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英语新闻报道的中国形象研究

2021-11-17 11:28关熔珍
文化与传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形容词新闻报道

吴 虹 关熔珍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崛起,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格局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一举一动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这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需求相契合,有力推动了区域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与一些国家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甚少,加上少数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宣传“中国威胁论”,因此许多人对中国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过去,甚至存在误解。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一项关于中国的态度研究显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民众对中国持有的态度截然不同:在美国、荷兰、瑞典和德国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较高的国家,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往往较为负面,而在肯尼亚、尼日利亚、乌克兰和突尼斯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民众对中国负面情绪较小[1]。与此同时,2019年6月至9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凯度集团(Kantar)合作开展了第7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本次调查涵盖6大洲22个国家,结果显示:受访者了解中国信息的主要媒体渠道是本国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分别占受访人群的47%和34%),该比例远远高于从中国在对象国推出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分别为17%和15%)①数据来源:http://www.accws.org.cn/achievement/202009/P020200915609025580537.pdf。获取时间2020年12月28日。。美国学者布尔丁(Boulding)认为,一个国家的形象是该国的自我形象和国际体系中其他实体对其认知构成的他者形象的结合。国家形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2]。因此,了解他国新闻媒体对中国如何报道,解读他国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对中国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建构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形象研究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国内外都有学者就中国形象展开过相关研究。外国学者侧重于中国在本国形象的研究如北京奥运会前后美国媒体[3]和日本观众的中国形象研究[4]、基于两大旅游博客中外国游客关于中国旅游的博文分析中国形象[5]等。而中国学者在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研究范围则更广,除了有关翻译与国家形象的研究[6-7]、中国形象的传播研究[8],还有大部分侧重于“自我形象的建构”的研究,如:从中国领导人发言[9]、中国媒体新闻报道角度看中国形象的建构[10]。也有学者从他国媒体报道的“他者”角度分析的中国形象[11]等。但具体到东盟国家的中国形象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只有基于对象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研究[12]和从对象国华文媒体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的认同研究[13],但尚未有从东盟国家英语媒体新闻报道角度进行的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国家形象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从“自我形象”构建的角度,对他国中国形象的关注度不够,特别是针对东盟国家的中国形象研究还不够充分,尚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同时,对于中国来说,东盟国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往来的日益密切,研究中国形象在东盟国家的构建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对东盟国家的了解和沟通。东盟国家是中国的近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从2010年开始,连续11年,中国一直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东盟首次超越欧盟上升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①数据来源: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101/1212785.shtml。获取时间为2021年1月25日。。因此,本文从语言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一个国家的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选择和遣词用句,以东盟国家英语新闻网站涉及中国的新闻报道为研究语料,通过数据分析东盟国家英语新闻中的中国报道并深入分析具体的语言,揭示东盟国家主流媒体中的中国报道及中国形象呈现情况,为更好地建构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使中国声音的传播更准确、有效。

本文聚焦东盟国家主流媒体中的中国新闻报道,选取东盟十国主要英语新闻网站,包括文莱的《婆罗洲公报》(Borneo Bulletin)、柬埔寨的《高棉时报》(Khmer Times)、菲律宾的《马尼拉公报》(Manila Bulletin)、老挝的《万象时报》(Vientiane Times)、马来西亚的《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s)、缅甸的《缅甸时报》(Myanmar Times)、新加坡的《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泰国的《曼谷邮报》(Bangkok Post)、印尼的《雅加达邮报》(The Jakarta Post)和越南的《越南新闻》(Vietnam News)。通过收集上述网站刊登于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且与中国相关的新闻报道,建成“东盟国家英语新闻语料库”,下设东盟十国子库,并利用TagAnt软件对语料进行词性标注(POS tagging),然后用语料库分析软件WordSmith 8.0对语料库中与“中国”共现的名词和形容词进行统计和分析,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形象研究。

二、东盟主流媒体报道数据与转载的不均衡直接反映中国形象的关注差异

东盟十国的选定新闻网站都有实时英语新闻报道,但各网站有关中国的英语新闻报道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东盟各国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存在差异。

(一)东盟国家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数量不均衡

在收集到的12个月的新闻中,有关中国报道不足1000篇的国家有4个,超过3000篇的则有3个,报道数量最少的是老挝的《万象时报》,只有168篇相关报道,而新加坡则有8181篇相关报道,两者差距接近50倍(见表1)。具体数据排序情况如下:新加坡8181>泰国3685>马来西亚3167 >越南1395 >文莱1170 >菲律宾1150 >柬埔寨755>缅甸580>印尼536>老挝168。这些新闻报道数量的不均衡状况直接反映出东盟各国对中国关注度的差异,同时也直接反映中国对这些国家新闻媒体的影响差异。

表1 东盟国家英语新闻语料库原创新闻与转载新闻数量统计

(二)东盟国家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原创和转载数量不均衡

东盟国家上述网站转载了很多来自其他媒体的中国相关英语新闻。除老挝的《万象时报》在新闻网页上未标明任何转载外,其他东盟国家中,缅甸的《缅甸时报》原创新闻占比最高,达到91.72%,其次为越南的《越南新闻》,占比89.53%;而文莱的《婆罗洲公报》转载新闻数量占比最高,达到95.38%,其次为印尼,占比86.75%。其余5国网站的原创新闻和转载新闻数量的比例均在40%~60%左右。如表1所示,其中原创性的数据排序情况如下:老挝100%>缅甸91.72% >越南89.53%> 泰国47.57%>马来西亚46.67% >柬埔寨41.19% >菲律宾35.91%>新加坡34.93%>印尼13.25% >文莱4.62%。

新闻的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某一网站的新闻态度和立场,但是仅仅看新闻数量是不够的,比如新加坡的数量最多,但是原创性却不如老挝。一方面,由于新闻报道的对象选择决定了新闻的关注态度,因此新闻报道的数量可以直接反映新闻报道的对象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其新闻报道是原创新闻还是转载新闻可以体现新闻的立场选择,毕竟,新闻报道的语言文字表达也直接反映新闻报道的态度和立场。比如文莱对中国的报道95.38%都是直接转载外国媒体,那么其所转载的新闻是否来源于中国就很能够反映该国对中国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因为,转载中国新闻来源和转载西方新闻来源直接反映两种对中国的不同态度和立场。

三、西方媒体对东盟国家英语新闻的影响不利中国形象的积极传播

从表1可以看到,在这些英语新闻网站上,除了原创新闻,还有相当数量的新闻转载自其他新闻机构,表2是对各转载新闻的媒体渠道统计。

表2 东盟国家英语新闻语料库转载新闻来源统计

表2列出了东盟各国与中国相关的英语新闻转载来源的前3名,可以看到有关中国的英语新闻,转载自中国网站的仅有Xinhua(新华网)和Global Times(环球时报,人民网旗下的英语新闻网站),在表2出现频次仅为3次,中国媒体只在文莱的《婆罗洲公报》转载前三里位居第一,在柬埔寨的《高棉时报》在转载渠道前三里占了两席。其他东盟国家转载中国相关的英语新闻更多的渠道是西方的主流媒体,特别是法新社(AFP)、路透社(Reuters)、美联社(AP)、彭博(Bloomberg)等。

表2数据显示:在东盟十国中,仅有文莱和柬埔寨两个国家有转载中国新闻主流媒体的情况,其他东盟国家大部分有关中国的报道主要转载自西方主流媒体。这种现状一方面说明西方主流媒体对东盟国家的影响深远,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对外宣传在东盟的传播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东盟国家在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原创性报道较少,转载较多,而且转载来源大都是西方的主流媒体,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新闻现象。由于语言文字符号的背后往往凝聚着文化政治态度和立场,新闻媒体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意识形态上的选择,因此,东盟国家主流媒体转载西方媒体相关的中国报道,有可能对中国形象在东盟国家的积极传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东盟主流英语新闻中的共现词汇折射中国形象传播的客观现实

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只选取了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四国为代表,对其原创新闻语料进行研究。利用WordSmith对新、泰、马、越四国子库进行检索,搜索了与China一词共现的名词和形容词两大词类,并在互信值MI>=3前提下选取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词(见表3、表4)。这是因为互信值>=3可以看作是词汇共现的有效值(Hunston 2002: 71),但互信值的计算常常过于偏重词频小的单词,即词频越小互信值越高,因此,本节在互信值有效的基础上只选取了词频最高的10个名词和形容词。

(一)高频共现名词的西方影响加固不利于中国的形象报道。表3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四国子库中与China共现频率最高的十个名词。

表3 四国子库共现名词前十排名

在四国子库中,trade(贸易)、war(战争)、countries(国家)和tensions(紧张)这四个名词都进入了共现名词前列。但是,在本文数据采集的时间段(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2018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2019年是中国-东盟落实“2030愿景”的开局之年,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良好,贸易往来频繁,经贸合作双赢局面基本形成,贸易问题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却是由于自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与中国贸易问题频出。2018年7月8日,美国开始对800多种对华产品征收25%的关税,总额达340亿美元,这标志着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不断升级。显然,美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态度和遣词造句直接影响了新、泰、马、越四国的英语新闻。更何况,英语新闻是直接面对英语读者。共现词的高频出现明显揭示了东盟国家在英语报道中的倾向,这不利于对中国形象的积极报道。

尽管如此,market(市场)、relations(关系)、talks(对话)、growth(增长)、products(产品)和exports(出口)等直接反映经济贸易关系和对话的词汇在四国子库共现名词排名前十的情况出现,体现了东盟国家关注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但是这些词汇的出现频率低于war(战争)和tensions(紧张)。显然,在中国的对外宣传中仅仅关注经贸关系的建设是不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关注同样刻不容缓。

因此,从四国共现频率居前十的名词中可以看出,这四个国家都有专门关注中国的新闻报道,而且数量不少,反映了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贸易关系的现实新闻报道状况。具体到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文字符号所展现的新闻态度以及对中国形象的传播方面,可以看出尽管四国的共现词存在一定差异,但是war(战争)和tensions(紧张)都高居榜首。由此可知,经贸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屈从于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愉快,经济贸易良性发展的情况之下,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负面报道影响。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摩擦上升不到war(战争)和tensions(紧张)的程度,但是这两个词依然在四国子库中排列最前,这值得中国注意,即要注意调整对外宣传模式。东盟国家主流媒体的英文报道转载西方主流媒体,很容易让英文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地接受西方媒体所构建的中国形象,这对中国形象的正面传播不利。

(二)高频共现形容词反映东盟主流媒体报道的客观积极有助于中国形象的传播。表4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四国子库中与China共现频率最高的十个形容词。

表4 四国子库共现形容词前十排名

四国子库中都出现了形容词largest,the largest manufacturing economy,China is also Malaysia’s largest import source,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buyer of soybean,the two largest economies,United States and China,China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market,Tourists from Chinese mainland were still the largest group of visitors等,可以看出这些表述多为与经贸相关,这也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肯定。事实上,截至2020年,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东盟也在2020年首次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互信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此外,economic(经济的)一词也出现在新、泰、马三国子库共现形容词的前十位,biggest出现在泰、马、越三国子库共现形容词的前十位;top出现在新、泰两国子库共现形容词的前十位,而major出现在马、越两国子库共现形容词的前十位。Economic再次凸显了这些新闻报道的主题,而biggest、top和major这几个形容词多为积极意义,如:biggest economies、top investor、major exporter等,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东盟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积极的影响。

在新加坡子库共现形容词表独有的形容词有key,其与中国的共现搭配较为多样,有Japan see China as a /its key security threat,也有China will play key roles、key partners including China、key import markets such as China等。可见在新加坡英语新闻中,key的语义有贬义也有褒义,但总体以积极意义为主。

在泰国子库共现名词排名前十里独有的形容词high与China一词共现51次,其中,半数以上的搭配为high-speed railway/rail project/ train。这主要是因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于2017年底开工,并预计2022年通车,届时将实现从昆明到曼谷的朝发夕至。该条铁路的修建将为泰国东北内陆地区的民众出行带来便利和实惠,也将带动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曼谷邮报》里有不少关于中国高铁的发展和中泰铁路建设的相关报道。

马来西亚子库中独有的形容词special共出现27次,在China左3位置的共24次,结构都为...special envoy to China,另一个形容词为recent,搭配为recent visit/trip to China,recent offer by China等。这两个形容词上榜与2018年8月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访华有关,其在访华前,曾经委派特使赴华就其访华事宜进行磋商。

越南上榜的特有形容词large的使用搭配较为多样化,但大部分表述都与经济相关,如...exported to China in large quantities,to large consuming markets like China...和Viet Nam had large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等。

这些共现频率前十的形容词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符合双边利益,良性经贸双赢局面正在逐渐成为东盟国家主流媒体报道中不可忽视的关注焦点,就算是英文新闻也不得不客观真实呈现当前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状况。英文新闻报道数量的增多以及largest、biggest、top和major等形容词的高频报道说明以经贸传播中国形象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如前所述,仅仅经贸报道是不够的。

五、结论

显然,通过专门的语料库建设和语言文字分析,尤其是聚焦新闻报道的对象选择、原创新闻或转载新闻分析以及高频共现词的分析,进而深入研究东盟国家主流媒体中有关中国的英文报道是可以管窥中国形象在东盟国家媒体呈现的状况。数据发现:在新闻报道的对象选择上,东盟十国的英文报道都不约而同存在关于中国的报道,尽管在数量上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其中新加坡数量最多,老挝最少;在新闻原创性和转载报道的数据上,老挝原创比例最高,文莱转载比例最高;从共现名词的频率上来说 trade(贸易)、war(战争)、countries(国家)和tensions(紧张)最高;从共现形容词的频率来说,largest、biggest、top和major最高。

对比东盟十国,新加坡最为典型,其对中国的报道最多,关注度最高。但是,仅仅关注数量是不够的。新加坡关于中国的报道多,但是其新闻报道的原创性仅有34.93%,转载率却高达65.07%,主要来自西方主流媒体法新社(AFP)、路透社(Reuters)和彭博(Bloomberg)的报道,转载中国来源的新闻甚少。在高频共现名词的榜单上,新加坡的主流媒体英文报道前四的是trade(贸易)、war(战争)、countries(国家)和 tensions(紧张)这四个词。而在其高频共现形容词中的前四中却没有largest、biggest、top和major这四个词。

研究发现:东盟十国主流媒体都有关于中国的英文报道,尽管存在报道数量以及新闻原创和新闻转载的比例不均衡的情况,但是基本能够客观真实地呈现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对中国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英文报道存在大量转载西方主流媒体的情况,而且转载率较高。其中印尼转载西方主流媒体的比率高达86.75%。此外,东盟国家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的共现词中也存在着与西方主流媒体报道趋同的现象,甚至有直接照搬西方用词的情况。这样的新闻媒体报道主要针对的是英文读者,容易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时候无意识地接受西方主流媒体所构建的中国形象,从而影响中国形象在东盟国家的积极正面传播。

综上所述,建议:首先,增加对外宣传渠道,打造全方位多渠道对外宣传与传播,尤其是英文外宣,真正做到用英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其次,打造更多、更全面、更多元的中国英语新闻,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指导网络媒体渠道的积极传播,推进中国美好国家形象传播。然后,在经贸基础上大力促进人文交流,加强人文交流的宣传与报道,全面呈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文明等。

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东盟国家甚至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新闻报道研究,共同寻求有效的渠道,以促进积极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形容词新闻报道
认识形容词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形容词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