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山”理论的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21-11-21 02:29于开红张友俊
当代旅游 2021年27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社区生态

于开红 陈 铖 张友俊 李 军

重庆三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重庆万州 404020

引言

乡村旅游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许多贫困落后乡村依靠自身禀赋,通过发展旅游而脱贫致富。在这些禀赋中,生态环境格外重要,特别是在大众旅游生态化的时代,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很难吸引并留住游客。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不过,这是对生态富裕的乡村而言,而对于个别生态贫困的乡村,要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其难度不言而喻。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大窝社区,在经历“南硫北煤中化工”之辉煌的同时,也饱受“秃山臭水”的生态贫困之痛。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社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两山”转型发展,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生态贫困乡村借鉴和学习。

一 大窝社区生态问题分析

大窝社区坐落在距重庆市奉节县城70多公里深山之中,是由原大窝村和改制后的一磺厂(奉节县硫磺厂),于2004年合并而成的。社区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海拔925—1800米,距青龙镇15公里,辖3个居民小组,941户2784人。一磺厂成立于1951年,是当时国家“南硫北煤中化工”布局中的“南硫”的核心,正式名称为奉节县硫磺厂,因其比其他硫磺厂成立时间早、规模大、人数多、产量高,当地群众故称之为“一磺厂”。全盛时期的一磺厂,硫磺年产量达7197吨,创造税收1100余万,占当时奉节县GDP的33%[1]。1996—1998年,一磺厂由于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市场萎靡等原因,经济效益低下,企业逐步走向衰落。2015年,政府对一磺厂实施了政策性关闭,一磺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也一并带走了曾经的工业辉煌,但却留下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贫困的概念及特点

沃特(E Walter Coward, 1999)认为,生态贫困(Ecological Poverty, Eco-poverty)是指“穷人能获得生产生活不可少的产品流和环境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和能力的缺乏[2]。”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释,它既可能是生态财富缺乏,也可能是生态贫困陷阱(Ecological Poverty Trap, EPT),还可能是生态财富缺乏与物质返贫困的复杂结合体,具有高成本性、长期性、代际传递性和跨界传播性等特点[3],一旦产生,就很难在短期内摆脱,更很有可能经不断传递和加剧,而产生贫困陷阱,这种贫困陷阱是集物质贫困、生态贫困和精神(文化)贫困为一体的贫困综合体,它将会在几代人、甚至更长的代际间不断传递、累积、循环。

(二)一磺厂对大窝社区造成的生态贫困

对于大窝社区而言,一磺厂的退出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相反却是问题的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过度性开采和无序排放,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在一磺厂政策性关闭后,当地群众更是遭受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压力,不少原住民和厂矿职工被迫背井离乡。

一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长期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和滥排滥放工业“三废”,对大窝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土壤长年受硫磺侵蚀,酸性严重,土地日趋荒漠化,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厂部核心区域一片焦土,根本无法进行种植和耕作,厂部区域的农作物颗粒无收,周边田园庄稼产量极低。

二是水资源和空气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硫矿、煤矿等资源的过度、低水平开采、加工,以及废弃物的滥排造成了当地水资源和空气资源的严重污染,水源含硫超标,导致社区5、6社380户群众长期饮水困难,人畜饮水无法得到保障;空气中悬浮物质和有毒有害颗粒,不仅导致社区不管白天还是夜晚,都是烟雾缭绕,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还对村民身体造成了严重伤害[4]。具有一磺厂特色的居民“烟熏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三是山体结构遭受严重破坏。由于长期的爆破施工,以及山内管道维护不到位,从而导致大窝社区的山体结构被改变,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全社区房屋不同程度开裂的总共有260户,极不安全的有58户,2社最严重,147户692人需搬迁。

二 大窝社区的“两山”转型发展

(一)“两山”理论的提出

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的“两山”理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将“两山”理论明确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大窝社区意识到,要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必须从最基本的生态修复出发,实现“臭水秃山”向“绿水青山”的转变,进而使生态资产扭亏为盈,才能走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第一步。

(二)大窝社区的“两山”转型发展

2004年,大窝村和一磺厂合并调整为大窝社区后,横亘在大窝人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问题,而当时的大窝社区要钱没钱,许多村民连基本的生活都满足不了;要资源没有资源,很多地方几乎是寸草不生;要环境没环境,一磺厂留下的生态贫困问题难以破解;要人没人,年轻劳动力纷纷背井离乡出门打工去了……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从社区干部到普通村民都一筹莫展。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在全国各地的践行,大窝社区也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1 生态修复

“臭水秃山”转变为“绿水青山”。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指引下,社区积极开展持续不断的矿区补植补绿活动,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森林水源涵养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社区现有林地面积达7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0%,实现了“臭水秃山”向“绿水青山”的转变,并因此获得2018年和2019年“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市绿色示范村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奉节县生态人文融合发展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等荣誉称号[6]。

2 乡村旅游

“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在实现“臭水秃山”向“金山银山”的成功转变后,大窝社区开始挖掘生态资源的潜力。由于社区远离奉节县城区,社会资本进入成本较大,难以引进外来投资。不过,由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高海拔优势,使高山避暑、赏雪庆年、亲子出游成了社区吸引城市消费的重要出路,特别是修复和保存下来的一磺厂遗址,更是成就了社区作为三峡库区唯一工业遗址的绝对优势。为此,大窝社区以乡村旅游为支点,集体经济为支撑,陆续开发建设了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一是旅游景点开发。社区陆续开发了海豚湾、望月湖、神龟问天、金盆洗手等自然旅游景点和知青石梯田、知青房屋遗址等文化遗产景点,并积极推进一磺厂生产车间、电影院、医院,以及矿洞等工业遗址的恢复和修复工作。

二是旅游设施建设。社区目前共建成13家农家乐、景点环线公路、绿化、花坛、华坪、标示牌、警示牌、文化展示墙、乡村大舞台、卫生间、垃圾桶、停车场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实现了游览、采摘、餐饮、娱乐的一体化发展。

三是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社区利用高山高海拔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特色效益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居民分红高达230余万元。一方面,通过养殖高山冷水鱼30万余尾,让游客尝得到、带得走,生长周期长、鱼肉细腻、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鱼产品;另一方面,通过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1100余亩、脆李1700余亩,发展亲子采摘体验旅游。

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社区乡村旅游驶上了快速通道,实现了旅游业从业人数200余人,年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经济收益500余万元。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2A级景区,2018年建成国家3A级景区,2020年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正在向国家5A景区迈进。同时,通过深入开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治理,社区党群凝聚力,以及居民的“家园”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特别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自愿拿出土地、投工投劳等方式支持社区发展,不计回报,社区和谐氛围日益浓厚,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硬是把以前的“上访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并于2016年成功评选为重庆市级基层宣传文化示范点。

三 大窝社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大窝社区作为典型的生态贫困山区乡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摆脱生态贫困和物质贫困,实现了由“矿区”向“景区”,“上访村”向“和谐村”的华丽转变。对其发展的理念、模式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其他生态贫困山村借鉴。

(一)贯彻“两山”理念,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移民

在生态修复方面,大窝社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两山”理论,彻底扭转过去的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铸就了大窝社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基础。社区针对荒漠化治理,投入372万元,先后开展补植补造10余次,以柏树、落叶松为主改造荒山4000余亩,种植植被90万株。通过10年时间的植树造林,终于实现了森林覆盖率达90%的良好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社区才得以从乡村旅游出发,进行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

在生态移民方面,2008年,社区制定了《青龙镇大窝社区发展规划方案》,围绕“生态移居吸引群众”的理念,开始实施以生态移民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修建安置房和廉租房,这是整个西南地区由村集体牵头修建的首例廉租房,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现在,社区安置房共有500多户居民,其中占地移民100多户,廉租房250多套,用以解决一磺厂下岗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另外,社区还投入450万元硬化公路5.6公里;投入200万元修建泥结石公路17.5公里;投入75万元修建人行便道15公里;投入70万元新建标准化水厂;投入61万元建成饮水管道6500米;投入30万元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极大地改变了大窝社区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现在的大窝社区,房子新齐了、街道亮丽了、道路通畅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俨然就是一个小城镇。

(二)践行“两山”理论,创新乡村旅游模式

大窝社区距离奉节县城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但目前两地之间的道路总里程超过70公里,且公路等级低、坡多弯急,严重阻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在此情形之下,社区摒弃“等靠要”思想,以集体经济为支撑,创新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 盘活集体资产,探索“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乡村旅游模式

大窝社区以“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居民变股民)为突破口,将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资金进行量化确权,按照一人一股的方式进行分配股权,共计1232股,有效解决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虚置、集体成员所有权有名无实的问题。通过量化确权,社区成立了重庆崎洋农业公司和重庆大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实行公司化运作、居委会监督、农户入股的乡村旅游股份经济运营模式,其中公司占股62%、集体占股5%、农户占股33%。2018年,大窝社区建成乡村旅游集体经济项目——海豚湾农庄,总投资180万元,其中县级统筹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大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垫付80万元,由社区负责运营,纯利润的40%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公积金、公益金,40%作为发展基金,20%作为分红基金,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6万元,并解决部分就业,为大窝社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目前,社区已经建成海豚湾壹号农庄、悬崖木屋(7栋)、望月湖、爱情堡极限运动体验区(包括飞拉达攀岩项目、世纪之环、丛林穿越、悬崖秋千、悬崖步道,另外还有8人座旋转秋千、合张岩观景台、姻缘桥、旋转绳索、不倒翁、梅花桩、情侣跑道、爱情堡垒、149长情梯、飞流花瀑、彩虹洞、神龟问天等项目和景点)、生态游泳池、望月湖等旅游项目,带动417户,1232人增收致富。2 坚持党建统揽,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依靠群众的路径

社区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强班子、带队伍,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三会”制度(居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理事会),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坚持“做好一件事,算好一笔账,信访不朝上,发展有方向”工作指南[7],把民主管理作为化解纠纷、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总开关”,积极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做好一件事,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建居务自治委员会,负责社会治安巡逻、清洁家园、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参与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和监督;算好一笔账,严格按照公示公开“六个一”,算好乡村旅游工程投资、支出明细账目,公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工程结余资金经群众讨论决定用途;信访不朝上,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注重把人与人的感情关系作为工作突破口,依托群众做群众工作,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通过压实信访问题,平衡社区发展与居民利益关系;发展有方向,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引领群众致富增收。在整治山坪塘发展乡村旅游时,已故大窝社区居民朱吉国说:“这是为我们老百姓自己办事,你们清出的淤泥直接倒进我的包谷田里就是,我不要你们补青苗费”,仅此一项就为社区乡村旅游基础建设节约了8000多元的二次转运费。

3 开展文化宣传,开发工业文化旅游项目

社区一直坚持以“开拓创新引领群众、民主管理服务群众、文化宣传服务群众、生态移居吸引群众、产业转型富裕群众”的乡村治理模式,其中“文化宣传服务群众”发挥了很大作用,既达到了凝结群众的作用,也达到了服务乡村旅游的作用。为了挖掘一磺厂的工业文化和乡村文化,社区专门成立了60多人文化宣传队,并投入100万元新建了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对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进行演出极具地方特色的节目,如“金狮锣鼓”“踩龙船”等,既融洽了农村与厂区、农民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凝聚了人心,又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留住了游客。

四 结语

作为国家4A级景区,大窝社区已经是奉节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窗口。时间往前推移20年,这里还是一个被工业严重污染破坏的“秃山臭水”的生态贫困和经济贫困偏远山村。经过大窝人2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旧貌换新颜,“秃山臭水”变成了“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成就了“金山银山”,生态贫困村变成了生态富裕村,经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小康村,完整体现了三峡库区生态贫困乡村“两山”的转型发展。其中的法宝,无疑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大窝人始终坚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也始终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才走出了一条“恢复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形象—开发生态产品”的脱贫致富之路。

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大窝社区将继续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不断丰富社区生态资源,以“旅游+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扩大旅游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深度开发高山避暑康养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到社区消暑纳凉和生态康养;深入挖掘一磺厂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四十八间办公室、职工食堂、职工宿舍、电影院、职工医院、矿井、生产车间、炼制高炉),以“旅游+文化”,推动文旅融合,打好三峡库区唯一“工业遗址旅游”牌,吸引游客走进大窝,走进一磺厂,了解遗迹背后的工业历史和知青文化;最为重要的是,大窝社区将继续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中心,加快发展以观光、采摘、体验、科普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实现农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社区生态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绿水青山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