概念基础之上,着重揭露、分析当下影游融合类影视剧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的产业弊端,随即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应对此类问题的产生,从而实现影游融合类影视剧的良性发展。

一、主体模糊,影视剧与电子游戏跨媒介元素的简化叠加

再媒介化通常指“新媒介从旧媒介中获得部分的形式和内容,有时也继承了后者中一种具体的理论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杰·博尔特和理查德·格鲁森提出数字媒介时代具有“再媒介化的双重逻辑”。影视的再媒介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新媒介形态将他们自身主体特征所吸收的同时,电影、电视作为一种旧媒介也会融合新媒介的形式内容,重塑自我。依靠数字技术而日益变革的影视艺术,再与游戏艺术进行融合后,实现了“再媒介化的延伸”。此时,“影像由像素构成,失去了与现实必然的索引性,极具可操作性和不稳定性,由影像作为本体建构起来的媒介结构也就变成一种动态、可随时调改的结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跨界融合既不彼此割裂,也避免权威主导,但要明确主体身份,即游戏风格或游戏元素融入电影、电视后的影视化,“既电影、亦游戏”而非“似游戏、非电影”。实则,当下影游融合类影视剧就有主体身份不明、跨媒介元素简化叠加的流弊。他们彼此以蓝本互为改编的过程中,“事实上具有的复杂、模糊甚至从属性的关系”,被近些年来奔走相告的“媒介融合”呼声所消隐。

改编自RPG的电影《魔兽》在电影语言与影像审美方面均没有突出成就,各角色如同游戏般为了自身的“任务”而存在,又加之虚拟角色担演,角色塑造感较差,整部电影成为游戏的“附属品”。改编自FPS游戏的电影《毁灭战士:灭绝》,影片一半时间都在展现陆战队员“打怪”的动作情境,基本毫无剧情进展,更无法实现具身性的游戏体验。改编自单机游戏的电视剧《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中导演借用游戏角色的头衔,却不遵循游戏世界观里的设定,任意解读、强制还原,产生违和感。

电子游戏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象征,具有强烈的圈层属性,这一突出特征表现为较难融入的排他性;影视剧因题材类型的多样化,且具有普遍现实价值规律与叙事倾向,相比更具包容性。由于彼此主体特征的不同,因此在相互改编时要注重将他者融入自身后的“消化—产出”过程,寻找彼此内容情节与角色情感的平衡点与接合点,而后进行主体化,在保证自身市场的前提下广泛吸纳其他领域的粉丝群体,实现异业“并轨”。

二、风格单一,同质化的时空元素与本土化的主题彰显

中国影游融合类影视剧大都以一个宏大的、架空的、虚无缥缈的世界观为叙事源头,展述中国的“侠文化”,结局无非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天下又回归太平。“御剑术”“结界”“走火入魔”这些元素术语几乎囊括于所有中国仙侠类影视剧中,甚至存在抄袭国外电影内容的倾向。游戏电影《征途》开场的信鹰报信模仿电影《刺客信条》的场景、高楼瀑布模仿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的场景;电影《晴雅集》与《侍神令》,是日本志怪小说《阴阳师》与同名手游的改编版,电影中法师的招式双双照搬了影片《奇异博士》及《雷神》的技能。抄袭是生怕观众发觉而导致影片口碑“炸裂”,而致敬更像是以“彩蛋”的形式竭力使观众回忆而放大观影的娱乐,若舍弃致敬的镜头,影片依旧完整。“侠文化”虽然彰显着中国影视剧的特色,但实际上在近20年的创作中这类影视剧不断进行着“机械复制”与“模式化生产”,最终演变为一种固化的风格再现,“换汤不换药”自然“治标不治本”,这种同质化的影视剧也必将导致国内粉丝群体呈边际效应递减趋势。

中国影游融合类影视市场对于优质IP的开发有所欠缺:西游、仙侠、武侠、志怪题材俯拾即是,且大都源自古籍记载的奇闻怪事或武侠小说,依靠当代优质IP激发影游跨界改编的成功案例空空如也,这也体现为想象力的缺失。美国从早期影改游尝试跨媒体协同叙事的电影《黑客帝国》与《星球大战》,到无数玩家为“情怀”买单的《魔兽》,再到向无数影游致敬的《头号玩家》,虽然日益显现科学的开发模式,但大都极力彰显民族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同样,日本的许多游改漫,也呈现出极强的日式本土二次元风格。因此,各国对外来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较贫乏,本土化风格较为集中。

各国提倡挖掘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但同时也要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拓宽视角,积极学习与研究外来文化成果,通过以小见大、充满想象力及表现力的叙事方式,多风格、多类型、多主题地探索影游融合类影视剧的发展。在当代以拥有着天马行空想象力的青少年为主力军的“消费—生产”环境下,以期打破传统文化生产的固有观念,乘影游融合之势,彰显各国文化实力。

三、逻辑失调,重影像而轻内容的低质符号化生产

“胡萝卜本可以直接送进嘴里当食物,但……当胡萝卜变成胡萝卜花之后,中间增加了什么?不是胡萝卜的营养值或数量,而不过是它的对生理满足来说是多余的视觉外观。”视觉符号的表征颠倒了社会本体基础而进入了一个被遮蔽、虚拟的景观社会,我们被控制并默认、痴迷而全神贯注,成为单向度的人而无意识地靠拢,组成沉默的大多数。奇观化的影像审美隔离了故事世界观的语境、叙事的缘由、意图,牵强的矛盾冲突不具备情感逻辑,表现为“毁灭历史”“毁灭文化”与“毁灭三观”的“异化”符号生产。

《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是由日本史克威尔艾尼克斯游戏公司斥巨资打造的CG电影,画面光影特效堪称行业标杆,然而剧情方面并不出彩。电影《姜子牙》,剧情建立在伦理学上的电车难题——“救一人还是救苍生”,受众似乎并不为这一故事买单,而纷纷被影片的特效和姜子牙的“帅大叔”形象所折服。电影《晴雅集》与《侍神令》以主题先行而任意拼凑了一系列非必要而为之的情境,影片通过“守卫”这一弥足珍贵的情感引发东方文化的共鸣,但叙事基础、戏剧冲突、情感逻辑大都毫无关联。游戏般的叙事场景、恢诡谲怪的角色设定、真实声音混合而成的音效等大量奇观化的视听符码确实给予了观众短暂的震撼,但依旧无法挽回票房与口碑双输的局势。美国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中朝代、地域错乱的福建土楼、极力拼贴的傅满洲皇帝形象、多处暗藏的龙图腾以及贯穿始终的“气”这一没来由的“天赋”,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自2014年爱奇艺首次提出“网络大电影”概念以来,不乏多数影视剧将网络视频平台当作“试水之地”:影游融合类电影《倩女幽魂:人间情》《诛仙》《古剑奇谭》系列等故事建构漏洞百出,低质特效镜头泛滥成灾,导致受众点击量较低,不登大雅之堂。

逻辑不通、重视听奇观而轻文化内容的表层符号生产是当下影游融合类影视剧发展的突出弊端。为此,在改编时要着重打造高品质的内容情节:人物塑造饱满、动机顺畅通达、感情真实共鸣、节奏张弛有度,故事才能打动人心,对于技术总量的使用与表现并不是一种文化的界定特征,视觉特效等技术元素,更多的是点睛之笔。

四、人才短缺,高级核心人才断链的低技术含量初级加工

“如果进一步向前看,技术几乎是没有极限的”,决定影游融合类影视剧品质的其中一方面因素也依赖于技术的介入(尤其体现在视听特效方面),而人才即为这类环境与影视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并自发提供共轭控制。具备高、精、专、新素质的核心创意人才与技术人才的短缺与不流通是当下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原地踏步的重要原因。

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具有融合高新技术应用与创意文化两个关键元素的鲜明特征,国家技术型人才培养落后将直接导致产业发展滞后。早期发展较好的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电影或游戏公司依靠技术驱动,对产品源代码等核心技术实施严密封锁。而发展滞后的其他国家则依靠低质量的全盘抄袭或网络盗版通过互联网空间对用户群体进行扩张。前期国内同行业间以及跨国行业间技术人才的不流通和低劣产品泛滥是当下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如今,在新全球化环境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求合作、谋发展已是世界的共同愿望,但仍有国家表现出对他国的技术围堵,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就传统学校教育而言,绝大部分院校没有能力直接提供公司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司内部须自身具备深入研究的科研团队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储备,新人因技术不过关接触不到大制作,而不断“压榨”的老雇员也纷纷离去,最终陷入行业高级核心人才断链的绝境。在个人主义盛行与自由资本市场的商业氛围中,年轻人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三五成群,独立创业,原团队分崩离析成碎片化的小公司或工作室。在技术人才短缺的前提下,人才的不集中分布使得打造精品内容的愿望更加难以实现。

“从人才培养的类型上来看,除了传统的工种类型,当前特别需要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和新工种的精专型人才”。为此,高校应明确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团队建设,积极与行业对接,深入了解产业需求,精准培养具备该素质的核心人才。所有权方面,华纳、迪士尼等已率先实现公司间的收购,中国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也正努力实现该种模式。同时,各国积极响应并着力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信任性、安全性与不可篡改性的全球影视链,力求让更多的人才与创意解放出来。

五、宣发固化,传统宣发模式作用下的非精准传播

当下利用大数据分析定位与票务平台改造升级反哺影视生产、注重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营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影视的收视与宣发。线上狂甩物料、与知名网站或电商合作营销、话题互动、炒作;线下主创团队集体活动、户外广告、媒体曝光、与实体品牌或商家合作都是近年来影视产品宣发的主要模式。影游融合类影视剧伴随着网生代,特别是“游生代”以融合电子游戏的形态宣发,更要注重创新、精准、有效。

影游融合类影视剧的宣传要“重视大众文化的主流性和游戏玩家亚文化圈层的垂直性,实现由小众圈层到大众流行的递阶性突破”,由于结合了游戏的特征,所以区别于普通的影视宣发模式,传统“广撒网”式的传播已不再有效。当下影游融合类影视剧的目标是要既兼顾传统普通观众,又要攻破游戏玩家防线。首先,游戏是技术的,是讲体验的,普通的影视海报、宣传片无法带动大批游戏观众,玩家更会将这类行为视作普通电影的一般宣传;其次,游戏过程是严肃的,是讲策略的,无比专注地“攻城略地”,齐声高呼地“为了部落”,这种满腔热血、慷慨激昂不会被微博话题或大V炒作而轻易吸引;最后,游戏是玩家的,是具有排他性的,2018年11月4日的夜晚无数玩家欢呼雀跃“IG至上”,响彻云霄,引爆了社交媒体,而圈外人士则浑然不知,因而这类圈层文化也不是明星效应或线下礼映能够轻易带动的。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电影《囧妈》以网络视频首播的方式打破了近20年来形成的传统院线“窗口期机制”的行业规则,“院转网”的发行模式遭到院线企业的联合抵制。实则,“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大网络视频运营模式从平台运营向内容制作的多元扩展,院线排片‘定生死’、院线放映‘保盈利’等传统电影产业的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正在数字创意时代下被改写”,影游融合类影视剧凭借创意IP内容生产和网生代受众环境传播,极易适应“院网一体”的发行模式。针对玩家,在影视剧上映前后,可联合游戏产业一同打造一款融合剧情设定的游戏产品,线上发售或线下通过VR等虚拟的现实技术实现用户体验,形成体验经济。因此,要力图打破传统固化的“电影产业的行政壁垒、减少电影发行层级、发挥电影市场配置效率、推动电影主体自由竞争”。

六、唯票房论,搁置的衍生产业导致大量资金化为泡影

影游融合类影视剧的背后实际上是产业融合,而影视的衍生产业将会是一个比票房更大的市场。从近几年的票房收入、影院数量、国民消费水平以及网民、观众和玩家数量的上升来看,影视衍生产业极具市场化、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前景。其中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具备“文化+创意+技术”的显著特征,显现出与生俱来的IP产业开发价值。

美国好莱坞影视衍生产业发展较为完善,占到电影总票房的70%以上,从IP带动下的丰富衍生产品、形象专利授权到主题乐园、骑乘设施,堪称行业内对标的标杆。此外,日本、韩国动漫的衍生产业也迅速崛起。当下多数国家在产业布局与产业外扩上仍旧不够充分,往往在影视剧发行之后,借助IP影响的余热再去思考如何拓宽市场,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影游融合类影视剧依赖有价值的IP,兼顾超验性、创意性、科技性、圈粉性以及年轻态等特征,易适应并延展衍生市场的开发与再利用,若合理产业布局,必将这一特质开发到最大潜能。

当下影游融合类影视剧多以故事再生产的方式延续IP寿命。影视剧《生化危机》《闪电侠》《权力的游戏》等均连续推出续集,并融合其他产业开发衍生品,然而这种自上而下单向度的过程有时也会限制资金的周转。通过开发的衍生品的再度创作反哺影视生产是当下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忽视的一种有效举措。如基于影视、游戏等娱乐行为开发的潮玩产业一直是青年亚文化的象征,其中的“盲盒经济”已收获千亿资金,这些IP形象不仅来源于影视、游戏,还有绝大部分是艺术家的原创,同时形成了一整套IP孵化体系迭代推出产品,利用“原创”盲盒里的IP形象融合故事模式打造成影视剧或电子游戏,必定能吸引强大的资金与受众,实现“反衍生过程”的良性循环。

因此,在影游融合类影视剧生产之前就要布局影视衍生产品,在拍摄中将后期能够用于开发的角色、道具、场景,符号化、标志化,使得影视剧在发行后也能保持生命周期不断延续,产业得到延展。同时注重“反衍生过程”的良性开发与循环,进而将这类循环再分叉,融合其他内容并产生更多的相关性,使其不断外扩,形成范围经济,从而防止大量“可再生资源”被搁置,资金化为泡影。

结 语

事实上,当一种新兴现象初现时是被不断质疑并不断规范的,在矛盾冲突中得以成长。如同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一样,在当下的摸索前进中,要时刻警醒创作内容的严谨性、受众的精英性。帕累托法则讲,有时在一种事物的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只占一小部分,其余大多数都是次要的。对影游融合类影视剧而言,真正能通彻这种艺术文化的往往是游戏界的专家或影视界的大咖,多数观众大都借助豆瓣、B站、微博等媒介平台去获取对于剧情的解读、主题的探寻,而后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如若影游融合类影视剧一开始就粗制滥造,随着受众认知、思维、审美的不断提升,二者间的落差就难以调平,以致该类型的影视剧最终销声匿迹,影视艺术也会丧失延展自身属性的一个良好契机。

可见,强势资本正逐渐掌控大众娱乐的工业走向,加之各国以政策保障来完善文化创意创新产业格局,使得影游融合类影视产业表现日益突出。诚然,现阶段在“强势资本”的冲击与“跨界圈钱”的冲动下批量生产了部分低质影视剧,但万事开头难,一旦规范生产运营模式,相信影游融合类影视剧必定会精品连连。当下,并不是说影视与游戏不能相互改编,而是希望导演与编剧在改编时做好万全准备,切忌渴而掘井,贸然行事。

猜你喜欢
影视剧影视融合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