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路径和实效性研究

2021-11-18 07:03李明杨菲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中华

李明 杨菲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前言

几千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来源我们日常生活的传承中,只不过现在需要我们更好地把它弘扬起来,彰显出来,使它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自去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以来,迄今未止,中国虽然无法独善其身,但是疫情大考下的中国答卷异常精彩,令人瞩目,有专家说,今天东西方详实客观的数据对比,生动地为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上了一堂“思政大课”。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应用似乎显得相当矛盾和困惑,所幸的是习总书记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故,才能在新时代踵事增华。

一、大学生思政课堂存在的现状问题分析

首先,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相比中小学所学,不仅内容增加,而且还是相当具备理论高度的。大学阶段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涉及的主体部分是经济学部分,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都已经学习过,反复讲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厌恶的情绪,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部分学生出现“被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教师讲授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产生怀疑和质疑;以及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解决19 世纪的事情,现代学习该课程用处不大”等问题。当然,部分高校教师客观上同样存在着“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落后、“包装不够时尚”等授课问题,学生因而对思政课存在刻板印象,除了期末考试,平时课堂没有兴趣,转移到上课打网游、戴耳机听歌、睡觉等“低头族”现象。

其次,思政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学生认为既然是学生,认真听就好了,既不参与也不互动。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学生忽视了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1],另外一方面,教师习惯于把控课堂讲解,事无巨细,谆谆教导,而没有善于发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辩思维。

再次,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教与学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即是学又是教,学生在学得过程中受到教育,在教授即学习成果展示中有所学,这个途径主要是实践教学。可实践教学手段太单一,大多数高校采取了寒暑假课外实践的方式,以调查报告、论文撰写为主。只有极少数高校的实践课体现的情景剧、文化剧、舞台剧等创新形式,但这些新形式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典故元素却不够彰显,特别是一开场就讲西方国家某某说,显得特别不够文化自信。

二、研究项目现状

论文以河南省某二本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进行研究。该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仅是围绕建党百年和“三进”工作[2]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和该课程中相关的内容放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陈述,如果找不到很好的契合点,这些内容插入不仅违和而且显得特别突兀,不被人接受。该校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授课一线教师共9 人,主要承担2019 级学生共5000 余人的理论课讲授任务。整个2019 级学生按上课班级划分为56 个教学班级,平均每位教师6 个班级。目前,该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基本上已经实现中班教学(即授课班级人数低于100 人)。

三、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路径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朴素唯物主义、“知行合一”思想、阳明心学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融合;根据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设计传统文化的切入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文化育人途径、载体和形式:通过四个课堂进行文化育人。包括课内文化育人(第一课堂),如课堂讨论、模拟教学、影视赏析、案例分析等;社会文化育人(第二课堂),如参观调查、经典著作研读、行走思政课活动、志愿者社团服务活动等;网络文化育人(第三课堂),如网上调查、专题论坛建设管理、开设主题博客微博、网络文明风尚传播、微作品展示等;心灵实践育人(第四课堂),如人物感念、思潮思辨、现实观照、情感忏悔等。

四、传统文化融入理论课程结果导向实效性分析

(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课程结果导向实效性分析

该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核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目的设置方面也倾向于“引用一句或一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检验学生实际辨析能力。学校在期末考试试卷设置就侧重于引用传统文化,这样就可以把平时课堂上讲授的,课下布置学生自学的传统文化用到考试当中去。

与此同时,作为考核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辨析题设置方面我们将根据时事政治出题考察学生学以致用情况,如习总书记2021 年5 月到南阳医圣祠考察时讲到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教研组经过研讨决定从传统文化中的“守正创新”中去考学生结合时政对这四个字的辩证理解。这是一道侧重于涉及“否定之否定,质量量变,对立统一”三大规律的辨析,包含的知识点首先要对“守正创新”有所理解,什么是正、什么是新,然后结合实际解读。当然我们可以推荐学生延伸阅读,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主要考察学生辨析能力。

(二)实效性数据分析研究

1.问卷接班情况

为了检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实效性,研究组以2019 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0-2021 第二学期)为实验对象,依托教研室对2019 级本科生设计最少3 条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当中去。之后,抽取542 名学生在结课后进行了关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问卷调查,剔除无效的18 级留级学生,共收到有效样本数522 份。在调查样本异质性方面,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20-21岁之间,学科背景有文科也有理科,性别男女比例接近1:1,年级都来自二年级。按照抽样公式计算,抽样数占全部样本数的10%以上,具有代表性,因此调查样本具有有效性。

调查问卷项目共设计了7 道题:I6 课前是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I7 是否认同课后作业(传统文化读后感);I8 是否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I9 是否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有助于生活学习;I10 是否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有助于你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I11 是否认同会在文章中引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名句;I12 是否认同(反者道之动,守正创新)此类的句子能够指导做人做事的态度。其中6、7、8 项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自变量,9、10、11、12 项是因变量。

2.问卷有效性检验

在问卷设计量变环节上,采用国际通行的“李克特七点量表法”,该发相对五点测量法测量得更加细致。那该法量表的提问技巧是设计出可以让调查对象通过具体的分值来判断他对一个概念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种测量方法(McDanielandGates,2010)。7-pointLikertscale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对事物的态度泾渭分明,每个题项都可以量化评分为1 至7 分,这7 项的均值分别是:4.98、4.83、5.41、5.46、5.49、5.56、5.53,均值都大于4,除了6、7 项均值接近5,其他都大于5,6、7 项的均值。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布置作业的形式强化学习,意愿就表现的不够主动。9、10、11、12 项均值接近5.5 说明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实效性还是很有期待的,他们在内心深处也认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修身养性,指导生活,为人生增添精彩,他们也期望在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因素以助于理解。

实验首先对项目进行信度分析,量表整体Cronbach’sα 为0.956,表明该量表效度较好,内部一致性较高,进行下一步数据分析是可信赖的;KMO 和Bartlett’stest 结果,整体量表KMO 值0.886,P 值为0,具有显著性,说明样本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因此,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都符合要求,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分组回归分析等)。

3.问卷结果分析

研究组接着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实效性还是有待于加强,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没有摆脱“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思维,上课满堂灌、强行添加知识点。学生端,教学班级过大,学生认为老师照顾不了他,就偷懒躲避,这些学生往往没有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其次学生不够重视,没有积极甚至没有思考所学的知识,也没有对照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应用,因而传道受业解惑这三个环节全没了。

外部环境差异性的影响,教学院学风建设各不相同,如19 学院A 的2 个班级,人文素养、学风考风就较为端正;相比学院B 有个别班级差距就很明显,这些学生总是幻想期末考试“划重点,一背了事”,即使不及格,将来重修考试就是走个过场,轻松过关,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大的可能就是学生压根不重视,带着投机心理进考场。因此,建议思政类公共课重修考试应该采取一律进班级跟班重修,重修就是“重头来修”,而不是现行的每学期第8 周左右组织重修考试,浪费课程承担单位浪费了人力资源。

实验还挑选了学院A 大二(1)班学生个体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达成度分布图可知:该班绝大部分学生的课程目标1 的达成度都分布在平均值0.8 附近及以上,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较好,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这与平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和课堂表现考核、进行督导密切相关,今后应继续推进这种教学方法。

结论与讨论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探索一种新路径,解决思政课“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亲和力差、抬头率低的状况,实现从知识和理论体系到实践和价值判断的转变。从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载体、形式等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创新;从组织实施、考核评价、保障机制等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使学生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育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做共产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同时我们的探索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性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素材,届时通过项目推广将使这一项目的受益面更大。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概论中华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基本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