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2021-11-12 04:41高飞
中国军转民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宿迁理论课党史

摘要: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大学生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的“被动”灌输、教学实践的“蜻蜓点水”、教育者的育人意识淡薄;其原因是党史理论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不够完善、教师运用整合党史理论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大学生对党史文化资源缺乏主体意识。具体策略路径是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课程资源、努力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网络课堂阵地。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路径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随着自媒体等高科技交流信息平台的发展,国内有一些所谓“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存在的问题和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可能不存在的一些差距,竭力贬低我们的巨大成就,运用网络配合西方唱衰中国,用无数洗脑段子、吹捧欧洲和美日的故事,用被夸大成体制问题的个案,日渐灌满人们的耳朵,否定社会主义道路,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逐渐增强,对利用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在高校进行思政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思潮,还对革命先烈、革命英雄甚至一些领袖人物进行贬损和嘲弄,同时大力吹捧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想文化,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项问及“是否赞同现在中国近现代史都是不对的,应该在反思的基础上重写”的调查问卷中,“有 6.5%的老师赞同,有 11.6%的大学生赞同,有28.0%的老师不确定,有 26.6%的大学生不确定。”[1]尽管只有较少的人选择“中国近代史需要重写”,但“不确定”选择的师生均占近30%。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师生的影响已到了不能不关注的地步。因此,在高校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对大学生抛弃历史虚无主义、树立牢固的党史观非常必要!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2]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仅是共产党人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指明灯和力量源泉。作为高校大学生,要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增强“四个自信”,积极维护党的决策和大政方针,努力担负起振兴民族复兴时代的大任。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各个高校努力挖掘具有地方色彩的党史红色文化资源,像宿迁地区的“宿北大战纪念馆”“朱瑞将军纪念馆”“陈道口纪念馆”等展现出来的革命英雄形象,他们以“民族自由”“国家独立”与“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精神支撑,用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前赴后继、英勇牺牲,彰显了革命先烈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为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习总书记谆谆告诫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共同理想中去。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举措事关国家、民族的复兴。党史中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凝结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易于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

創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响应时代召唤,满足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重要体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党史中一些能够启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党史教育过程,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创造性将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与探索的新局面,在中国现代史上创造了无数个辉煌的 “第一次”,充分彰显了首创精神。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结合党史中的创新精神的案例对大学生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如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座等,从而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弘扬党史中的创新精神,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进而培育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党史学习教育教学的“被动”灌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不能离开理论讲授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理论性强,也离不开理论灌输作用的发挥,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列宁就特别重视“灌输”理论。但是,对高校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也发现不少流于讲授式、报告式、开会式等理论灌输方式而缺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深入人心、打动人心的情感和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史学习教育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不仅使党史学习教育教学陷入了空洞无趣的讲大道理,而且也使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陷入了就理论讲理论的难以“消化”的窘境。

作为思想政治活动主体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对事物有基本判断和见解。不是建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单纯的理论灌输会导致宣讲者的枯燥无味的“自说自话”,这种被动性的灌输教育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厌恶心理。就党史学习教育来讲,这种被动式教育没能充分利用党史中生动鲜活的红色资源的教育性,当然也没法达到道德自觉,更没能形成对党史的主动学习,使党史变为一种兴趣、内化为道德行为进而提升道德境界。[3]

第二,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实践的“蜻蜓点水”。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学实践比较少,一般有两种形式:实地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党史红色资源;观看革命题材的影像资料。前者往往流于旅游、观光式的表面感知,教学实践活动也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对于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总结和反思,从而无法把党史的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的热情。后者却游离于娱乐性和教育性各自的吸引力,仅仅依赖于大学生的参与度及接受度。而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没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就会使党史的文化育人性与红色资源所涵盖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相脱离。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党史学习教育,仅仅是活动之中的仰慕和赞赏,不能真正抵达党史文化的精神层面,更没有形成整合全部党史文化资源的巨大优势。[4]

第三,党史学习教育中教育者的育人意识淡薄。教育是触及人的灵魂和思想的能够给受教育者一定启发的双向交流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不可谓不大,像江苏的教育改革一直走在前列,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重分数轻能力素养的应试教育一直占据教育的主导,而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难以量化的教育相对较少。对于党史学习教育,教育者对党史理论的概念、内涵、理论意义较偏重,而对学生在实践和思想上的引导较少,难以充分发挥党史文化的育人性。

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高校上下在思想上、行动上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党史学习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各种非主流甚至反社会主义的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的影响下,教育者对党史理论内容主动摄取比较少甚至对党史文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有所怀疑。在党史文化与意识形态关联度不强,阵地意识不强的前提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收效不甚理想。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党史理论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不够完善。当前应用党史文化理论资源的内容不仅缺乏深度,而且这些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每一门课程应有的契合度却不太理想,从而使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不能达到最优。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党史文化资源进行学习教育时,没有将党史理论资源与本土目前的现状相联系,而是枯燥无味的自说自话,使得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接受党史学习教育时有很深的隔膜。只有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才能更好的为大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根据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引入党史理论资源,并且应用的党史理论资源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思考切合学生实际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共鸣的理论内容。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所熟知的理论内容讲解较为透彻,而对大学生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讲授的不够清晰。从而导致了融入的党史理论资源失去了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得大学生接受的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较为片面,未能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认识。

第二,教师运用整合党史理论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笔者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多年,深知有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所以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最大的短板是教师力量薄弱,也即一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缺乏,融入课程教学的形式缺乏新意。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党史理论的整合教学并不是很满意,一定程度反映出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整合的效果,影响了课堂表现和课堂参与。也有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党史理论资源就是在课堂上讲党史革命故事、参观爱国教育基地。这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是他们对党史理论资源的鉴别、建设、评价等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因此,他们很难把党史理论资源真正融进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将党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食粮。

第三,高校大学生对党史文化资源缺乏主体意识。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以前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和发挥的学生的主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有机融入党史学习内容,必须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资源,没有充分地挖掘和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造成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低,严重影响了党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当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资源时,只注重课堂讲授,而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没有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自身缺乏主体意识。所以,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既没有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也没有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也要意识到大学生主体的差异性。高校期间大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过程相对缓慢,个体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导致主体性发挥的差异。教育者必须重视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意识到大学生在社会经济、文化、性别、个性、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接受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才能灵活多變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从而减轻这些差异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不利影响。[5]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具体策略路径

(一)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课程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非常重视,许多地方对革命领袖、革命者的故居、大型战役纪念馆等的建设都非常重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纪念馆、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党史中的红色革命精神也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加以提炼,高校各相关单位应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点相互配合并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整理、积累、研究各种对教学有益的党史文化资源,并加以创造性的应用。比如可以依托宿迁地区的党史文化资源,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老革命来讲述当年战火纷飞的革命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加以系统化整理以形成系统的宿迁地区党史文化资源库。同时,结合宿迁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和创新,以顺应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状况。最后还可以组织编写宿迁地区红色文化辅导教材,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可以聚焦革命文化素材创作革命文艺作品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或者在现有思政课程中有机融入宿迁地区革命文化资源,实现宿迁党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6]

(二)努力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业务水平精湛、育人技术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习总书记谆谆教诲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作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承担者和主力军的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党和政府交给的重要的历史使命,要熟练掌握党史文化尤其是宿迁地区的党史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宿迁地区党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中。所以,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学习党史文化,尤其是深入钻研宿迁地区的党史资源,成为宿迁地区党史文化的“领头人”和“践行者”,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向大学生展现宿迁地区党史文化的精髓。同时,要深入钻研思政课授课技巧和方法,使融入后的课堂教学更灵活、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使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从而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作为高校管理层面也需要给思政课教师搭建学习宿迁地区红色党史文化的平台,经常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宿迁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党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学习观摩、调研,以不断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弄懂弄透宿迁地区党史文化,并让他们对宿迁地区的党史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其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7]

(三)充分运用“互联网+”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网络课堂阵地

“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然而至,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必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好“互聯网+”信息化网络平台更好的构筑宿迁党史文化内容,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将其中内涵的红色文化精神和力量有机融于大学生的灵魂深处,并利用网络文化、网络舆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灵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从而使党史文化内容积极影响大学生的心灵世界。高校可以积极推进宿迁党史文化网络课程建设,创新并丰富网络课程内容[8]。积极探索宿迁党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大力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化方式建构宣传话语,不断挖掘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宿迁党史故事,让大学生在听故事中自然地接受党史文化的宣传教育。也可以开发宿迁党史文化学习APP 软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公众号,创新思政课教学载体,建立微课堂等,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阵地,从而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党史学习教育的途径和渠道,把宿迁地区党史文化资源中极具教育价值的理论内容在网络上传播,规定大学生每天进行必要课时的学习,使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去感悟党史文化,从而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目的。[9]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探源及其实现路径研究》(2017SJB1920);宿迁学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究课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2021DSHXX14)。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06.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6-10-28(1).

[3][4]参见高海娥.延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模式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6-06-01.

[5]参见王梦雪.江苏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该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0-05-01.

[6][7][9]参见陆宏.辽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

[8]参见原黎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高飞(1972.2-),男,江苏泗阳人,硕士,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

猜你喜欢
宿迁理论课党史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The Way of Writing an Attractive Cover Letter Through Receptive Aesthetic Theory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大运河·宿迁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以文化为支撑撬动宿迁融进“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