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因素及体能训练干预

2021-11-21 15:04高丽华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灌篮 2021年16期
关键词:曲棍球踝关节体能训练

高丽华 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在曲棍球运动中,由于运动本身具有的高强度性和激烈性等特点,曲棍球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的情况。导致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在运动中运动损伤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训练之前的准备活动准备不充分,肌肉未能完全放松,在训练时就容易出现肌肉拉伤、扭伤等。再比如在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在完成进攻、防守等激烈的运动动作时,因为身体之间频繁接触,容易导致误伤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导致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曲棍球运动本身具有的特点出发,分析导致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并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干预。以期使我国的女子曲棍球队能够在科学的体能训练下做到损伤预防,进一步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一、曲棍球运动本身具有的特点

众所周知,曲棍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主要分为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是一种混合的体能运动。其运动特点反映出对曲棍球运动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曲棍球运动员日常的体能训练中,根据曲棍球的运动特点以及比赛需要,训练方式也分为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曲棍球运动员需要具备专项的体能速度、灵敏素质、耐力素质。

首先,专项的体能速度集中体现在运动员的反应速度、运动速度、位移速度。曲棍球由于球小、质量轻的特点,在运动的过程中是十分迅速的,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快速跑动,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控球。其次,专项的灵敏素质体现在曲棍球运动员对于外界突变环境和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判断能力,以及对对方运动员突然进攻的反应能力。最后,专项的耐力素质体现在曲棍球运动员在每场的曲棍球训练或者比赛中身体的承受能力,以及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特定强度负荷及持续完成所要求的曲棍球动作。总的来说,曲棍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的各项素质都要求极高,但是由于曲棍球运动的高强度性,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下面针对曲棍球的特点,展开分析导致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

二、导致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

(一)曲棍球运动员在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不够充分

我们首先来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据专业医生解读,运动员受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运动员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认知度不足,身体素质较差,且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主观原因大多在于运动员在开始训练前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就女子曲棍球运动来说,曲棍球这一竞技运动本身具有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特点,其运动训练相对应的分为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训练强度相比较于其他运动较大,极大的考察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的承受能力。在运动员开始进行真正的训练时,身体上的大部分部位都要随之运动,特别是腰部、膝关节、踝关节等。据研究表明,在曲棍球训练时曲棍球运动员主要依靠腰部发力进行传球、进攻,突然的加速、转弯会使腰部承受的重力迅速增大十倍以上,使得原本处于放松状态的腰部肌肉迅速收缩,加大了曲棍球运动员的腰部损伤危害。除此之外,在训练过程中由于曲棍球运动十分迅速,需要运动员在训练场地来回跑动、紧急停靠才能更好的完成控球、传球等运动操作。因此如果在训练之前未能做好准备活动,在真正的训练开始时就极容易出现腰部扭伤,膝关节或踝关节损伤的情况。

(二)曲棍球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众所周知,曲棍球本身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无论是从器材角度来说还是从人为因素抑或是来说场地因素,都具有多方面的不可控因素,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及时的做出分析判断,进行自我保护,那么就极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我们先从器材角度分析,曲棍球的球小而硬,在曲棍球运动员传球的过程中球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超越人在受过田径短跑训练的最高速度以外的速度,且受场地环境等多方面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在女子曲棍球比赛中运动员如果不能及时判断出球的运动方向,在适当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就极容易出现球撞击运动员头部的现象。在人为因素方面,就运动员自身而言,由于曲棍球是一项极具消耗体能的运动,在长时间的比赛中常出现曲棍球运动员体力不支,身体所能承受的运动量跟不上曲棍球所要求的运动量的情况,就极容易导致运动员因身体供能不足而出现摔倒的现象。且双方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难免会有肢体的碰撞与摩擦,以及在抢球时发生踩踏的现象,对曲棍球运动员的踝关节的损伤具有很大影响。在场地因素方面,由于曲棍球场地一般为草地,在每场比赛前都需要进行人工洒水,且运动场地经常存在凹凸不平的问题。所以在运动员正式开始比赛时,受场地因素的影响,在双方运动员奔跑抢球的过程中,如果曲棍球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就极容易发生摔倒现象,对于膝关节和踝关节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曲棍球运动员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识度不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曲棍球运动员无论是在日常的训练中还是在曲棍球比赛中,对于曲棍球运动损伤的预防认识度存在严重问题。大多数曲棍球运动员对于运动损伤的种类以及预防措施,康复治疗方法都存在严重的知识盲区。除此之外,进行长期曲棍球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尽管在曲棍球比赛中受过多次的运动损伤,但是痊愈之后一切都可以恢复正常。所以对于日常的体能训练、准备活动中都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然而,据专业医生分析,人体的器官在受过损伤之后,尽管经过治疗之后痊愈,但是受年龄因素的影响以及后期的训练活动中经常的活动受伤的部位,所以很可能导致旧疾复发问题,对于曲棍球运动员来说,在之后的曲棍球比赛中身体的承受能力会大幅度下降,久而久之会使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更加迟缓,在旧疾复发之后应需要更长的恢复期,十分不利于女子曲棍球运动的发展。

三、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干预

(一)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进行适度训练

针对导致女子曲棍球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因素以及现阶段女曲棍球队在体能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曲棍球教练员应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引导曲棍球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适度体能训练。在日常的曲棍球体能训练中,应提高曲棍球运动员对于准备活动的重视度,使运动员在进行正式的训练运动之前充分的放松肌肉,避免因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而出现肌肉拉伤等问题。并针对曲棍球运动所具有的特点,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准备活动方案,重点锻炼在训练中易受损伤的部位——腰部、踝关节、膝关节等。除此之外,在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时,应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进行适度的训练,不能因为曲棍球比赛的需要而对运动员进行超负荷的体能训练。结合曲棍球运动的特点,针对运动员的腰部在发球、传球、进攻等方面进行重点预防损伤训练。针对运动员的踝关节,在运动员的跑动、紧急停球、急速转弯等方面进行重点预防损伤训练。针对运动员的膝关节,在运动员快速跑动、屈膝等方面进行重点预防损伤训练。在最大程度上,按照科学的训练计划,对女子曲棍球队的运动员进行适度的训练,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加强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预防的认知

综合上文提及到的问题:现阶段曲棍球运动员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识度不足。针对曲棍球运动员对于曲棍球运动的运动损伤种类以及预防措施,康复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知识盲区的问题,应着重加强对于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预防的认知。首先应提高曲棍球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曲棍球比赛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应作出合理的正确预判。其次,在日常的体能训练中,应加强对曲棍球运动员灵敏素质、耐力素质的训练,保护好身体的重要部位,使曲棍球运动员在运动比赛中做到自我防护的同时,能够凭借较强的灵敏素质,尽可能避免双方运动员在进攻时的撞击等情况的发生。以及在曲棍球长时间的比赛中,能够依靠自身较强的耐力素质,完成整场运动比赛。最后,应加强对曲棍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知识预防及康复训练的科普,开设相应的讲座,使曲棍球运动员能够正确区分运动损伤类别、易受损伤部位,如何有效避免运动损伤以及受伤后最基本的康复训练方法。加强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认知,从根源处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改善运动场地的条件、做好防护设施

现阶段,尽管我国曲棍球运动迅猛发展,但是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曲棍球运动员在训练亦或是比赛时的配套设施都存在落后的问题。就曲棍球比赛的比赛场地来说,人工种植的草坪需要每天浇水,导致比赛场地湿滑,以及比赛场地的草坪凹凸不平,这极容易导致曲棍球运动员在激烈的抢球、进攻中发生摔倒现象,从而导致踝关节损伤。因此,有关政府应该出资改善比赛场地落后的问题,从曲棍球运动员的切身利益出发,建设人造草坪,填补凹凸不平的地方。为曲棍球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及比赛场地,减少因曲棍球场地的限制,导致曲棍球运动员在追球时的快速跑动、急速转弯中踝关节损伤的现象。就曲棍球运动的防护设备来说,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大力扶持曲棍球防护设施的建设,保护女子曲棍球队避免因曲棍球的器材设施落后而发生运动损伤的现象。

四、结语

女子曲棍球队已在我国的曲棍球比赛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优异成绩,但是随着曲棍球运动的迅猛发展,重中之重是分析女子曲棍球队的损伤因素以及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干预。本文通过分析曲棍球本身具有的体能特点,分析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曲棍球运动员在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在比赛时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识度不足,并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干预——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进行适度训练,加强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预防的认知,改善运动场地的条件、做好防护设施。从全部方面加大对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预防,从而使女子曲棍球比赛在能在国际比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猜你喜欢
曲棍球踝关节体能训练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崴脚可不是小事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足部按摩(二十二)
草原文化高峰期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