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
——以《第二外语日语》为例

2021-11-12 14:07张晓恒
散文百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超星日语教学模式

张晓恒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局限性比较明显,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超星学习通因教学功能设计全面、易于操作和实用性强的优势被很多高校选用。笔者以混合式教学理念为基础,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了三个学期的《第二外语日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现总结教学过程,分析优点,发现不足,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在线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提供借鉴。

一、《第二外语日语》课程

我校《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是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日语学习兴趣,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具备初步运用日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每周两次课四学时,教学时间有限但内容繁多。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单一,老师讲,学生被动接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动力,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吸收所学单词、语法,不能很好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语言交际,随着学习难度增加,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此外,该课程传统教学是大班授课,整齐划一的学习进度使老师很难做到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教学评价也略显粗略滞后,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从出勤、提问、作业等方面考量,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期末考试也不能全面公平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和超星学习通平台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由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正式提出。所谓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将在线学习和传统授课优势相结合,线上学生自主学习,线下师生深入互动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认知主体,教师主要监管教学过程,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习得。同时,混合式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打破学习空间的限制,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和教学多维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是融合各类教学应用为一体的智慧教学系统。教师可在学习通上直播、点名、上传视频资料、发布作业、在线答疑,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和查看学生学习进度等,而学生在学习通上可以在线提问、签到、观看视频、提交作业等,这些灵活多变的交互功能,覆盖了教学各环节,满足了混合式教学的移动学习、师生互动、学习过程跟踪等要求。

三、《第二外语日语》混合式教学实践

在分析《第二外语日语》教学目标基础上,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通过学习通教学平台开展了三个学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

首先,要在学习通上建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目标设置、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讨论区建设等。每课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来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课程视频、微课、拓展资料和题库等。微课内容源于每课的重难点语法,介绍其意义、接续和用法。拓展资料是跟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化、语言知识,如日本歌舞伎、温泉、居酒屋、便当、新年、日常寒暄、格助词填空、副词填空等,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使用。题库目前主要是课前预习测试题和课堂小测验,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分别考查学生对重要单词、语法、表达的理解掌握情况。

讨论区是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布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老师也可发起主题讨论,如:分析「動詞た形+ことがあります」「動詞基本形+ことがあります」的区别;总结后续接「~ほうが形容詞です」的句型和前面接动词ます形去ます的句型等。

然后,发放教学资源、下发学习任务和预习作业,学生接收资源、自主学习课程并完成作业。为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在学习通上播放课程视频和微课时,设置防拖拽功能。最后,教师根据学习通后台统计的检测数据和讨论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实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已经在线上完成了课程的预习,所以课堂上教师会针对重难点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预习测验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析。之后,为把握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理解情况,可通过超星的“测验”功能以试题方式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根据结果确定课后作业的实施安排。

另一方面辅助超星学习通活动库,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开展活动,进行小组汇报、讨论和展示。利用学习通投屏功能以图片、文字或多媒体等形式来呈现问题和活动。然后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或进行任务教学。如在预习完表达方位的单词和表存在的句型之后,课堂上展示我校平面图,根据提示单词,让学生分组讨论,再以导游身份用日语来介绍我校建筑分布或进行会话练习。活动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这不仅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二次内化,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纠正单词发音、书写,还可进行游戏教学,学习通上的抢答、点人功能为枯燥的学习增加了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

3.课后复习。

在课后,教师在学习通上发布问卷调查或课程综合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内化情况,参与学生课后讨论与答疑等,进而调节教学进度。

另外,教师根据学习通上学生的数据表现,提供不同拓展任务和学习拓展资料,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自主选择性学习。如针对考研学生,提供跟本课内容有关的真题练习,题型以选择题和翻译为主,进一步夯实语言基础知识。对于不考研的学生,可根据学习兴趣上传有关日本礼仪、文化、交通、旅游、日常表达等方面的知识,以拓展学生视野,这些都是对课堂教授内容的有效补充与扩展。经过线上预习、课堂学习,再完成课后复习,学生能有效查缺补漏,同时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评价和反馈。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但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评价方式可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学习通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跟进学生学习行为,记录学生学习活动数据,实现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各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如观看视频、微课、完成预习作业、课后作业等的测试评价,课堂参与讨论、课堂签到、抢答、小组活动等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成绩管理”设置学习活动评价参数和比例,平台自动生成综合成绩,即综合评价。

不管是线上自学,还是线下合作探究,每个环节都实现了多维考核,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四、混合式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

三学期的《第二外语日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有效发挥了教师引导、监控、调整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弥补了二外日语课时不足的缺陷,也便于教师开展过程性评价,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课程建设和实施中的不足及需要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

1.由于二外日语教师数量少,线上线下教学任务量大,在线课程建设尚有不完善的地方。

课程学习资源尚不十分丰富,课后针对重要语法、副词进行辨析总结讲解的微课视频数量有限;课后测试主要是每课一练,缺少单元练习;题库试题题型较少。

今后首先要增加课程教学日历、每课学习任务单,使学生对课程进度、内容有清晰认识;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比较吃力的动词变形、简体敬体、重要格助词用法等重难点进行微课视频设计与制作;增加单元测验,丰富试题题型,增加阅读理解、日汉互译、场景会话练习、单词听写等题型,供学生检测和巩固已学知识;教师还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上传能搜集到的二外日语考研试题、日语能力测试题和有关日本文学、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素材,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2.在课程设计上,还有继续优化提升的空间。

作为老师,要及时关注学习通平台、参与讨论区答疑、批改作业,做好课后教学反思,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深入了解学生认知能力和预习情况,合理安排进度,选择合适教学方法,不管是讨论主题设置,还是课堂活动组织、难度把握都要精心设计和准备,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划分通常是以寝室为单位,不够合理。今后在划分小组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成绩,均衡分配基础好的与基础弱的学生,人数以6人以内为宜,确定小组长,协商好学习任务分工,实现小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课后复习阶段,力争每周抽出一课时的时间,尝试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将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再次梳理,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并解答课后疑问,进而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在国家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下,融合了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优势的混合式教学仍将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作为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价值。还要意识到,混合式教学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深层次的线上线下融合和系统的整合优化。教师教师必须提升信息化素养,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超星日语教学模式
超星期刊
超星期刊
超星期刊
超星数据库录入证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