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象征的彝族舞蹈文化分析

2021-11-12 19:55曲木阿支
戏剧之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彝族舞蹈民族

曲木阿支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 四川 凉山 615000)

彝族人民生活在西南地区,地形闭塞,当地人民和外界交流不多,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民族特点。在彝族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歌曲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彝族舞蹈艺术文化发展,文章结合彝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背景和发展情况,就如何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彝族舞蹈艺术文化进行了策略分析。

一、彝族舞蹈艺术文化“火”特点的自然背景分析

(一)地理环境

人类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独特地理环境的支持。民族舞蹈,从根源上说,是整个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总结、发展和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彝族人民多生活在中国西南部、云贵等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高寒、半山区域,海拔在3000 米左右,整个地区的气候垂直特点十分明显。彝族人民喜欢火塘,喜欢火,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火文化。由于整个地区交通不便,彝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然考验,彝族人民也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同时,受到当地地形因素的影响,彝族舞蹈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步伐。

(二)人们的劳作方式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使得彝族舞蹈艺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彝族人长期从事畜牧业,在最早发展时采取的是自由放牧的方式,除了畜牧业,彝族人还从事高山农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劳作形式。这使得彝族舞蹈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品质。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不管是在思想层面还是行动方面都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彝族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文化形式。彝族人在使用火的过程中,对火产生了神圣的崇拜情感。此外,彝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他各种信仰崇拜,在彝族历史文化传说中,多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的描述,这些内容为彝族民俗舞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从民俗风情角度来看,彝族人还十分崇拜老虎,老虎是彝族的重要文化图腾,因为老虎时常出现在深山老林中,显示出其他动物不具备的“力量”特点。彝族舞蹈的具体动作表现得繁多而简单,彰显出彝族人独有的舞蹈艺术习惯,也能将舞蹈艺术以更多样的细节形式表现出来。

(四)风俗习惯

在彝族风俗中,人从出生到老死都需要有相应的礼仪形式。比如,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需要进行诞生仪式,仪式中的长辈会将婴儿抱在火塘上绕火一圈,目的是让火神能够庇佑孩子成长;在儿童长大成人的时候,需要举行成人礼;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要在新郎和新娘的歌舞棚下围着篝火进行“打歌”活动;在举行丧礼的时候,需要借助彝族舞蹈中的“火”来指引死者的灵魂。

二、彝族舞蹈艺术文化“火”特点的具体分析

(一)豪放的舞蹈

彝族被世界人民称为火的民族,独有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彝族人民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彝族舞蹈的种类十分多样,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动感韵律十足。打歌是整个舞蹈表演的关键,在跳舞的时候人们手脚密切配合,比如在打歌高潮的时候,女声比男声高八度,女生一边舞蹈一边进行歌曲的演唱,发出“呼哇呼,呼哇呼”的呼唤声,体现出对祖先的怀念。在表现舞蹈时,表演者会通过高亢的歌声和紧促的脚步,彼此身躯紧紧依靠,将舞蹈的热情充分展现出来,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

(二)动作旋律独特

彝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在和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彝族人民形成了粗犷、刚强的民族性格,信仰崇拜又塑造了他们热情、强悍的民族特点。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当地人形成了豁达、开朗的个性,在舞蹈表现中能够更好地展示出“火”的特点。彝族舞蹈中常见的动作方式是反复跳跃、身体自然弯曲、双手击掌,以这些动作进行舞蹈表现,不仅容易让人感受到彝族舞蹈艺术的魅力,还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舞蹈氛围,使得整个舞蹈充分体现出一种“火”的特点。

(三)独特的服饰道具

在彝族民俗舞蹈文化表达的过程中,服饰和道具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艺术表达的时候,舞蹈艺术人员会通过具备特色的民族服饰和道具来创造出独有的动态美,使得舞蹈艺术在展现的时候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大锣笙舞蹈是献祭的舞蹈艺术形式,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也被人们称作“接火把”。同时,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人们还会打造出很多类型的器具,在舞蹈表演中使用各种类型的道具,彰显出彝族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也会为舞蹈表现创造更多想象空间,充分发挥舞蹈的艺术感染力。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彝族舞蹈表演时,男女表演者都会身穿一些羊毛毯,这些羊毛毯也会被当作舞蹈表现的重要服饰和道具。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舞蹈道具,彝族舞蹈的艺术表现语言得以丰富,人们能够更好地展现彝族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一边顺的造型特点

彝族舞蹈的表现一般都是动态化的身体表现,在舞蹈过程中,舞蹈动作的“雕塑感”十分差。但是在具体舞蹈动作上,彝族舞蹈又会体现出高原舞蹈“一边顺”的造型特点。从高原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来看,受道路崎岖的影响,高原地区人们在上山、下山搬运重物的时候,身体会不自觉地朝一个方向偏移,在这个过程中双手也会随着身体的摆动、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一个既能够节省力气又能够防御危险的体态。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这种体态渐渐转变为“一边顺”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整个地区和民族的共同审美,在整个地区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三、“火”象征的彝族舞蹈文化弘扬发展对策

(一)实现对彝族舞蹈文化传统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的精华,失去传统的文化就会失去灵魂。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彝族舞蹈只有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彝族舞蹈更加彰显出与其他舞蹈艺术不同的特点。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依赖铸就了独特的彝族民间舞蹈,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舞蹈的韵律、造型、服装道具等方面也显示出独有的“火”的内涵。

彝族舞蹈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向人们彰显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这种艺术魅力也会更加凸显。在彝族文化舞蹈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来进行相应的创新,但是从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多民间艺术在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以往的特点,开始从原生态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发展成为一种戏剧化、仅供观赏的商品。与此同时,有一些地区的民族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完全遵循以往的发展规律,虽然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和创新,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会使得这种民族文化艺术失去其本来的特点,最终导致文化的变味和流失。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正向、积极地弘扬和发展彝族舞蹈文化。

(二)积极挖掘彝族舞蹈文化的审美因子

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需要进行创新,人类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进步来进行创新。长时间的实践证明,彝族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挖掘新时代的文化内容,通过这些全新的内容来使得彝族文化艺术获得新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彝族文化需要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舞蹈艺术中的审美因子,利用这些审美因子来更好地促进民间舞蹈艺术发展,从而使彝族舞蹈艺术彰显出独有的艺术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作用的体现。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域特点使整个彝族舞蹈艺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例如彝族铃铛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表演整个舞蹈时,彝族人民会在整个村落载歌载舞,其中还涉及到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动作,需要表演者手脚协调。在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彝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相关人员需要站在艺术创新的角度来挖掘舞蹈的艺术魅力,围绕彝族舞蹈“火”的特点,来开展文化艺术创新和完善工作。

猜你喜欢
彝族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冰上舞蹈搭档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多元民族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