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相关问题探讨

2021-11-13 09:01洪思扬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29期
关键词:广东省粮食水稻

方 伟,洪思扬,张 磊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广州 510640)

0 引言

作为中国GDP第一大省,广东省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丰富的光、热及水资源适宜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1],是中国稻谷的主要产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进程,广东粮食需求步入快车道,大量粮食缺口依赖省外采购及国外进口[2-3]。与此同时,粮食产量下滑、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4-5],粮食安全水平不高[6-7],粮食供需缺口日渐增大。2019年,广东省粮食产量增速达4.00%,为近6年的最高值,但粮食消费量增速快于粮食生产量增速,粮食自给率仅为三成左右,市场保供调运压力大,保障广东省粮食供给安全任务十分艰巨[8]。

1 广东省粮食生产现状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既适合种植粮食,也适宜种植经济作物[9]。从粮食生产结构来说,广东地区以自产稻谷为主,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八成以上。2010—2019年间,广东省粮食种植面积及粮食产量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10年间,广东省平均粮食产量为1273.86万t,粮食种植面积年均值为233.36万hm2,粮食产量及种植面积整体呈现稳中有降趋势。其中,早稻产量在2010—2012年间出现快速增长,而2012年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晚稻产量同早稻产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在2019年出现了增长;人均粮食产量由2010年的119.76 kg/人下降至2019年的107.72 kg/人;粮食单产从348.97 kg提高到382.85 kg,提升了9.71%。2020年上半年,全省早稻播种面积86.91万hm2,比2019年同期增加3.45万hm2,增长4.1%,超额完成国家要求新增早稻种植面积3.33万hm2的任务。自2016年起,广东省粮食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势头开始下降,粮食对外依存度逐渐降低,2019年粮食进口量跌破2000 t。

图1 2010—2019年广东省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

广东是中国农业消费大省,素有“岭南果园”、“鱼米之乡”和“港澳地区菜篮子”之美誉[10]。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最大的粮食主销区,广东省需要从外部调入大量粮食以保障本省的生活及生产需要,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广东省的农产品供应渠道为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粮食自给率由21世纪初的5成左右减少至近年的3成左右。因此,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及粮食总产量,提升粮食种植综合效益,提高广东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本研究将对影响广东省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高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2 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制约因素分析

2.1 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生产成本高

近10年,广东全省稻谷口粮年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800万~1900万t,但广东省依然是中国第一缺粮大省,粮食缺口量较大,粮食自给率一直偏低,其中稻谷自给率仅为61%左右。广东省水稻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生产收益偏低[12]。2018年,广东早稻和晚稻总成本分别为19466.4元/hm2和20010.75元/hm2[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00余元,水稻成本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盈利能力不够乐观[14],农民种粮积极性较差,最终抑制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了粮食生产能力。此外,广东省2000年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361 hm2,2018年则下降到0.0229 hm2[15],即使按照户均来计算,也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效应水平,从而使得粮食生产成本过高。

2.2 单位面积产值有限,经济效益低

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统计结果,从稻谷产值合计角度看,广东省的水稻产值为18584.40元/hm2,略高于稻谷、小麦及玉米3类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平(15122.7元/hm2),略高于花生、油菜籽2类油料的平均水平(16270.05元/hm2),远远低于蔬菜的平均水平(123381.9元/hm2)[13];从净利润角度看,广东水稻的净利润(-1170.75元/hm2)远远低于蔬菜平均净利润(31902元/hm2)[13];再从成本利润率角度看,广东水稻的成本利润率(-5.95%)同样远低于蔬菜平均水平(39.14%)。以上表明,与其他产业相比,广东省水稻的成本收益情况不够乐观,经济效益偏低,这进一步限制了水稻产业的发展。

2.3 城乡收入差距大,种粮积极性低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均收入有大幅度提高,1978—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2.13元增长到4811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3.25元增长到7890.25元,城乡收入比由2.13扩大到3.03[16]。2019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8元,相差2.6倍,相比2010年差距在减少,但是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预计在未来十几年还将持续存在,使得从事农业的生产人口向非农业生产人口转化,更加抑制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4 种植结构问题突出,田间管理水平不高

广东省优质作物品种种植比例较低,作物区域布局不合理、品种老化,且存在作物产品集中上市造成的“卖难”现象。广东省水稻优质率近80%,但适宜加工成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中高端以上优质大米产品的品种不足三成,不足以支撑广东丝苗米品牌的创建,难以形成区域性公共品牌。此外,田间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不足,造成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抗灾能力较弱;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田头冷库等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粮食生产技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维护方面仍旧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加强及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仍旧十分艰巨。

2.5 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机械化潜力较低

农地规模经营有益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及农地生产率,有助于农民收入提升。耕地面积远未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水平,粮食生产成本过高。鉴于农业发展同样受到规模经济的限制,成本约束成为生产要素组合选择的核心,规模经济影响农业规模化生产,必然对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产生一定刺激。此外,农机和农业结合比较复杂,粮食种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种植不统一,农机数量少,农机服务费高,小农户提高机械化效率的潜力较低,农机社会化服务无法满足小规模农户的需求,短期内无法弥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2.6 气候和地理因素具有一定不利影响

广东省台风暴雨发生频率高[17],对于水稻生长较为不利。自2019年起可以明显感受到气候的剧烈变化,2020年的龙舟水为10年来最强,晚稻期间没有台风影响,2020年7月份是建国以来首次没有受到台风影响的7月,这在广东历史罕见。此外,2020年多地出现了旱情,山塘水库蓄水减少,局部地区基本的生产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地理方面,相比于东北地区,广东省土地不连片,机械化比较困难,在全国排位比较靠后。农机和农业结合比较复杂,小农户和小型化提高机械化效率潜力低。

3 提升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粮食生产稳定程度关乎国家的稳定程度,提升广东省粮食生产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近年来广东省耕地撂荒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撂荒风险增大[18],2014—2016年全省耕地因各种原因导致弃耕撂荒(包括季节性休耕)的面积仅为3万~4万hm2,而在2017—2019年间,撂荒耕地激增到8万~10万hm2,呈逐年扩大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若能够科学合理地按照复耕难易程度,分批对撂荒耕地进行复垦复种,将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粮食生产潜力。2020年上半年,广东顺利完成国家要求新增早稻种植面积3.33万hm2的政治任务,但新增复耕和垦造水田肥力相对较差,水稻单产相对较低,若按照520 kg/hm2计算,单造即可增加稻谷产量18万t左右,部分田块种植双造,预计增加稻谷产量20万~30万t。若对撂荒耕地进行复耕复种,单造增加稻谷产量即可增至超30万t,占2019年粮食总产量的3%左右。若能充分挖掘广东省撂荒耕地潜力,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水平,完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复耕复种面积及粮食产量将进一步增加。

3.2 种植结构调整促进粮食产量

近年来,广东省作物结构调整节奏逐步加快,粮食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2000年广东省粮经作物种植比为64.3:35.7,到2019年,粮经作物比调整为50.3:49.7,蔬菜、油料、水果、药材等高效作物面积比重大幅增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94.87万hm2,相当于1季水稻的面积,折合产量约为530万t。若权衡经济效益,将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为50:50,新增土地用于种植水稻,即可新增水稻种植面积约0.67万hm2,单造即可增加稻谷3.5万t。

3.3 依靠科技推动产能提升

一是推广良种。广东省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是省内最主要的粮食作物[19],育成的超级稻品种数量全国第二。水稻优质率超过七成,位居籼稻产区前列。但主要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单产通常要比普通水稻低100~150 kg,若能加强推广高产品种,单产量可大幅度提升,提升水稻总产能。二是推广良法。广东省粮食栽培水平总体较高,2016年在兴宁市实现了双季杂交稻早晚两季合计超23.07 t/hm2的世界纪录,而目前双季稻仅为1.20 t,说明增产潜力仍旧较大,如加强粮食种植科技到位率,能够实现粮食单产较大幅度提高。

此外,可加强水稻、薯类、玉米等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审定、示范和展示工作。建设水稻新品种示范基地及展示基地,通过示范加速新产品推广进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为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施肥方面,实行土地肥力分类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防灾减灾方面,应实时关注天气变化,实时掌握灾情动态,积极落实防灾措施。彻底清理排灌渠道,保障雨后可以及时排空田间渍水,减小田间湿度,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完善应急预案,做好物资、技术储备,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3.4 坚持“三链协同”提升粮食产业长效发展

对于稻米等粮食加工业,鼓励延长粮食产业链,因地制宜开展“建链—补链—强链”,探索产后服务带动、精深加工主导、商贸物流引领等发展模式。增强粮食价值链,启发企业以市场需求为着手点,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建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全面打造粮食供应链,“点—线—面”统筹布局,捕捉关键节点,补全薄弱环节,建设高效便利的粮油供应网络。针对广东省水稻种植高成本的现实,选择走“高端、优质、品牌化”路线,提高优质水稻附加值和深加工能力。还需在产粮大县培育一批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能力强的粮食龙头企业,通过龙头粮企以订单等形式与农户建立产销协作关系,降低生产风险,提高种粮综合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3.5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平稳推动中低产田改造[20]。增强机械化、信息化及大数据运用,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位产量,促进种植业提质增效。创办现代粮食产业化示范区,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粮食高产高效和产业化示范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推广合理间种、扩大复种以及科学套种,充分利用广东省气候资源及冬种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旱粮生产,充分发掘生产潜力。

3.6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充分利用耕地,减少耕地撂荒。充分发挥和利用土地确权工作成果,探索土地流转机制,以村镇为责任主体,组织将外出务工人员不愿耕种的耕地,分配给有劳动力、未外出务工的人员,或通过招商引资、村合作等方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此外,加强《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条文的宣传工作以及农机具购机补贴、耕地补贴以及配方施肥等惠农支农政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宣传作用,印发宣传资料张贴至村组,实现家喻户晓。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农民合法保护自身权益和珍惜耕地的自觉性,真正意识到恢复撂荒耕地为自身应履行的义务,做到不撂荒耕地。

3.7 构建全省粮食安全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

在满足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使用大数据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处理能力,提升大数据技术的监测预警能力。涵盖粮食监督检查系统、粮食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和粮食决策支持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市场调控方面,如粮食统计监测预警、储备粮管理、批发市场粮食交易量和应急处置等。质量监测方面,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安全监测及预警,完善粮食质检机构管理水平等。公共服务方面,如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政策法规、信息、交流等服务。

猜你喜欢
广东省粮食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一季水稻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水稻花
我的粮食梦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