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涵八域 学富五车

2021-11-14 01:27陈韩曦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关键词:饶宗治学学术

陈韩曦

饶宗颐,字固庵、伯濂,号选堂,广东潮州人。选堂《羁旅集·偶作示诸生》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这两句诗精妙警策,充分表现了饶教授自在、独立、充盈、坚毅的生命精神。①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学者、诗人、书画家三位一体,以学术的眼光看,饶宗颐是人所共钦的汉学家,在敦煌学、甲骨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以及宗教史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都卓有建树;以文学史的眼光看,饶宗颐教授在诗、词、赋、散文方面的创作杰出,尤其是诗词创作成就颇高,其《选堂诗词集》共收诗1134首,词290首,诗词合计共有1424首;而以艺术史的眼光看,则精通琴艺,其书法、绘画作品元气淋漓,韵高千古。

作为一位学者,一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书画家、经学家,饶宗颐实践着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人格独立,是他生命精神的主旋律,贯穿着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他这种独立人格,既体现在对政治功利的自觉超越,又体现在对流俗的自觉超拔,并借此践履了其毕生为学术、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想。

饶宗颐于1917年8月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儒商之家,其父饶锷先生,既是商人,又是学者和文化名人。其书斋名曰“天啸楼”,藏书万卷,饶锷先生著书立说,作品有《天啸楼文集》、《潮州西湖山志》、《王右军年谱》等。饶宗颐从小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他从小好学不辍,在自己很大的阅读空间自由遨游。幼年的时候,父亲和老师就指导他写诗填词,撰写骈文、散文。家学渊源,使得他拥有了常人所不能比拟的深厚的文学基础。对于历史,饶宗颐更是从小就萌发了浓厚的兴趣,据他说,他早年念《史记》,背《史记》,直到今天,还可以背出《秦始皇本纪》,甚至整个中国历史的编年,都可以成竹在胸。父亲的教导,刻苦学习,天资过人,使得他小时便才华横溢,引入注目,有“神童”之称。饶锷著有一部《潮州艺文志》,但壮志未酬,便撒手西归,留下未完稿。饶宗颐继承父志,18岁即完成此著作,使得当时不少学人深为佩服,少年早慧的他因此而声名大噪。

在少年时期就学养与诗心并具,养成了清高、虚静、独立、专注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从青年到中年、晚年,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一以贯之,并且越来越充盈和高迈。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在《饶宗颐史学论著选》序中曾將饶氏的学问分归以下八个门类:

一、敦煌学

二、甲骨学

三、词学

四、史学

五、目录学

六、楚辞学

七、考古学、金石学

八、书画②

后来郑炜明在《饶宗颐教授著作目录》一书的“索引”中,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15类。其中,音乐史、道教史、佛学、古文论、潮州学等,更能填补一些学者分类上的不足。③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宗颐样样都有研究。从中也可以看到他治学的一个极突出的特点,即门庭轩敞、规模格局宏大。

饶宗颐治学,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的重要研究成果,史前有关于陶文,先秦有关于易卜、占卜、历算、音乐、楚文化等研究,秦汉有关于五行、职官、道教学、中外交通等研究,魏晋六朝有关于文选学、批评史、梵学与中国文学关系等研究,隋唐有关于武则天、变文、吐鲁番文书、敦煌法书、敦煌曲子词、韩愈文等研究,宋元辽金有关于词学、音乐史、《梦溪笔谈》、《说郛》、正统论、港九宋季史料等研究,明清有关于词学、碑刻、中外交通史、绘画史与书法史等方面的研究。从地域上说,除我国本土外,还涉及印度文字、西亚史诗、东南亚史;从语言工具上说,饶宗颐懂梵文、法文、德文、英文、希伯来文等,其论文所涉及语种甚广;从史料来源上说,除我国纸上之旧籍之外,更举凡甲骨、木简、汉砖、敦煌遗书、碑记墓志等,无不搜罗备用。④他治学的广度与幅度,由此可见。

能够在各个领域、众多学科都有所建树,饶宗颐学术生命力之旺盛让人无不为之咋舌。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每天都生活在问题之中,做学问的人不肯罢休,就是能不断发现问题。老东西再看有新问题,新东西也有问题。有了问题我就要研究,就要把学问做下去。而且我不相信权威,治学是没有权威的,那些所谓的权威的东西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思想,饶宗颐的学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他擅长开风气、出奇兵,在许多陌生的领域开荒播种,在许多新的领域中着人先鞭。学者姜伯勤曾撰文提出饶宗颐在诸多课题中表现出的首创精神,如:

—目录学上,率先编著词学目录、楚辞书录等。

—治楚帛书之第一人。

—率先研究楚辞新资料唐勒赋。

—指出汉字的独立性,不把图形文字改为纯记音字母。

—著《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纠正外人把汉字起源置世界文字树印度图文之下的错误。

—率先把印度河谷图形文字介绍到中国。

—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之第一人。

—研究《日书》之第一人。

—南国学人中第一个翻译、介绍、研究《近东开辟史诗》。

—率先编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首次辑《全明词》。

—首次编录新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之先河。

—首次研究敦煌白画。⑤

支持饶宗颐做学问的,是一种“求阙”的精神,他曾谈到,“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字,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阙”的补齐,可实际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了。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很难兼得,但他做到了,真可谓求“阙”穷追,甘以有限探无涯。

2003年11月,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了饶宗颐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共20册。这套书收录了饶宗颐在20世纪时约70载的学术研究生涯里辛勤耕耘的成果。不过,这套书只是收录了饶宗颐97%的著作而已,有一些成果,由于时间上不能配合,只好暂不收入。饶宗颐的这套书,虽然是相对集中地收录了他在20世纪时已经出版过的若干旧著,但它并不是一套仅仅收集旧著,重新编印的文集。事实上,饶宗颐趁着这次新的出版机会,再一次对文集中的许多著作都做了修订,增补了不少新的资料,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因此,这套鸿篇巨制《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跟饶宗颐以前的旧著相比,除了学术参考的价值更高之外,还有着不可替代的版本价值。他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博通精深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下笔千言,仅仅只概述了一个学术的饶宗颐,此外,尚有另外的一半:一个艺术的饶宗颐。关于他的书画艺术成就,黄苗子如是评论:“(饶宗颐是)一位史学、文学、佛学、敦煌学、美学著作等身的学者,而又是一位画家,这在过去,却是罕见。”他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风格。他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他的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壳口、汀州、冬心、完白之长,行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樣,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气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

饶宗颐先后举办过多次书画展,出版了很多书画集,引来无数赞誉声。早在1994年9月7日“饶宗颐教授书画展”在北京中国书画研究院展览馆揭幕时,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亲临剪彩,首都各界人士有200多人出席,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给予了重点报道。2002年,饶宗颐捐赠私人藏书和个人艺术品给香港大学,成立饶宗颐学术馆,更亲手以八分体写成佛教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送给香港市民。《心经》是儒释道三教共奉的经典,全文260个字,每字达20吋乘以20吋,后特区政府决定将其铸刻于石壁上,以帮助市民洗涤心灵和供游览之用。2005年5月20日,世界最大户外木刻佛经群—位于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东邻的“心经简林”正式对外开放。38根古朴的半圆形木桩依照自然山势巍然耸立,作数学无限符号“∞”布局排列,象征“无限”、“无量”,以示宇宙人生变化无穷的佛理。其中37根木桩篆刻着260个字的经文以及刻着“岁在壬午选堂敬书心经,愿令阖境安康、时雍物阜、长浴斯福”字样,饶宗颐书写这一《心经》墨宝,表达了对香港市民大众的衷心祝福。最妙的是,在简林最高处的山坡上,一根巨大的木桩什么字也没有刻,象征“空”的《心经》要义,让人遐思无限。2009年饶宗颐被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面对屹立在人类历史智慧高峰的选堂学艺,我们深深感到高山仰止。我们唯愿,饶宗颐的学术精神和成就有人传承,有人发扬,使得代表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汉学能够生生不息。

注释:

①《饶宗颐的生命精神》 赵松元、肖细白著 《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2月

②《饶宗颐史学论著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③《饶宗颐教授著作目录》 香港 香港莲峰书社 1994年

④《饶宗颐治学规模与识见》 胡晓明 见《饶宗颐学术研讨论文集》。

⑤《从学术源渊论饶宗颐的治学风格》姜伯勤 见 《国际潮汛》1994年6月

(本文原题为《泰岳峰高,人瞻北斗—记创造文化奇迹的饶宗颐教授》,引用时略有删改)

猜你喜欢
饶宗治学学术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施明敬
分期付款
KW俱乐部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