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合肥模式”

2021-11-12 01:17罗云峰
清华金融评论 2021年11期
关键词:合肥资本企业

罗云峰

资本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也成为助推合肥加速崛起的推动力。本文从资本角度对合肥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总结出三方面经验:一是财政金融联动,引领资本汇集;二是引资汇智并举,强化科创支撑;三是聚焦产业方向,释放资本力量。

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是驱动创新、人才、产业等要素汇聚、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受资源禀赋不足等因素影响,合肥发展远落后先发地区。要加速崛起、奋力赶超,必须充分发挥资本力量,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优化升级。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们持续汇集高质量发展资本,以资本集聚助推创新链、产业链迈向高层次、实现耦合聚变,进而释放更强生产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正是借助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至“十三五”末,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不断跨越赶超,由全国省会城市第17位提升至第9位、大中城市第56位提升至第20位,成为近十年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财政金融联动,引领资本汇集

城市发展离不开资本集聚。为解决资本“从何而来”的问题,合肥利用自有资源,以财政资金、国有资本作为杠杆,撬动金融市场,高质量汇集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为发展助力。

财政增信带动信贷投放。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量大、投向广,仍是实体经济融资主渠道。合肥积极构建“金融+资本”创新体系,优化政府投入方式,以财政杠杆联动金融杠杆,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一方面,建立国有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构建省、市、县(区)三级全覆盖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在全国首设融资担保行业保障金,支持市场主体融资发展。尤其是集成创新财政风险补偿机制与银担(银保)风险分担机制,在全国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4321”新型政银担体系(“4321”新型政银担体系是纳入再担保体系的小微企业无力偿还到期的担保贷款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集团、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分别按4︰3︰2︰1的比例承担风险责任),打通银担合作壁垒,推动相关银行机构为中小微企业累计提供近2.5万笔、728亿元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创新财政“四两拨千斤”举措,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通过“政府+银行+担保”等合作方式,创新设立续贷过桥、科技创新贷、信保快贷等各类财政金融产品,打通了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十三五”期間,各类财政金融产品累计为近3.38万户次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逾1200亿元。

国资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国有资本在股权投资领域是最主要的募资来源,其能够吸附、集聚更多社会资本共谋发展。一方面,我们通过财政注资方式,依托国有企业、联合国内头部投资机构,构建市县两级“政府引导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基金”的股权投资体系,着力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股权融资支持。截至目前,合肥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天使基金三大板块已合作设立子基金45只、实缴规模近300亿元、撬动5倍以上社会资本,投资各类项目500多个,41个投资项目成功上市或被并购上市。另一方面,我们以国有投资平台为引领,作为基石投资者入股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撬动引入战略投资者跟进参与长期投资,再通过资本市场定向增发、企业回购等形式有序退出并循环再投资,探索出“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据统计,合肥国有资本已累计投向战新产业超过12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4500亿元、上下游产业投资近5000亿元,引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先后落地、做强。

多措并举扩大直接融资。相较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能够更好发挥承担和分散风险的功能,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率提升,与合肥创新发展实际紧密契合。一方面,合肥强力打造“上市服务直通车”,通过培育引导、政策奖补、优化服务,加快建设资本市场“合肥板块”,“十三五”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28家,目前,拥有境内上市企业63家(居省会城市第7),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2家(居省会城市第2)。另有境外上市企业5家、过审待发企业4家、上市待审企业6家、辅导备案企业2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7家,形成了梯次明显的资本市场后备队伍。另一方面,合肥积极推动债券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债券市场,综合运用各类债券融资工具获取资金支持。“十三五”以来,合肥累计实现直接融资近1.9万亿元(含同业存单),其中以股权、债券等方式通过公开市场直接融资5000多亿元。

引资汇智并举,强化科创支撑

科技创新是高层次经济活动,具有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特征,是加速生产力爆发式变革的重要催化力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合肥充分把握创新规律、市场规律,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互动,围绕创新链铺展资金链,借力资本链布局创新链,引入资本的同时汇聚高端科创资源,精准助推科技创新迈向更高层次、成果转化实现更高效率。

坚持政府主投助力创新策源。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投入大、周期长,更多是国家创新战略意志的体现。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首批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名片的城市,合肥始终聚焦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坚持着眼长远,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按照“关键领域创新布局—集聚顶尖人才和未来产业资源”的思路,探索“五个一”实践,即一以贯之舍得投入、建成一流大装置大平台、集聚一批顶尖科学家、形成一批国际前沿成果、孵化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科创企业。具体来说,就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导,在合肥科学岛等生态最优、环境最好的区域建设大装置、大平台,“十三五”累计投入近200亿元。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一批国之重器,在能源、环境、大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设立前沿创新平台、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发展资金,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在合肥服务院士135位,31项原创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些成果成功衍变成国际领先的应用技术、前瞻性产业,如量子领域形成众多硬核科技,汇聚培育了“中国量子第一股”国盾量子、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布者本源量子、深耕量子精密测量的国仪量子为代表的20多家国内领军企业。

坚持协同投入激活创新价值。科技创新成果唯有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创造经济利益,实现对创新投入的有效回报。合肥依托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高校院所创新“富矿”,按照协同创新、集聚资源、市场导向、服务发展的思路,探索构建贯通高校院所、产业创新中心和企业的应用创新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联动本地院所,招引一批一流高校,合作共建28个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初创企业成长、特色产业链壮大。“十三五”期间,我们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多亿元、孵化600多家科创型企业,引进各类人才2000多名。如在城市安全领域,出资10多亿元与清华大学共建公共安全研究院,汇聚青年科研人才近900人,6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创造城市级别应用场景,推动“城市生命线”成果衍变全产业链,在国内50多个城市、海外1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与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共建技术创新工程院,培育建设16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超100人,49人入选国家各类“双创”人才计划,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

坚持投早、投小注重创新培育。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的重要端口,充裕、精准、及时的资本支持是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更是助力企业跨越创业“死亡谷”、成为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据行业关键地位、带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动能。合肥持续实施科技小巨人、高成长企业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从科技金融体系、双创团队激励等维度增强对企业创新的全周期支持,打造纵贯种子期—瞪羚—独角兽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梯队,“十三五”累计投入自主创新政策资金17亿元,培育入库3778户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328户,今年预计突破4500户。比如通过设立市县一体的天使基金体系,重点关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早期项目,设置上市奖励、业绩达标奖励、主动回购等多项激励政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助推科创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市级天使基金累计投资133个科创项目,其中超过85%的项目是由天使基金作为首轮投资方,81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威尔、芯碁微装等2家企业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聚焦产业方向,释放资本力量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展实践中,合肥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坚持以增量引入带动存量崛起,创新资本招商、加力双招双引、优化发展生态,构建具有创新转型升级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

集中优质资源,推动产融结合。从先发地区实践看,资本、科技、产业等资源协同布局,更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合肥以资本布局为牵引,集中资源打造建投、产投、兴泰三大市级专业资本运营平台和高新建投、海恒等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在高新区、经开区、新站高新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园区,推动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带动“产创融合”“产教融合”“产城融合”,形成“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构建战新产业,加速资源导入。我们牢牢把握中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趋势,以创造“新赛道”的战略思维,聚焦“缺芯少屏”的痛点,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大手笔的集中投资和头部企业、重大项目为牵引,吸引龙头企业持续加大投入、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加快落地,构建“双龙头”引领、多节点支撑的“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产业链矩阵。如新型显示以京东方、维信诺等为牵引,汇聚彩虹、康宁等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和120多个产业链项目、带动产业投资超1500亿元,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全链条布局,打造了国内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以长鑫存储、晶合晶圆为龙头,带动规划总投资超2500亿元、汇聚近300家企业,构建了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六、长三角第三。新能源汽车借力投资蔚来、江汽混改等资本运作机遇,推动蔚来中国总部、大众安徽制造基地、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比亚迪40万辆整车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构建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引进省外亿元以上大项目2846个、吸引到位资金超过1.5万亿元,其中战新产业项目1322个、总投资突破8000亿元,带动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高速增长,占工业产值比重从23%提高到57%。

创优产业生态,升级引资环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战略加速落地,更大密度高铁网、航空网络布局建设,城市空间距离加快拉近,城市竞合态势加快重塑,发展生态的优劣决定未来要素资源流入的热度。合肥持续创优营商环境,全方位打造各类要素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相互成就的资本沃土。决策力求高效,建立完善部门联动分工调查、外脑独立尽调评审、市委市政府集體决策的项目投资研判机制,全面提速融资、供地、环评、规划、建设等各环节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政府组织资源、动员资源的强大能力,确保项目零阻力推进、无障碍施工、高效率建成投产、抢占市场先机;以万企资本市场培训为契机,全面提升干部运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确保各项决策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原则推进。政策增添引力,整合归并市级财政资金,构建覆盖企业生命全周期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十三五”累计安排市本级政策资金514.9亿元,直接撬动总规模超3500亿元的上级财政资金、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合肥。特别是通过对项目未来十年投入产出进行预测分析,结合项目对地方财力贡献,给予“一事一议”财政补贴,并在项目建设初期最缺资金时期提前兑现支持,已累计支持项目149个、带动协议总投资超5000亿元,吸纳就业12万人。服务更加便捷,完善“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再造政务服务流程,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到100%,“全程网办”个人事项占比达到100%,被评为“2020年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28万户、“十三五”以来净增80多万户。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服务全球科技创新枢纽建设,抓住国家重大战略在合肥叠加的机遇,建设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科创资本中心,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贯通,加速资本、项目、人才等高端要素汇集,促进资本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构建“资本+”生态体系,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猜你喜欢
合肥资本企业
合肥的春节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小小书画廊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