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2021-11-15 08:49李后强
廉政瞭望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文 李后强

百年沧桑岁月变,天翻地覆慨而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正是由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路明灯,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才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不偏离正确的道路。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呼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化”:一个是实践层面的“化”,即“化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指明了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阐释如何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没有阐释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但更需要切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化”的落脚点在中国,就是要着眼实际、立足实践地去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能动地改造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一个是理论层面的“化”,即“化马克思主义”。中华大地是一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思想深沉的土地,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与智慧。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华大地后,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见到了前人没有见过的广阔天地,遇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未触碰过的新鲜命题,干出了从未有人干过的伟大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中用中国话说出了从未有人说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新词。在五千年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滋养下,在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实践耕耘中,马克思主义这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有了“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不断实现着理论自身新的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成为了兼容并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体,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扎根中国、引领中国。

继承与发展生生不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过程性的部分质变和阶段性的历史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毛泽东是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人,也是最早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人,是伟大的旗手和奠基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中国化的尝试,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同时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基本问题,提出实践真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共同富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发展阶段、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融入“中国特色”的阐释范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超越性发展和创新性突破,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继续勠力前行、大胆创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赋予了新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无产阶级党建思想作了时代化、中国化、普及化的解释,更加适合中国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现实发展问题增添了新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道路上的又一次迈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毛泽东的后继者们接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灵魂、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脚步继续迈向前进,带领着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不断开拓出新的境界

从党的百年发展历史来看,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一直没有中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产生出了相应的理论成果,蕴藏着自我完善、实事求是的内力,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动力,这份内力和动力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走向深入。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新时代呼唤的产物,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大国担当和全球视野,阐明了在许多具有新特点的历史条件下,党必须明确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任务和新举措,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涵盖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新环境、新形势的深刻认识。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人民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进发的指导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最高认识水平,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时代性贡献,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在这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使命接力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不断突破各种思维障碍和实践束缚,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可能变成了现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宏伟的战略眼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一心为民的责任担当。

一百年风华正茂,一百年自信昂扬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脚踏实地谋发展中汇聚起新的实践智慧,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历史终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不仅会越走越远,还必将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