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上海“814工程”建造纪实 □ 游本凤

2021-11-15 08:01
华声文萃 2021年11期
关键词:接收站转播阿波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太空,不断上演惊天大戏。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载人成功登月,轰动全世界。那时中国的航天技术与美、苏两个航天大国尚有很大差距。1969年8月14日,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决定在上海建造通信卫星地面接收站(代号“814工程”),用以接收定点于太平洋上空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国际通信卫星3号转播的阿波罗12号载人飞船登月实况。

彼时,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还没有发射,“814工程”可谓先声夺人。

上海紧急动员

1969年8月中旬,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工交组所辖军工组下设“814工程”工作组,由其负责该工程的抓总和协调。参与此项工程的包括全市有关工业局、工厂、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等共271个单位2万余人。根据“814工程”的时间节点,要求在美国阿波罗12号登月飞船发射之前,即用73天时间突击完成这一卫星地面接收站的研制和建设任务。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子产品仍以玻璃材质电子管为主,锗半导体材料的二极管、三极管在那个年代都是十分昂贵的稀有之物。由于国外对中国高新科技和特种材料的严厉管控,我们自己要建立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卫星地面接收站,难度相当大。“814工程”涉及总体方案设计、雷达天线接收、电子技术和基建施工等,算得上是一项规模较大、涉及单位众多、科技含量较高的系统工程。

经过多方勘察和选点,工程指挥部最后决定将卫星地面接收站架设在地处上海北面的彭浦机器厂(该地块现已改造成住宅区)。接收站整体塔高9.3米,雷达天线直径为15米,主体用玻璃钢材质制作,呈六角蜂窝形反射面,支撑部位采用钢管桁架结构,总重量20吨;考虑到雷达天线必须作360度,以及俯仰等全方位、全天候转动,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采用天线伺服传动系统为卧式齿轮箱,并用4部电动机进行传动。

在那个年代,集中各个工业门类建造如此复杂的雷达接收站,并且直接与太空中的通信卫星进行信号对接,在中国算得上独此一“站”。更令人自豪的是,面对国外技术和材料的封锁,上海卫星地面接收站使用的全部是国产技术和国产材料,完全依靠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原创”精神进行研制。最终,整项工程耗时71天,提前2天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任务。

11月2日,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中国人第一次用自己研制的国产雷达天线,接收到太平洋上空国际通信卫星3号转播的节目,且电视图像、伴音和通话均十分清晰。11月14日,“814”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到阿波罗12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以及后来登月和返回地面的全部实况,并通过屏幕进行摄像和制片。

记录阿波罗12号登月实况的彩色纪录片被送到中央后,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军委领导都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节目,一致认为“814工程”意义重大,并对上海科技人员的重大贡献给予了口头嘉奖。

1970年1月16日,上海卫星地面接收站首次接收到美国气象卫星观察我国华东地区的气象云图,并将下载的云图资料分别送达上海氣象局、中国气象局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该站又先后接收了阿波罗13号、14号、15号、16号、17号多艘载人飞船登月的实况转播,以及苏联“礼炮”空间试验室与美国阿波罗飞船在太空进行交会对接的实况转播,图像和声音效果均良好。

第一时间向世界

转播中美“破冰之旅”

1969年12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市有关领导关于“814”一期工程的专题汇报后指出:“要保持一期工程的科研成果,再接再厉,并继续开展二期工程的研制,进一步推广这一技术,以点带面,推动国内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同时带动航天事业的更大发展。”

1970年初,上海市会同空军和有关科研单位,在一期工程基础上继续攻关排难,很快研制成功“814”二期工程。同年8月30日,二期工程全部设备调试完毕,并进行建站架设、安装调试,于当年国庆节前投入使用。

上海的“814工程”还有一个重要功绩值得一表,即1972年初,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其时的实况转播就是通过该卫星地面接收站来实现的。这次转播让全世界人民及时观看到,中美关系解冻后美国总统“破冰之旅”的许多具有历史性的珍贵镜头。

(摘自《上海滩》)

猜你喜欢
接收站转播阿波罗
什么是北京冬奥会“云上转播”
从艺术品中走出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篇
北京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赛事转播负责人薛涛:我们一定要做到“够专业”
登月50年模型图解阿波罗1号~17号大盘点!
为何我想不到阿波罗尼斯圆
变频技术在LNG接收站的应用及节能研究
由阿波罗尼斯圆衍生圆锥曲线的优美性质
豪门俱乐部实力比拼榜
待建LNG接收站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