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隐患: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背后

2021-11-12 11:43李照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43期
关键词:实验室事故实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爆燃事故背后,高校实验室管理再度引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其原因是淡漠的安全意识、简陋的硬件环境、滞后的保障制度,以及永远在抢进度出成果的科研压力。

频繁拉响的警报

2021年10月2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一实验室发生爆燃,共造成2人死亡,9人受伤。

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公开报道的至少第四起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3月31日,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一名研究生当场死亡;7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学某实验室发生火情,一名博士后实验人员被诊断为轻微烧伤;7月27日,中山大学药学院某实验室博士生冲洗烧瓶时发生炸裂,玻璃碎片刺破手臂动脉血管,幸无生命危险。

实际上,在国家乃至学校层面,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行均有严格规定。

有消息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事故或系操作粉末冶金实验时铝镁粉爆燃。北京一所高校的一名工学博士指出,“爆燃”与“爆炸”有所区别。理论上,可燃气体或粉尘(如面粉)与空气的混合都有可能引发“爆燃”。但发生事故的是一间化学实验室,因此,事故原因大概率是实验用的可燃气体泄漏,或实验中释放大量可燃气体,使室内达到一定浓度,最终被点燃引发事故。

一家科研院所的化学博士告诉记者,针对这类有风险的实验,首要原则是规避化解风险。如果不得不开展,应严谨对待,开展前应充分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采用检验合格的实验仪器和装置,实验人员要经过严格培训并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

被忽视的规范

记者调查发现,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背后,是专业人员的缺乏、安全意识的淡薄、硬件环境的亟待提升和科研人员保障制度的缺失。

对于高校来说,对实验室安全的控制主要从硬件条件和准入制度方面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图方便,不按规定流程申请的情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届的毕业生方晨证实,学校规定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实验室安全考试,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室。

方晨告诉记者,读到研究生才会接触到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读研后需要独立操作实验,导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有时研究生还会带着本科生做实验。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在进行实验前,尤其是涉及制毒制爆物品的实验需要向管理员申请,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但实际上很难严格执行。

上述说法得到多位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证实。另一位毕业生张明告诉记者,读研之后,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实验室,“不断调材料,不断实验验证”,因此不会每次都走申请流程,尤其赶上毕业补实验,“还是以方便为主”。

在专职安全保障人员方面,高校实验室的配备普遍不足。按照相关规定,实验开展前需要经过安全员的审批,但并未强制要求安全员对每一个实验都要进行实时监督。其原因既有资金压力,也与高校实验室涉及学科复杂等特性相关。

安全意识缺失也是一大问题。多位知名院校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仍在于实验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在严格遵守安全管理规定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事故都可避免。一篇2014年发表于《实验技术与管理》上的论文《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提到,因违反操作规程或误操作引发的事故最多,占事故总数的27%。

北京某教育部直属高校化学学院博士后李天卿告诉记者,包括其所在高校在内的北京很多高校,休息室与实验室都在一起,“电脑也都放在旁边办公,很多青年老师争取不到更大的空间”。李天卿认为,这使得进实验室严格穿戴实验服、护目镜、严禁携带零食等规定,在高校很难落实。

“新手会觉得不少规范很多余,但很多操作规范都是拿血换来的,前人吃过亏”。李天卿说。

“赶进度”也间接导致了实验室安全警报频频拉响。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此次爆燃事故即发生在周末,如果导师要赶进度,有学生周末会加班。“

这并非是某一所高校的特例。高校以论文数量和科研成果论英雄,年轻教师面临科研压力,由学生来完成的实验,构成科研“竞赛”最庞大的基石。

此外,硬件条件也对实验室的安全保障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不足,房屋老旧、面积不足,水电线路老化,通风排气系统效果差,化学品存储库房需要改造,监控报警装置需要更新等硬件设施问题。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锐认为,从制度上需要给到年轻科研人员足够的安全感,确保制度有效和落地。(文中方晨、张明、李天卿为化名)

(摘自《新京報》10.28 李照/文)

猜你喜欢
实验室事故实验
学中文
废弃泄漏事故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夏季旅行中的事故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