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南路山东琴书的传承现状

2021-11-14 15:54王珊珊
戏剧之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琴书南路菏泽

王珊珊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山东琴书在2006 年5 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 年和2011 年被评为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级非遗,菏泽市艺术研究所和郓城县文化馆获得其保护资格。

一、南路山东琴书的发展历程

山东琴书又称为“琴书”,最初俗称“唱小曲”或“唱扬琴”,山东最早见于记载的小曲名家是“清代乾隆末年(约1786 年左右)曹县梁堤头人梁启祥”。1960 年新修的《曹县方志》记载:“曹县为山东琴书主要发源地,相传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后学界一致认为山东琴书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迄今已有270 余年的历史。

山东琴书为坐唱形式,演出人数一般为2 至5 人;伴奏乐器有扬琴、坠琴、古筝、软弓京胡、琵琶、三弦、板、碟子等;演唱者分饰角色,也兼乐器伴奏。传统的演唱讲究庄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仪态端庄、目不斜视,全靠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有机的伴奏配合来完成故事情节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随着历史和艺术本身的发展,山东琴书的演唱逐渐打破了中规中矩的定式,如面目表情可以由原本的“呆”表达为“传神”,有时还可以加上手势,与观众进行即兴感情交流;但是演唱风格依旧保持稳重大方的基本特点。

山东琴书最初不是以这个名词出现的,也没有“南路”之分。早期的山东琴书是文人和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出形式,当时管这种曲艺形式叫做“小曲子”,也就是“唱小曲”;流传范围长期局限于鲁西南农村地区,影响不大。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艺人有:雍正年间郓城王尚田、乾隆末年曹县梁启祥、咸丰同治年间曹县袁沛然和郓城刘道友。自娱性的小曲子发展至中期为职业性说书——“唱扬琴”,光绪年间是一个时间转折点,此时期的代表性艺人有:曹县苗金福、李清兰、候沛然、王梦典,郓城刘继荣(老继)、陈怀教,金乡李凤兴等。20 世纪20年代,在山东琴书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将山东琴书分为三路,即南路、北路和东路,其中南路为最早。1933 年著名琴书艺人邓九如始称“山东琴书”,此称呼一直延续至今。南北东路划分之际又分别有自己的派别,南路以“李派”和“茹派”为代表,北路以“邓派”为名,东路以“商派”为主。自此“三路四流派”总结了现当代山东琴书的发展现状。

南路山东琴书的分布区域主要是菏泽市和济宁市。本文主要以南路山东琴书菏泽地区的发展为线索,调查当前菏泽地区的南路山东琴书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南路山东琴书调研情况

山东琴书产生于民间,了解山东琴书的发展除了参考正史,田间巷尾的民间传承人及群众的声音必不可少。口述实录用第一人称讲述个人生活,是对历史的补充;从某个角度说,口述史是重视下层民众历史的产物,因为他们的活动和心理很少见诸文献,为了研究他们,必须借助口头资料或口碑,从特定主题的当事人或相关人士那里了解和收集口述资料,以其为依据写作历史。

(一)山东琴书走进高校16 载

笔者有幸约谈到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戏曲系主任李梦华老师。老师耐心细心地介绍了菏泽地区目前戏曲和曲艺的发展情况,令笔者受益匪浅。据李老师回忆,菏泽学院作为菏泽地区高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全体学生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传播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早在山东琴书还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学院便于2004 年邀请李巧莲老师担任山东琴书的老师,并于2006 年正式成立了“地方特色课程”,组织倡导学生接触菏泽地区独有的传统音乐文化。2012 年又相继把弦索乐引到课堂上,由苏本栋老师、王振刚老师和胡化生老师等专业性极强的老师们讲授课程。

事实上,目前南路山东琴书已没有“李派”“茹派”的派别之分。具体原因是早期南路山东琴书在当时创始人和诸多艺术家的簇拥和发展下,有了不同的唱腔和方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曲艺形式不被成长着的社会及当代人所喜爱和大范围传唱,再加上现代审美因素等淡化了原来的派别,以至于现在融合为“无派别”。

叶秀山曾在其短文《今人当自爱》中提到,历史不保证不“埋葬”好东西,“埋葬”与否,各有其因。但主要还在“今人”能否“识得”那些好东西的好处。如果“今人”识不出那些好处,就可能“遗忘”“埋葬”它们。把“古人”创造的优秀的、好的东西丢掉了、遗忘了,则是“今人”的问题,是“今人”愧对“古人”。作为传统音乐后继者,我们在历史中亦扮演着传承者的角色,是这个角色的执行者和阐释者。正如叶先生提出的:古典艺术需要好的“阐释者”。传承者要学会辨认“好的东西”,如此,才能形成表演者、欣赏者、批评者和阐释者的良性互动。

(二)山东琴书走进地方学校

非遗文化要获得重生必须进入大众的视野,传播给更多人。青少年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一簇簇令人喜爱的鲜花,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主力军。12 月4 日非遗文化走进国华学校,主题为“大手拉小手、非遗传承一起走”,笔者有幸参加菏泽市国花学校的非遗文化传播的艺术交流会。

表演项目有菏泽具有代表性的曲艺山东琴书和莺歌柳书;山东琴书表演者为李巧莲在菏泽学院教授的学生们,莺歌柳书的表演者为省级传承者吴德平老师及其新徒。在各位演员彩排期间,笔者采访了吴德平老师,了解到莺歌柳书确实濒临危绝,目前没有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相较于莺歌柳书,山东琴书传承传播状况较为良好。笔者从李巧莲老师处了解到,山东琴书现在已没有流派的划分,南路琴书仅为南路琴书。山东琴书在发展过程中有消极时期,“李派”和“茹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时间逐渐淡化,现在南路琴书主要在菏泽地区流行发展。

李巧莲老师在交流会开始之前站上舞台,慷慨激昂地为同学与各位老师讲授了一个多小时的课程。老人虽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但是状态依旧,充满活力,称自己为“李奶奶”,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艺术家。李巧莲老师,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2006 年,李巧莲位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老师最早学习琴书是在她初中毕业以后,她于1968 年加入县曲艺队,并担任主要演员,进入曲艺队之后真正开始学习琴书和坠子两个曲种。李老师讲到当时她学习琴书的最主要方式是“听”,因为当时没有正规的艺术学校,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更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主要的方法就是听老师唱两遍之后跟随着自己的记忆再重复,很难掌握琴书的要领,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演出增多之后,常常受到李湘云老师的指导,加上多年的经验与后来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自己总结出了专属于琴书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并教授给菏泽学院的孩子们。老师感叹,现在的孩子要珍惜如此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优渥的学习条件。在讲到南路山东琴书在菏泽地区的发展与传播时,老师表示,最早是下乡招收长得漂亮、嗓音漂亮的学员,这其中并不易,一度出现了“好的不愿学、不好的干不了”的局面;再后来菏泽的中原艺校等共招收了26 名学生,苍天不负有心人培养出了一批琴书精英;到现在李奶奶在菏泽学院教授了16 年的琴书。目前各大小剧团会不定时演出,李老师在菏泽学院培养的琴书学生已然有将近五百名,她相信琴书的明天一定会更好。除此之外,李老师带领国华学校的同学们学习唱曲子的发音发声技巧,如“唇、齿、舌、鼻、喉”五项基本功;认识我国传统乐器,如“坠琴、软弓京胡、手板、扬琴、古筝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位意气风发的老奶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追捧与喜爱。李老师十几年如一日地将非遗文化传授给更多人,非遗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已经实施得十分成功。李老师的这种传承精神更是值得更多人学习。

三、结语

受中华传统习俗的影响,部分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老师与徒弟之间的口传心授,更多的是“一对一”的方式,虽能达到一定的精确度,但受众面较小。山东琴书非遗传承人李巧莲老师在菏泽学院工作的这十六年时间内,一直在教授山东琴书这门特色课,可以说是将非遗文化真真正正地搬进了高校,是其开创了“依校传承”的模式,解决了“以师带徒”的弊端,大大增加了受众面。

曲艺产生于民间,根植于群众土壤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代在不断更新,即使再深厚的文化也要不断创新,因此山东琴书要培养新生力量,吸收新鲜血液。虽然非遗在高校传播略有成效,但是坚持下来的学生仍然少之又少,当前传统曲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依旧很严重。政府部门还是要加强对其的重视,对于曲艺班、曲艺团的成立与演出予以相应的支持。文化部门可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办法,办学校、学习班,以及通过艺术院校办曲艺班的方式培养新人,发现新人定向培养深造,为山东琴书的发展搭建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①张军:《山东琴书研究》,中国曲艺出版社,1984 年版。

②《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上),中国ISBN 出版,1998 年12 月第一版。

③邓九如,山东琴书北路创始人。

④《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上),中国ISBN 出版,1996 年6 月第一版,第41 页。

⑤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 周年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特撰系列丛书编委会,高度、黄奕华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第一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年版。

猜你喜欢
琴书南路菏泽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2019年底前山东菏泽境内三条高速可通车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青岛四流南路第一小学
Leadership Change: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
淮河琴书的现状调查及其传承与保护
横截沟在子牙河南路下穿西站北广场地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