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训优化赋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2021-11-15 08:02沈兵孟炳忠
中国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赋能培训教师

沈兵 孟炳忠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关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性决策。笔者在进行乡村骨干教师培训过程中,通过科学确定研修主题、合理设计研修课程、充分凸显研修主体,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 培训 赋能

教育工作是一项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教师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但当前不少教师缺乏学习精神,尤其是乡村教师更面临学习力匮乏、专业技术含金量不高、专业水平提升缓慢等问题。“很多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表现为囿于经验缺乏理性自觉、困于琐事缺乏系统思考、怠于发展缺乏专业自信、甘于平庸缺乏职业追求。”[1]教师是从事教人学习的职业,应该是他人学习的榜样和示范。

教师专业发展是关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性决策。关于教师培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因此,优化培训方法,赋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成为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重要方略。

一、科学确定研修主题

美国成人教育学者梅里安认为:“成人教育的各种教学项目无不体现出它们的实用性、功利性和职业性。他们通常是为了解决自己或组织遇到的某些问题,并希望学习的收效很快。”[2]要想真正发挥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功能,研修主题和形式必须符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研修主题的确定必须目标明确、切合实际、行之有效,参训教师才会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才会真正参与到培训中,从而实现培训的目的。

研修主题的确定要特别注重价值引领。在培训中要让先进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培训中,内化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自觉价值追求,使参训教师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能够受其引领、自觉践行。例如,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不少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化与结构化,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导向不明确,活动形式重于内容,参与性不强;教师课堂情感投入不足,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主性,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课堂即时反馈较少,学生抓不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我们的研修主题就是构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课堂。活动型课堂教学是基于不同复杂程度的典型情境,以具体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解决不同难度的学科任务为手段,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呈现形式上,要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踐活动等方式,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活动并让活动结构化,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努力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要针对提供的相关活动,设计可操作、有针对性的测评。”[3]

二、合理设计研修课程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的专业,一种复杂性的智慧工作。” [4]毫无疑问,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要突出高位引领和学术探讨。在以往的研修实践中会请一些专家作报告,但效果不佳。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调查与走访,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对单纯的学科前沿报告、专家理论讲座等培训形式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讲座在内容上都是一些概念性、理论性、言语式的东西,晦涩难懂,与自己的教学关联不大,在形式上都是单向性、被动式的,参与性不强,尤其认为专家不熟悉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都是坐在办公室里进行空头理论研究,是纸上谈兵。他们更倾向于在培训过程中进行个体体验与参与,更喜欢能够直接提供范例的课堂教学。在对象上,他们更喜欢工作在一线的优秀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在形式上,他们更喜欢现场课堂教学、真实的案例研究、面对面的对话研讨等,认为这样的研修方式比较接地气,研修内容更有针对性,和他们的日常工作密切相关,能够直接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障碍。

因此,研修课程内容既要有真专家的高位引领,能够跟上最新的课程发展方向,又要符合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使参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研修主题保持高度契合,从而让参训教师的学习活动和研修主题产生思维的“共振”、行为的“合拍”,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内驱力,让培训成为参训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和自我需求,调动参训教师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乡村骨干教师对高质量研修培训的期望。

第一,指导参训教师制订发展规划。根据参训教师的年龄、岗位、职称、业务水平,同参训教师一起确立适合的研修目标,制订符合参训教师实际情况的差异性研修计划。每人一本《学员研修手册》,参训教师在手册上记载研修轨迹。研修计划的制订既要“扬长”也要“补短”。“扬长”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挖掘自身潜能,更上层楼,寻求专业发展的突破策略;“补短”就是要剖析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要素,寻求突破方法和改进措施,向风格型、专家型教师迈进和发展。

第二,强化对参训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教师研修的主阵地在课堂,参训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学习,从而在深化对学科知识理解的同时,进一步把握教学方式的改进,实现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是突出自我发展,运用同课异构和同课再构,让参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自我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成长。二是突出高端引领,邀请省教研员及相关专家现场指导,就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三是突出现场指导,邀请省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从自身的课堂教学出发,让参训教师在观摩教学过程中领悟。领悟教学方法的设计,倡导情境创设、问题设置、任务驱动;领悟学科内容的转化,重构学科内容的表征方式,注重学科内容与教育知识的深度融合。

第三,加强教育科研研修,突出对参训教师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指导。如果说课堂教学主要是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研修,那么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比较多的是关注实践后的理论总结和反思。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中的课题研究和论文主题主要从课堂教学中产生,针对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确立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主题。在前期活动中,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带领参训教师一起申报了市级课题“基于‘让学引思教学主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程构建策略研究”,这项课题与本次培训的主题高度契合。针对立项申报书,邀请专家面向全体参训教师一起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针对论文写作的指导,首先是由学员在大量阅读和反思的基础上初步确立自己的论文标题和基本框架。然后分别邀请核心期刊的主编和每年发表论文十多篇的本地专家针对学员实际情况进行打磨和指导。

在所有的专家讲座、课题指导等各项活动中,我们考虑到不同参训教师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异,设计了参训教师与专家的互动交流环节,使培训不再是专家向参训教师单向的信息灌输,而成为参训教师与专家共同思考、同频共振、思维碰撞的过程。

三、充分凸显研修主体

世界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是“量化分权”,让每个人都成为经营者,让每一位成员都成为团队的主角,点燃每个人的工作热情。一个优秀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应让研修学员意识到他们自己才是主角,并创造条件让每位参训教师在各项活动中展示他们的才华,增长他们的才干,让他们成为研修活动的真正主体。这样能大大缓解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服务的工作負担,更重要的是为每位教师赋能,让参训教师在研修实践的自助服务中锻炼组织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

第一,在课堂教学的研修中彰显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研修先是参训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不同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进行独立备课,按照备课抽签确定上课学员,这样让所有参训教师都能够对这节课有自己的思考,为后来的研讨打下基础,上完课后由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点评,然后再按照学习小组研讨、打磨和改进教学设计,在研讨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研讨后每组再由代表上台展示研讨的成果。上课教师根据导师点评和刚才研讨情况再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第二天安排同课再构,还是由这位教师按照修改后的设计上同一内容。在反复的研磨和展示过程中,教师的潜能被激发,感到有点紧张同时还有点兴奋,还有被认同和激励的感觉。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不少教师备课真正做到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教学设计的反复研磨中,参训教师逐渐感受到教研的真谛。在课堂展示环节,参训教师通过课堂上学生前后学习的状态,感受到了自身努力的效果,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第二,通过让参训教师轮流主持,凸显主体地位。在研修活动的开场环节,改变以往都是固定主持人或导师主持的方式,而是安排轮值主持人介绍当天的活动主题、出席人员、活动流程和研修目标等。在活动过程中,主持人需要参与过程管理,不管是专家讲座还是课堂教学,轮值主持人都要时刻关注研修进程、时刻关注学员动态,并做好活动的素材积累工作;在活动结束时,轮值主持人需要对整个研修活动进行恰如其分的总结。

第三,通过研修活动的报道彰显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在研修活动结束后需要立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省级网站的宣传投稿,二是研修美篇的制作,三是研修简报的制作。这几项工作同样不能由导师组包办代替,而是由各学习小组轮流完成。新闻宣传讲究时效性,活动结束当晚就需要完成新闻报道稿。拍照、文字、标题在小组内又各有分工、各负其责。对研修主题的提炼和表达、对研修过程中精彩瞬间的捕捉和描写、对研修结束后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反思,都是参训教师融入学习、深刻领会、不断内省、自我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徐伯钧.江苏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9(70):7-10.

[2] 伊利亚斯·梅里安.成人教育的哲学基础[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7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2-43.

[4] 王祖浩,等.化学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十三期2019年度立项课题“推进高中政治教师学科素养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2019JK13-L2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2.江苏省盐城市教科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赋能培训教师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增效机制与实现路径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