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的课程学习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1-11-18 11:00徐胜军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程序设计竞赛融合

宋 琳 徐胜军 李 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重中之重便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成为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课题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等。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创业能力培养需要考虑的社会因素较多,如运营方式、人员配备等,开展真实的创业训练其实并不容易;而对于创新能力,高校可以提供很多培育的“土壤”,例如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学科竞赛等,都可以为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提供有效途径。目前,很多高校也相应的开展了这部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课程学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缺乏知识体系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海市蜃楼”;创新创业教育是课程学习的拓展、实践与升华,离开创新创业教育,学习还是停留在“课堂”,很难融入社会[1]。因此,课程学习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最为重点关注的两方面内容,这些改革措施都在将学生从传统和枯燥的“书本”学习模式向“兴趣”和“能力”培养模式转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然而目前,这两面改革的开展,基本是分开进行的。针对课程学习改革,“翻转课堂”、“慕课”、“雨课堂”等虽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常态化教学模式,然而仍旧解决不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理论化等问题;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实践技能大赛等活动,然而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和技术基础,很多学生仅仅成功参赛,各类竞赛成为学生获取学分的“捷径”。针对此类问题,本文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提出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2 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信息类专业(如自动化、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的必修课,包括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MATLAB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等众多与编程实践操作有关的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很高,旨在系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问题分析、问题抽象与建模、算法设计、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随着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化变革时代的到来,很多其他理工科专业(如冶金、机械、应用数学等)也逐渐认识到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愈加重视此类课程的教学。然而,很多高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仍旧占有很大比重,主要采用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不去关注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学习,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高,以作业和考试为主要任务,无法参与实际项目,更谈不上得到高强度计算思维的训练了。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尤其是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的实践或赛事,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挑战者杯”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对于专业课程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的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与课程教学脱节,很多学生在参加实践或竞赛时,基础薄弱,缺乏专业技能,即使有好的创意,也很难落地实现,止步于“想”。这其中以程序设计能力差最为典型,例如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大部分同学即使学过编程类课程,也很难求解实际的数学模型,无法验证建模的正确与否。

综上,如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促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从而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精神,“反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直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3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融合

3.1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以项目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该理论方法在1969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创立,该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以项目为导向,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项目泛指与真实需要有关的项目设计、产品研发、问题解决,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不断的去探索和发现,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应用或者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概念、原理和知识。PBL在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建设性、学习形式的合作性等多方面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同时,PBL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PBL为引导,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学习的融合路径,实现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的相互促进和同步发展。

3.2 深度融合路径探索

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为改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设计基于PBL探索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PBL探索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担负的责任和工作将发生很大改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教师要围绕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或辅导者。

(1)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要深挖程序设计类教学典型项目,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

PBL的关键在于项目的质量。程序设计类教学,包括基础语法、程序控制结构、数据结构和算法逻辑等内容,项目提炼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融入。因此,需要深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中,挖掘程序设计项目中的典型案例,如统计分析问题、逻辑控制问题、优化求解问题等。项目中的案例需要进一步提炼,分别形成验证性项目、综合性项目以及开发性项目,为课程教学与实践奠定基础。

以项目成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中。基础语法、数据类型、变量定义、函数调用等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关键教学内容,需要在每个项目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之前必须完成的工作。

(2)针对课程教学,指导项目学习,夯实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知识体系与基础技能;

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是学习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任务是指导学生的认知学习。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自身的科研经验、知识架构指导学生通过一个个项目案例的分析、思考与实践,解决各种问题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程序设计类课程涵盖理论课、实验课和设计课等,对应于创新教育活动中的验证性项目、综合性项目和创新类项目,因此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课前自主学习。以项目为基础,形成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和互相讲解、操作演示的方法解决基础理论问题。

2)课内引导式答疑。针对自主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架构,通过调阅文献、教材等资料,完善知识点。

3)课后创新设计。教师以项目为基础,提出复杂度较高的综合性项目和创新性项目;给定时间期限,允许学生以汇报答辩形式,展开讨论。

4 结论

本文以项目式学习为基础,探索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出深挖程序设计类教学典型项目改革方法,为整合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奠定基础;针对课程教学,以项目案例为基础,夯实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知识体系与基础技能。

猜你喜欢
程序设计竞赛融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融合》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
创新思维竞赛(3)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