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中枕意象的情感意蕴

2021-11-19 16:11杨梦丽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白居易意象诗人

杨梦丽

作为一种休憩用品,枕的使用场景多为诗人居室内,所以含有枕意象的诗歌多以描述诗人日常生活为主。枕意象出现在唐代多种诗歌题材中,在诗人的不同生活场景和境遇之中,枕所承载的诗人情绪是不同的,这也使得枕意象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复杂多样。特别是在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中,枕频繁地出现,枕意象的内涵在二人的笔下也变得更加丰富,在他们的影响下,枕成为后世许多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一、爱情的表达

枕作为一种寝具,在先秦,甚至更早时期,属于隐私之物。古人每日早起要将枕收好,不可为外人视,即《礼记·内则》中“鸡初鸣,咸灌漱,衣服,敛枕簟”。另外,枕在很早的时期就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宋玉在《高唐赋》中写道:“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后“荐枕”一词多被用于诗歌中,用于指代男女相悦交欢。如李白《相和歌辞·怨歌行》中的“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刘长卿《杂曲歌辞·少年行》中的“荐枕青蛾艷,鸣鞭白马骄”,等等。

古代的鸳鸯枕,象征着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唐诗中有很多用鸳鸯枕、珊瑚枕代表爱情和夫妻关系的诗句,所表达的多是离别后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或爱人离开后回忆往昔岁月时内心的寂寞。唐朝经济文化发展到空前繁荣的高度,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对自由爱情的追求经常成为诗人诗中的内容。

枕这一就寝助眠器具令人想到的更多是关于夜晚的记忆,夜半时分,诗人望着空荡荡的枕畔,想起了远游的爱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女子想起远方的男子,想到这一别即永远,内心悲伤寂寞。如薛涛的《十离诗·燕离巢》中:“衔泥秽污珊瑚枕,不得梁间更垒巢。”这首诗是女诗人薛涛因旧情被韦皋驱逐后所作,感情殷切,字字肺腑。诗人以离巢的燕子自比,回忆起两人往日交好的时光,后两句将燕子衔泥脏了珊瑚枕比喻自己因与其他人的交往而遭受嫌弃。

枕在诗歌中,特别是爱情诗中出现时常常象征恋人或夫妻间深厚的感情,如王焕的:“八蚕薄絮鸳鸯绮,半夜佳期并枕眠。”(《惆怅诗十二首》其一)刘皂的:“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长门怨》)权德舆的:“泪尽珊瑚枕,魂销玳瑁床。”(《玉台体十二首》其四)

在爱情诗中,枕的意义超越了器具的层面,成为诗人情感的承载物。思妇看到枕,触发相思之情;爱情中的女子看到枕,想起与爱人共同度过的美好夜晚;弃妇看到枕,内心悲恨交加;待嫁女子看到枕,幻想着美满婚姻生活。在文学中,枕从未脱离爱情这一主题,抒情诗中的枕总是暗含着诗人复杂的思绪。枕这一意象在表达爱情主题的诗歌中,常常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内心世界,这种视角也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二、羁旅愁思

唐代诗人有读书山林和漫游的传统,客居他乡的诗人时常作诗倾诉内心的思念与愁苦。另外,唐朝诗人多有做官被贬的经历,他们常常被贬去偏远落后的地区,此种境遇下的诗人内心苦闷,在异乡冰冷的驿馆孤枕难眠。

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出行多选择水路,诗人乘一叶扁舟,故乡渐远,到了夜晚,河水冒着寒气,诗人躺在冰冷的船上看着水流,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漂泊之感涌上心头。元稹诗曰:“灯暗酒醒颠倒枕,五更斜月入空船。”(《宿石矶》)权德舆诗曰:“扣船乘晓月,欹枕听回滩。”(《晓发桐庐》)在这一类诗歌中,枕意象频繁出现,诗人或感叹自己命运多舛,或表达旅途生活的孤独寂寞,或表达对亲友的思念,如白居易的《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盛唐以后,边关战争频发,国家危在旦夕,弃笔从戎的诗人比比皆是,他们渴望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报效祖国。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使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诗人笔下出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景象。为了躲避战乱,诗人常常流离在外,居无定所的逃亡生活使他们夜不能寐,对国家形势满怀担忧。作为最敏感的群体,诗人们将家国之恨诉诸诗歌,将自己内心的创伤暴露给世人,如杜甫在《九日五首》中的:“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在《清明二首》中的:“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战争使诗人流离他乡,数十年漂泊无依,苍老与疾病使他难以入睡,伏枕泪流成为诗人的日常。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枕属于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寝具,在主人困倦时,能助其安眠。从意象的角度看,暖枕代表的是温暖、安定、舒适,冷枕、寒枕代表旅途的劳顿和内心的凄凉。枕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着温暖、安稳和家,漂泊在异乡的诗人或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或因当下坎坷的境遇,或因旅途中恶劣的环境,总会勾起诗人内心对自身遭遇产生的凄凉之感。与其说他们写的是身下之枕的冰冷,倒不如说是对故乡之枕的想念与渴望,对羁旅生活的厌倦。

三、病中哀叹与生命之思

唐代,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诗人数量空前增加,诗歌创作空前繁盛,创作素材相比先唐更加广泛。这一时期,日常生活成为诗人作诗时关注的重点,诗人的笔触随着时间的变迁而转换,四时之景在诗人的笔下丰富多彩,诗人在四季的变迁中感叹生命的流逝,白居易曾经在诗歌中写“光阴与时节,先感是诗人”,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成就了诗人,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卧病在床的诗人常常会因身体的局限而感叹时光的流逝以及生命的短暂。枕是病中人身体的依靠,更是诗人想摆脱的禁锢。因此,诗人为排解内心的怅惘,经常病中作诗赠寄亲友。枕意象在此类诗歌中通常承载着诗人的消极心态,如张籍的《卧疾》一诗:“春雨枕席冷,窗前新禽鸣。”

表达此类思想感情的诗歌还有张祜的《病后访山客》:“久病倦衾枕,独行来访君。”刘禹锡的《闻董评事疾因以书赠》:“欹枕昼眠静,折巾秋鬓疏。”病中的诗人因身体原因不能下榻,又因为身体上的病痛而内心苦闷,“倦枕”其实是对病中状态的厌倦。疾病诗中的枕意象更真切地写出了疾病状态下诗人的无力与虚弱,病中的诗人与枕是相依相伴的关系,枕在此场景下表现出诗人对自身的关注和对生命的体悟。

四、寄情山水的禅理

诗人在生活中,特别是仕途遭遇重重打击和挫折之后,往往转而隐居山林或者回归田园。重返自然之后诗人的诗歌常常以描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和隐居志向为主题。枕意象在这一类诗歌中频繁出现,因枕在生活中象征着安逸与闲适,枕在此类诗中多与其他特定的意象组合使用,传达诗人的志向,表达诗人的心境。

唐代诗人,或因怀才不遇,或因党派之争,宦官谗言,仕途不顺,对官场失望,选择遁世隐居山林,与世隔绝,方干是其中的一位。他才华横溢,深受徐凝器重,但因朝廷腐败,嫉贤妒能未被起用,最终选择隐居镜湖,与清风、明月为伴。隐居镜湖的方干与当地僧人时有交往,并留有唱和的诗作,如《寄石湓清越上人》,诗中将枕意象和云意象的组合,衬托出诗僧的脱俗,也使枕这一器具摆脱了世俗气息,平添一种出世隐逸的清冷。

在表达出世情怀的诗歌中,枕意象常常与鹤意象、云意象、松意象等组合,形成独特的意象群。云、鹤、松、猿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都是隐者的象征,也传达出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世的决心。如严维的《夏日纳凉》:

山阴过野客,镜里接仙郎。盥漱临寒水,褰闱入夏堂。

杉松交日影,枕簟上湖光。衮衮承嘉话,清风纳晚凉。

隐者居于山中人迹罕至之处,平日没有外人的叨扰,日日与自然相伴,白天杉树松枝遮挡阳光,诗人于枕簟之上欣赏湖光水色。杉松、日影、枕簟、湖光、夏风一组意象的组合展现出诗人潇洒诗意的隐居生活。

隐逸生活不只是清冷的,还有温暖的。如许浑的《溪亭二首》:“暖枕眠溪柳,僧斋昨夜期。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

五、回归田园的闲适

枕作为寻常百姓家的物件,沾染着世俗的气息;作为室内起居物品,体现着主人的身份、习惯、性格等个人特点。唐代文人受其时代的影响,一方面积极追求仕途,一片丹心为祖国。另一方面,屡次被贬后的文人或选择回归田园,等待再次被起用,或者弃官选择远离尘世喧嚣,隐居深山老林,不问世事。不过,虽然隐居世外,但许多文人还是心存不甘的,于是他们选择一边回归田园,与官场友人酬唱交游,一边心向魏阙,等待机会重返仕途。回归田园的文人隔绝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享受当下悠闲恬静的村居生活,他们的关注视角也进而转向日常的生活琐事,把各种生活场景写入诗歌。枕在闲居的诗人那里因此成了每日相亲相伴的必备品,诗人作品中枕的出現使诗歌意境更加淡然平易。

唐代选取枕入诗最频繁的诗人当属白居易,一方面与其人生经历有关,白居易的官途因党派之争而跌宕起伏,几度浮沉,诗人也几度回归田园,白居易大量的诗作都与自己的退官回归的田园生活有关,枕意象常常会出现在这一类诗歌中。另一方面,以枕入诗与诗人的创作风格有关。元白诗派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诗风通俗,经常引日常生活场景入诗,枕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也被白居易频繁使用。

据笔者统计,白居易的诗歌中枕的出现达八十五次之多,他是唐代使用枕最为频繁的诗人。白居易在其田园诗中多次描写了自己与枕相伴的退官生活,如《新秋喜凉》中:“衣裳朝不润,枕簟夜相亲。”这里的枕带给诗人的是一种身体上的舒适与内心的安逸。《岁除夜对酒》中:“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香枕是为方便人们更好地入睡而制作的一种枕头,这种枕头以将菊花、玫瑰花、桂花等天然香花香草为枕芯而得名。唐代,菊枕比较流行。诗人枕香枕不仅是诗意生活的体现,也能起到保健养生的效果。由此可见,晚年白居易田园生活是十分闲适惬意的。

世俗生活中的诗人也脱离不了枕这一老百姓日日亲近的器物,甚至在诗人的笔下,枕成了诗人享受当下闲适生活不可或缺之物,由枕意象传达出的诗人的闲情更加亲切可感,在枕意象的衬托下,诗人的田园生活也更显得惬意,诗人随遇而安的形象也更加鲜明。

六、枕意象与诗人的人格

通过日常生活之物可窥见物品主人不同的身份与性格:布料做成的枕或木头制成的枕一般供平常老百姓或经济状况一般的人使用;兽角、玉石制作的枕一般属于经济状况较好,或地位较高的人;用石头作枕的人一般无拘无束,百无禁忌,追求天然与自由的生活。中国人自古便相信日日使用的物品会沾染上主人的气息,与使用者的精神品格一致,古代喜欢以客观事物比喻人的品质,如把君子比作稀有珍贵的美玉,玉枕在文人的眼中是美好品格的人才配享有的物品。因此诗人把玉枕赠予自己欣赏的人,并作诗夸奖对方的美好品德,以枕比德。诗僧皎然曾创作《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和《花石长枕歌荅章居士赠》两首诗赠予好友,歌颂对方的美好品德。

中晚唐时期,诗人之间经常作诗唱和,或作诗赠友人,刘禹锡曾作《赠元九侍御文石枕以诗奖之》赠予元稹,赞美元稹的文章气势如虹。

唐代大兴寺庙,出现士人读书寺庙的风气,而当他们在仕途遭遇不公后又会选择再次遁世,隐居于山林或者寺庙。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寺庙生活场景的描写。另外,中晚唐时期,禅宗兴盛,出现了诗僧这一创作群体,如皎然、齐己、寒山等。寒山经常作诗描绘自己快意的隐居生活,如“经眠虎头枕,昔坐象牙床”(《诗三百三首》其一八三)、“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诗三百三首》其一六三)、“住兹丹桂下,且枕白云眠”(《诗三百三首》其二九五)。寒山昔日饱读诗书,借虎头枕入眠,这是世人的眼中向往和认同的生活方式,但在寒山的心中以山中石头作枕,枕着白云睡觉的生活更加恣意,他享受这样纵情天地、毫无拘束的生活,并作诗记录自己的心情,寒山的诗作与人格也被后世所赞扬。

唐代诗人经常用枕意象来代表人的品质以及自己的志向,其中石枕最常被引用。前文提及的石枕并非石头,而是由玉器制成。玉在古代常常用来比喻君子高尚的品德,古人有“一片冰心在玉壶”“君子如玉”的赞美。而使用玉做成的枕也象征着其主人的高洁品质。

七、结语

古代各种材质、造型的枕得益于古代人的智慧与创造才能,不同种类的枕有不同的功能:养生、助眠、增添生活情趣等。诗人们从生活取材,赋予枕不同的精神象征:玉枕象征着所有者的高尚品德;角枕刻画着世俗老翁的形象;石头作枕,表达狂士的恣肆率性……枕在唐代已不仅仅是一种助眠工具,更是诗人诗情雅致、高洁人格的象征。韩愈的木枕、白居易的通中枕与香枕、李商隐的琥珀枕、寒山的虎头枕、陆龟蒙的警枕……不同的枕沾染着其主人的不同气质,也传达出其主人的悲喜荣辱。

在寻常人的眼中,枕只是夜晚睡眠的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但诗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四时交替,天地万物在他们的眼中都是有感情的,因创作当下的境遇和情绪的变化,他们笔下的枕也成为其情感的投射,枕意象在这种情况下被诗人选择,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枕意象与不同意象的组合使用使诗歌意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当枕意象与暖色调的日光、火炉、春风等意象组合出现在诗歌中,诗歌呈现的是温暖舒适的意境。当枕意象与舟船、猿、雨、泪等冷色调的意象组合使用时,诗歌呈现出的却是凄凉冰冷的意境。也正是由于诗人不同场景下使用的不同意象组合,赋予了枕意象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猜你喜欢
白居易意象诗人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即事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