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关联磷脂酶A2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1-11-17 12:19徐笑挺戴承晔邓毅凡何胜虎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单支脂蛋白冠脉

徐笑挺 戴承晔 邓毅凡 何胜虎 张 晶※

冠心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暴饮暴食、吸烟等不良因素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现有研究已明确炎症反应与冠心病关系密切,近年发现脂蛋白关联磷脂酶A2(LP-PLA2)是一种可以反映炎症的介质。它主要是由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等)分泌,作用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LDL)表面的甘油磷脂,产生溶血卵磷脂(LysoPC)和氧化游离脂肪酸(OxFA),这两种物质具有促炎、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LP-PLA2与冠心病病情以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与常见危险因素比较,以期为冠心病预后评估乃至寻求治疗靶点找到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139例,患者平均年龄(64.92±10.15)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研究组(冠心病组)89例和对照组(非冠心病组)50例,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相关指南把研究组分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39例(有明显症状,ECG提示急性心肌缺血,肌钙蛋白升高或不高)和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组(无明显症状,ECG提示慢性心肌缺血,肌钙蛋白正常)50例。并依据CAG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双支病变组30例以及三支病变组34例。排除标准:伴有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肿瘤、甲亢及免疫系统疾病者。所有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所有入组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评价 冠状动脉造影术采用国际标准Judkins法,结果由我院有资质的心内科介入医生判读并记录。冠脉管腔狭窄≥50%时,即诊断冠心病。若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之中某一支病变达到以上程度,则称为单支病变;若两支达到以上程度,则称为双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也归为双支病变;若三支冠脉均达到以上程度,则称为三支病变。

1.3 血液指标检测 所有患者留取次日空腹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LP-PL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L)、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D-二聚体、脑钠肽(BNP)。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应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两两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分析。P<0.05说明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ACS组在年龄、LP-PLA2、L-LDL、H-LDL、CHO、BNP的比较上均高于对照组和CI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D-二聚体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研究组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者血清LP-PLA2的比较 研究组中,三支病变组的LP-PLA2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则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见表2。

表2 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与血清LP-PLA2水平的关系

2.3 血清LP-PLA2与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得出,血清LP-PLA2与L-LDL、CHO均呈中度正相关(r分别为0.562和0.52,P<0.05,见图1、图2);血清LP-PLA2与H-LDL、TG等指标无相关性(P>0.05)。

图1 血清LP-PLA2与L-LDL的相关性

图2 血清LP-PLA2与CHO的相关性

3.讨论

冠心病的基础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离不开炎症反应[2],内皮细胞、白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均与其发展有关,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渗入内皮细胞下,使其具有细胞毒性和促炎性,内皮细胞受促炎性刺激激活,黏附分子表达上调(主要是血管黏附分子-1),并募集单核细胞和T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巨噬细胞不断地吞食脂质,最终凋亡形成斑块内柔软且不稳定的富含脂质的核心。斑块因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原因破裂时形成血栓,从而造成血流阻塞,导致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炎症反应目前是冠心病防治重要的因素和靶点。

LP-PLA2为45KD的具有441个氨基酸的丝氨酸酯酶,属于扩大的磷脂酶A2超家族,编码基因(PLA2G7)具有12个外显子,定位于6号染色体。在血浆中,大部分LP-PLA2与LDL结合,产生促炎症促AS的相关因子,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受表达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诱导,浸润至血管内膜下;巨噬细胞转化泡沫细胞。以上病理改变使内皮受损,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斑块破裂,进而产生血栓,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堵塞[3~5]。由于LP-PLA2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LP-PLA2水平越高引起的炎症反应越强,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重,冠心病病情就会更加严重,更容易发生ACS等急性冠脉事件,这与本研究中ACS组的LP-PLA2比CIS组显著增高是吻合的。

2000年,《新英格兰杂志》就已经提出LP-PLA2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LP-PLA2可用来独立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Giuseppe Maiolino等[6]在针对712名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证明LP-PLA2可预测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LP-PLA2越高预后更差。Omer Celik等[7]通过对361名个体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LP-PLA2比正常人显著升高,同时LP-PLA2水平与病变血管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也确定了LP-PLA2是一个独立的重要预测因子。LP-PLA2可以作为冠心病诊断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其浓度可以用来评估个性化治疗的反应情况[8,9]。

本研究同时发现在冠脉病变支数的比较中,LP-PLA2随病变支数增加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这说明LP-PLA2可以用来预测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LP-PLA2参与了炎症反应,与混合斑块的形成存在正相关。混合斑块越多,累及的血管也就越多,斑块破裂的风险大大增加(混合斑块具有破裂易损性),预示着更加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更高的心血管病风险。这能解释LP-PLA2越高,累及血管越多,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就越高,与王娜、张浩、冯莹等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10~12]。

综上,本研究反映了LP-PLA2在评估冠心病病情及冠脉病变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考虑到主要是样本均来自本院,样本量偏少且受地域、种族限制,希望以后对LP-PLA2的研究能更加深入,为冠心病的防治寻求更大的突破。

猜你喜欢
单支脂蛋白冠脉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通过气囊运动实现提升单支剔除检测精度研究
婴幼儿圆锥动脉干畸形合并单支冠脉的MSCT诊断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沁水盆地煤层气单支水平井钻完井技术探讨与实践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雅丽洁极密?BB霜以“套盒产品”亮相美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