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藏”待春至

2021-11-17 13:43王炎
食品与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素问阳气疾病

王炎

冬三月,是指从立冬起至立春前一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天寒地冻,朔风凛冽,草木凋零,昆虫蛰伏,万物生机隐伏。《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肾脏乃人身阴精阳气之本,冬令阳气潜藏于内,阴精固守充盛,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机。因此,冬季的养生之道又称为“养藏之道”。

1.早睡晚起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起居方面,应做到作息顺乎自然规律。冬天夜长,晚间冷,就寝相对可以较早;早晨天亮迟,起床时间也可相应推迟,以延长睡眠时间。睡觉本身就是养阳气、生“正气”的好办法。冬天多睡觉,少熬夜可以为下一年养精蓄锐,也有助长寿。

2.多晒太阳

太阳是阳气的主要来源,气候严寒的冬季,寒冷容易伤人阳气,而阳光则给人以温暖,使人阳气畅达,气血流通,周身和畅。冬天晒太阳最好在上午10~11时,尤其是阳虚的人更要多晒太阳。

3.加强锻炼

“冬练三九”是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宝贵健身经验。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实践证明,冬天怕冷,终日紧闭门窗,恋床、睡懒觉,或在空气污浊的室内通宵追剧,极易导致体质迅速衰退,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传染性疾病。坚持冬季耐寒锻炼的人,对外界气温变化适应能力强,不容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冻疮等疾病,并且能抵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侵袭。中老年人经常运动,还是预防骨质疏松的良方。

冬季锻炼,要因人因地制宜,如身体较弱的中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不宜外出者,可在室内锻炼,如做强身按摩,在阳台上打太极拳等。身体较好者应积极到户外锻炼,如跑步、快走、滑冰、打球等。锻炼时要注重自我保健。冬天早晨外出锻炼,以太阳出升后为宜,不要在寒潮过境时的大风、雨雪、大雾中锻炼。锻炼前应做好准备活动,活动肢体,以防止肌肉、筋腱拉傷和关节扭伤。开始锻炼时不可脱衣服,应待运动到身体暖和时再脱外套,运动后要及时穿上。如内衣被汗浸湿应尽快更换衣服,以防感冒。外出活动时应戴帽子、耳套和手套,防范皮肤冻伤。

4.适当进补

我国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冬季日短夜长,气温低,人们的活动相对较少,人体的消耗也减少,睡眠足,胃口好,易于吸收和储藏养分。冬令适度进补,可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以促使体内阳气升发,增强抵抗力,起到预防开春流行性疾病的作用。

食补应根据机体的阴阳盛衰、虚实寒热,因人而补。偏于阳虚者,可食用羊肉、鸡肉等温热食物,起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之功效。偏阴虚者,可食鸭肉、鹅肉。鸭肉性甘寒,益阴养胃,补肾消肿,化痰止咳。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清香不腻。此外,鳖、龟也是滋阴佳品,可适量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肉食要配合瓜果蔬菜食用,可常吃胡萝卜、白萝卜、大白菜、油菜、菠菜、鲜藕、绿豆芽、食用菌等。五谷杂粮、荤素搭配有利于保持膳食均衡,预防冬季维生素缺乏症。采用药补者更应分清阴阳、气血虚实,辨证选用,最好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施补。

5.注意保暖

在穿戴睡卧上要注意防寒保暖。贴身穿的衣物应以纯棉质地为宜,和暖贴身,再套上外衣,以抵御寒冷。冬季手脚易发生皲裂和冻伤,外出要戴手套。鞋袜宜保暖透气、吸湿性好,鞋底要防滑,脚暖则一身暖和舒畅。无论是用暖气还是空调取暖,室温宜保持在22℃左右,切忌温度过高,以免内扰阳气,使之外泄,或积热于内,导致阴虚火旺、痰热瘀血。

6.预防疾病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阳气潜藏于内,容易发生呼吸道及寒性病症,常见的有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关节炎、冻疮等。防治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是在平时着意加强体质,进行耐寒锻炼,使肾气充盛,正气内存,防范外来的病邪和寒气。单纯依赖药物很难收到理想效果。

7.清心藏神

冬天万物闭藏,人的神气也应内藏,要做到“三少三多”:少躁动、少喧哗、少生气,多睡眠、多平静、多安心,适度多吃养心安神的食物,如大枣、桂圆、百合、莲子、小米等。《黄帝内经·素问·五过论》记载:“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说明大喜大悲会损伤元气,影响健康。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说:“养生之方,首先节欲。”《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心神俱安,闭藏的精气才不会受到干扰,人才能保持健康。

猜你喜欢
素问阳气疾病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玲珑欢
影子疾病,隐形杀手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