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可行性与理想构型研究

2021-11-20 11:23蔡晓棠任梦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职业院校

蔡晓棠 任梦

摘  要: 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管理理念的革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在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现状,从政策、技术及未来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职业院校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可行性并提出理想构型,以期为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 职业院校; 首席信息官(CIO);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5-0006-05

信息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迎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型教育环境,也因此迎来了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学院管理及信息共享等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近十年来,国家通过发布并实施各项教育规划和纲要,在宏观层面上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同时在中观层面上为各级各类学校建立CIO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导。

一、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概述

职业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席信息官制度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与发展,极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增强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CIO与CIO制度

CIO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的缩写,中文译成“首席信息官”。CIO这一概念是由Synott在1981年提出的,他将CIO定义为“负责制定公司的信息政策、标准、程序,并对全公司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1]。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SE)对CIO给出的定义为:负责处理与组织中的信息技术系统相关的各方面事物的高级管理人员[2]。上述两个定义规定了CIO在组织机构内的岗位职责、角色定位和CIO所发挥的作用。总结来说,CIO处于机构组织的战略决策层与信息管理层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是集信息技术、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和宏观决策能力于一身的高级信息资源管理者。首席信息官制度则是指在组织中设置CIO核心岗位,专门负责制定战略决策、管理信息资源、维护与应用信息技术等工作,从而为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实现组织的战略性发展目标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

(二)国外关于CIO制度的研究

CIO制度的构想始于美国政府在1980年为实现信息管理和资源整合的高效化和信息化所颁布的《文书削减法》(Paperwork Reduction Act),该法规定要设立一个专门负责信息资源管理的职位[3]。为促进CIO的规范化培养,1996年美国政府出台《克林格-科恩法案》(Clinger-Cohen Act),其中对CIO的信息资源管理职责、核心能力及其知识培训体系作出明确要求[4]。

美国一些大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借鉴政府部门,设立信息资源管理职位,引入了一批全面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由此,企业CIO开始迅速普及。根据1989年《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报道,当时已有1000家公司建立了CIO制度[5]。学校CIO的兴起则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此后,这一新型学校管理模式逐渐在英、日、德和葡萄牙等国发展起来[6]。高校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和更新,赋予学校信息化治理以复杂性与广泛性的特征,各国高校也在復杂的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探索适合学校CIO的专业培养和发展路径,以应对技术升级、资源管理、师生服务对CIO提出的新的要求[7]。随着首席信息官制度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各国教育界学者对这一制度展开了更加细化和更具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如Reuben S. Dlamini运用多种定性数据收集技术以Burke-Litwin组织模型(1)作为概念框架对高校内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CIO人选必须具备的能力、高校对CIO一职的具体期望等研究结果,并提出CIO的尝试性发展路径[8]。Claudia Pinho以“高层阶梯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2)为理论框架,研究不同类型学校CIO的个性品质对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责任心是开放型学校CIO具备的典型特征,而外向和开放性则是保守型高校CIO的典型特征[9] 。尽管研究结果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会有所差异,例如CIO的教育背景差异,但这种实证研究的方法也为我国研究CIO制度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三)国内关于CIO制度的研究

从文献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来看,早期对学校CIO制度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体制的建设上,相关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CIO的内涵与岗位职责、能力特征与角色定位、国外CIO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国内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根据现有资料,笔者发现教育界学者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高等教育层面,而关于职业教育CIO的论述寥寥可数。职业院校CIO制度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通过反思高职院校信息化机制建设中的弊端,提出高职院校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如程聪在分析高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基础上,提出应强化高职学校校领导的CIO职责、设置专门化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信息中心的定位与职能[10]。陈航从领导、评审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建设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模式[11]。上述研究有助于理解职业院校CIO的内涵、职责和角色定位,但缺乏对职业院校建立CIO制度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大多停留于定性研究上,缺点是研究结果的实践价值不足。

当前针对高等教育CIO的研究已经从模式借鉴与实践探索阶段逐步过渡到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的阶段,并进一步将研究方向细化至高校CIO能力标准与结构、CIO的评价标准建设、培养和发展路径研究等方面,如刘名卓发表的《教育领域首席信息官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张养力的《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框架及建设路径研究》等。综上,现有文献涉及普通高校CIO的内涵、职责和定位等在不同时代、地域及不同类型学校的研究,虽针对职业院校CIO制度建设、角色定位与岗位职责、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也充分证明了在职业院校建立CIO制度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未来职业院校CIO制度的研究方向。

二、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在效率及信息化程度上已有较大的提升,职业教育“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中校内宽带网络已基本实现覆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正在保质增量的建设中,并且逐步呈现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面对冗杂的信息资源,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和体制,是实现职业学校资源的有序规划和理性管理、提高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由于学校机械化、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制约,当前学校管理难以充分释放自身发展积极性,在学校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落后、网络硬件设施与信息软件更新不及时造成各职业学校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实际效果不成正比,造成资金与人力投资的浪费。学校的信息管理与实施部门权责不统一使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导致学校实际工作存在大量重复劳动的现象。职业院校间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并且资源共享水平低,各学校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不统一,导致职业学校基本数据不健全,有些学校的数据信息在省一级的分管部门,又有些学校的数据信息集中在某一高职院校,这样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信息的整合与集中管理,也阻碍学校信息的及时更新。

三、职业院校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政策对职业院校建立CIO制度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为这一制度的初步建立指明方向。基于对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梳理和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条件分析,理解CIO制度的建立与职业院校自身和学生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政策、技术、未来发展三个方面阐述职业院校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可行性。

(一)政策可行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要以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推动现代化学校制度的建设,以加快学校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其信息化的进程。”2012年,教育部组织编制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指出“要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12]。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第一次将首席信息官制度从国家教育战略层面予以明确,并规定了学校CIO的组织地位和任职资格[13]。

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职业院校推广建立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该意见对学校CIO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等作出了具体说明[14]。次年4月,教育部进一步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覆盖”。该计划推动了学校CIO制度的普及化和规模化发展[15]。

梳理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规划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改革愈发受到广泛的关注。职业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在政策的驱动下经历着由“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变化,建立职业学校CIO制度是从制度改革的层面促进学校管理效率、办学质量和学校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技术可行性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云计算、人工智能、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综合竞争力。当前,学校教学、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而学校校长只能以宏观的视野去管理学校各方面工作,CIO的设置能有效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决策科学性,增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院校教学、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渗透性,对职业院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起重要的推动作用。设置CIO将有利于职业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性调整。CIO的设立能够有效地为职业院校的师生提供教育资源服务,为课堂教学、学生自学提供网络学习空间与交流协作服务,大大提升职业学校内部的信息化水平。

(三)未来发展可行性

一方面,对职业院校自身而言,设置专业的CIO,能够通过其卓有成效的规划、示范、沟通、协调和管理等工作,将有利于职业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职业院校CIO在宏观上对学校发展做出整体性战略规划,在中观层面推进学校各部门的组织与政策的实施,在微观层面广泛收集各部门及学校师生的建设意见,并甄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具有层次性的CIO机制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之有力的制度支撑。另一方面,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CIO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公开、平等的学生档案,大大减少社会劳动和就业部门的工作量。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不仅有助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也对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提供了极大便利,利于用人单位或企业在短时间内全面、客观地了解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四、职业院校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理想构型

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学校CIO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职业院校管理的实际情况,从组织结构、运作机制、设置方式、岗位职责和能力结构五个维度提出职业院校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理想构型。

(一)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还不存在真正的CIO,至少迄今为止,在职业院校内没有以CIO自称的管理人员出现。大部分信息化工作,是由学校的职业教育研究所或发展规划办公室的人员负责,极少数的学校存在副校长级别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并且大部分提供的仅是技术层面的支持,并未参与到决策层,在人员和物资配置方面还不充足、服务组织体系仍不完善,因此不能称之为 CIO[16]。可见,我国职业院校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在建立这一制度的初期需要借鑒国外的模式。当前,美国高校现有的信息管理制度中,通常由一名副校长或教务长直接领导,并具体负责全校与信息化相关的规划、构建、沟通、协调和教职工培训工作,代表全校信息技术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利益,并且作为学校在全国或地区的信息技术代表参加各种协会的会议。本研究从我国职业院校管理现状出发,分析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IO典型模式,对我国职业院校确立CIO制度中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美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这种典型模式除了设立岗位外,在整套信息管理制度中,还分别设置了辅助工作的办公室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部门,从而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美国高校中的CIO要直接对副校长或教务长负责,将从各部门收集来的意见和问题进行合理筛选并上报[17]。CIO是一个学校集信息管理、服务与技术支持于一体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工作的复杂性和技术性的要求下设立专门的CIO办公室,负责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发展、学校财政规划与技术投资、学校信息的安全策略和保密工作,其目的在于使学校CIO的工作更加专业化。CIO下设的还有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专业数据服务,进行基础设施及应用的规划。同时下设校技术委员会,与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属同级部门,根据各院系的实际需要制定方案并讨论,将最后结果上报CIO,再由CIO提案上报校委会。校技术委员会的重要职能在于负责学校的安全信息保密工作,为校内信息技术的服务提供基础架构。需要指出的是,美国CIO典型模式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专家委员会,该部门的设立旨在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地为学校CIO的工作提供有效监督,并为学校领导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保证学校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本文在借鉴美国典型CIO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管理现状和特点,提出CIO的理想化组织结构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二)运作机制

CIO的主要职能为决策、规划、协调,其配套的运作机制如下:CIO为所在学校的领导层人员,其第一职务为首席信息官,属于领导岗位[18] ,使信息化在高校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CIO参加校长会议,参与决策,直接向学校校长负责;CIO是学校信息化的专职责任人,当前应以现有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与考核,还要开发构建针对CIO岗位的准入和评价体系;CIO岗位除了设置专门CIO办公室外,还可单独设置副职以配合CIO协调学校信息化及管理的网络建设、系统建设、安全保障和功能协调。

(三)设置方式

CIO 通常由副校长担任,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副校长职数的限制,并且学校没有任命校领导的权力,不能自主设置副校长的岗位,因此现阶段在我国高校可以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设立专职 CIO,对现有的学校管理和领导班子结构的影响降至最低,赋予其等同于副校长的权限和责任,参与学校决策,负责处理与学校信息化治理相关的工作,从而提高CIO制度的贯彻力度,进一步加强学校的顶层谋划。

(四)岗位职责

职业院校CIO作为学校数据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家,主要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开发,对学校内部信息技术人员资质进行定期考核,并有效监督学校信息技术人员的维护和运营工作。此外,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任CIO有义务为学校物色新任CIO,并提供技术和知识上的培训。作为参与制定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成员,职业院校CIO要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安全与技术的开发,并为校长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建议。CIO是学校各级部门的协调者和组织者,负责建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文化氛围,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沟通的信息交流空间,并为各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五)能力结构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结合当前职业院校管理人员的能力特点分析,笔者认为职业院校CIO专业能力的要素有以下五个:战略规划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专业素养、态度与价值观。笔者曾运用AHP层次分析法邀请10位专家对CIO职业能力进行权重分析,结果是,以上五种能力的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沟通合作能力、专业素养、管理组织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态度与价值观。

五、结语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职业院校CIO制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设立CIO运行机制,但基于理论不足与现行管理制度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而职业院校对CIO制度的建立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笔者认为美国高校CIO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在我国职业院校CIO制度的建立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

注释:

(1)Burke-Litwin模型是指一种用来综合评估影响组织有效性各项因素的诊断框架。

(2)高层阶梯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是由Hambrick & Mason于1984年提出的,指组织或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经验背景、个性品质与环境等因素和组织或企业的战略选择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 Synnott W R,Gruber W H.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1980s[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81:122-125.

[2] 吕晨飞. 试析高校信息化进程中的CIO体制[J].中国远程教育,2004(3):20-23.

[3] Gupta,Y. P.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and th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the strategic partnership[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1:6,128-139.

[4] Lang L. 2016 EDUCAUSE core data service(CDS) benchmarking report[EB/OL]. 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17/4/2016-educause-core-data-service-cds-benchmarking-report.

[5] McRobbie,M. A.,& Wheeler,B. Three insights for presidents and CIOs[J]. EDUCAUSE Reviews,2010,45(3):8-9.

[6] Michalak,S. C.,Facelli,J. C.,Drew,C. J. Decentraliz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quires central coordination![J] CAUSE/EFFECT Journal,1999,22(4):17-19.

[7] Evan,R. Six Indispensable CIO lessons from coke[J]. InformationWeek,2009(1):12.

[8] Dlamini,R.S. The role of the strategic and adaptiv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in higher education[J].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5(1):113-140.

[9] Cláudia,P. and Mário,F. The role of the CIO in Strategy for Innovativ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 Higher Eduction Policy,2017(30):361-380.

[10] 程聰.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机制的改革探索[J].北京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12,11(4):48-51.

[11] 陈航.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及措施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31(4):101-102.

[12]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 [2018-04-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

33322.html.

[1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教技〔2016〕2 号)[Z]. 2016-06-07.

[1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技〔2017〕4号)[Z]. 2017-09-05.

[15]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Z]. 2018-04-18.

[16] 赵佳. 美国高校CIO管理体制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0.

[17] 安婧.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18] 李雅琴. 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J]. 现代教育科学,2010(3):128-131.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职业院校
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的金融资产化管理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浅析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基层农技推广管理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完善措施研究
高速公路梁场管理制度标准化研究
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