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贝壳,一眼千年

2021-11-15 19:09青辰
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美兰贝类小龙

青辰

在科普博主赵小龙眼里,贝壳是流光溢彩的宫廷珍宝,也是粗拙古朴的阿拉伯陶罐;贝壳美得独一无二,又暗藏玄机。通过贝壳,他打开了一扇奇妙之门。

成为贝壳收藏家

2021年8月9日,一场贝壳嘉年华在上海市长宁区举行,赵小龙既是现场助手,也是参赛选手,他带着自己的藏品淡水贝类美兰螺而来。一组七十二颗美兰螺,大的直径约3厘米,小的直径约1厘米,配有名字、产地等信息的介绍牌。在一尘不染的玻璃展柜内,美兰螺低调地演绎着惊人之美。

这七十二颗美兰螺是赵小龙花了两年多时间一个个收来的,虽系同一品种,但花纹、形态各有不同。三龙骨美兰螺个头小,远看似一颗螺丝钉,但光泽明亮、螺纹清晰,极具观赏性。最让人惊艳的是伊莎贝拉美兰螺,深褐色与白色相间,还有渐变过渡,犹如巧克力。

美兰螺是淡水贝类里的颜值担当。淡水贝类生长在岸边岩石或淤泥底下,人工填湖等举动很容易破坏它们的生长环境,要收集它们并不容易,因此很少有人会带淡水贝类做展示。“我的收藏不是最名贵、最稀有的,但一定是最有特色的。”赵小龙的美兰螺成功吸引了参观者的关注,并斩获奖项。

南非鲍螺

小时候,赵小龙就对大自然抱有好奇,一片树叶、一颗石子、一只昆虫,都能激起他的兴趣。五年前,他偶然在网上看到上海的何径制作的贝壳科普视频。“自然界竟有如此有趣的生物。”这名理工专业机械男的热情一下被点燃了。

从此,在机械制造行业工作之余,赵小龙成了贝类收藏玩家——“收藏贝壳的小团子”。为了了解更多关于贝壳的知识,他在网上买了很多书籍,网购贝壳,抓住每次机会参加贝展、贝壳嘉年华,与同好交流,学习如何鉴别物种,检查品质,正式开始了系统收藏。

赵小龙属于“杂收”,海贝、陆贝,甚至贝类里的石鳖等多板纲、象牙贝等掘足纲,他都有,如今已收藏了近千种贝类。

发现贝壳的自然之美

华贵艳捻螺,壳轻薄,外壳呈白底并伴有红色线花纹;宝螺科贝壳像一堆釉面闪亮的精美瓷器,中心如同包含一颗珍珠;猫眼蝾螺,螺层约为五层,螺肩圆滑,闪着幽幽的明黄色至黄绿色的光;蓝雨蜗牛,大部分外壳底色为靛蓝色并伴有浅白色斑点,似雨滴淅沥……保守估计,世界大约有8.5万种贝壳,其中约3.5万种生活在陆地,一千多种生活在水沟、山川、湖泊等淡水中,其余均生活在海洋中。“我们常见的贝壳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你能想到的颜色,贝壳几乎都能给你展示。它们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收藏的贝壳越多,赵小龙越能强烈地感受到贝壳的自然之美。

风景榧螺的壳表光亮,精致的三角纹颇有层次地排列,像极了一幅山川水墨画,抑或是阿拉伯风情水罐。初次见到的朋友指着壳表的三角纹问:“这图案是人工画的吧?”“当然不是,它也叫‘帐篷紋。”赵小龙解释说,这种图案不仅风景榧螺有,织锦芋螺也有。

赵小龙有一个直径10厘米的龙宫翁戎螺,外形如金字塔,有着火焰彩斑纹。俯视龙宫翁戎螺,一圈圈的螺纹呈现出几何之美。最特别的是螺壳身上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裂缝,这是它呼吸和排泄的通道。历经数亿年演变,龙宫翁戎螺面貌可人,风采依旧,被称为“海贝中的活化石”。

赵小龙收藏的海胆形状似乒乓球,比乒乓球更扁一些,条形的色彩纹理清晰,美丽又脆弱。他有个欣赏海胆的小方法,打开手电筒,将空心的海胆放在光源上,光线就会从“步带区”的小孔里透出来,这些小孔其实是海胆的“管足”伸出的地方。这个效果在越黑暗的地方越明显。

贝壳科普

不少现代建筑的灵感都来自贝壳。越南绳纹峨螺是亚马逊大楼的原型;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阿尔达总部大楼,原型来自鹦鹉螺;美国芝加哥的螺旋塔,灵感来自笋螺;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设计灵感也得益于旋梯螺独特的形状。

“贝壳之美,绝不在外表,它从内到外都是一门很实用的艺术。贝壳不仅聚集了数学、美学、建筑学,甚至农学、机械学,贝壳知识宛如一片浩瀚的海洋,我越学习越感觉,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赵小龙说。

上大学时,赵小龙曾担任过校报的摄影记者。如今,他给贝壳拍“证件照”。当然,拍照时也有令他心碎的时候,如果持拿姿势不规范,很容易脱手摔坏。有一次给谭飞螺拍照时,他手一抖,螺顶摔成了渣。看到他心痛不已,朋友支招:“下次准备点橡皮泥,把谭飞螺黏在手指上,就不会掉了,特别稳当。”

贝壳越集越多,照片也越拍越多,赵小龙产生了分享的欲望。他知道很多人喜欢贝壳,但对贝壳的结构并不了解。于是,他在微博上发起了“一天一种小贝壳”的话题,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每次撰写科普文字前,他都会多渠道查阅资料,力争把一种贝壳知识说明白。虽然辛苦,但看到一些网友因此迷上贝壳,他特别开心,觉得心血没有白费。

澳洲螺

莴苣骨螺

华贵红纹螺

虽然贝壳个头不大,却拥有无穷智慧和奥秘。刺螺外表像海星,它的刺可以作为防御,防止捕食者将它们掀翻;玫瑰菱角螺平时寄生在柳珊瑚上,并以之为食,可将食物的颜色集结在自己的外套膜上,让它在珊瑚上很难被发现;长在芦苇上的僧帽牡蛎,背面就像长出几个小爪子紧紧抓住芦苇这根“救命稻草”……

贝壳是化石中最常见的,反映了自然界物种的种类和分布,具有极大的地质学意义。有一次,赵小龙分享了自己收藏的苍白缀壳螺。缀壳螺有一种习性:一边生长,一边把周围的石子、沙砾、其他贝类残骸等往自己的壳上黏附。这样一来,除了可以增加壳体的强度,还可以更好地伪装自己。他的苍白缀壳螺特别之处在于,周身一圈缀了十五个芋螺、笋螺、卷管螺等死壳,造型颇具美感,同时让人生出对螺生存智慧的敬畏。曾有人收藏的缀壳螺黏附了硬币、玻璃等生活用品和人类垃圾,不由不让人思考人类对自然和物种的影响。

除了自己去海边捡贝壳之外,赵小龙还在网上购买以及与贝友交换,因此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大家常约在一起交换贝壳,谈论关于贝壳的故事,有时候还会一起考古。

对赵小龙来说,贝壳里有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他要继续收集、拍摄,展示贝壳的独特之美。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美兰贝类小龙
“长”出来的珍宝
震动模式
沈美兰:我的眼里容不下“垃圾”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沈美兰落户上海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
第二次离婚
可怕的绿怪蛙
让“数”“形”结合更畅通
吃扇贝要去肠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