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效应”视域下校园网的育人功能提升路径探析

2021-11-21 22:43陈思蒙葛殿聪
大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观校园大学生

陈思蒙,葛殿聪

(1.南京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72;2.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检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教育资源系统性整合程度不高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特殊的“场效应”。

一、网络生活中大学生行为特征

(一)网络使用能力较强,自我管控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对网络媒介的使用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网络的便携性使他们轻松地实现了在网上学习、游戏、购物、交友、旅游、发表意见,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智日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自我管控能力尚显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把握不好在网络世界遨游的“度”,往往容易对网络形成依赖,甚至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酿成“网瘾”而不能完成学业。一份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某教师的调查显示,有53.03%的学生表示对网络有一定依赖;18.9%的学生表示对网络相当沉迷[1]。由此可见,网络依赖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是普遍现象。“网瘾”造就了一大批“网宅”学生,这种“宅”不仅仅是指足不出户,更多的是指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隔离。与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离相伴而来的是正常的人际间互动和交流的减少,继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对青年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资源获取能力较强,价值辨识能力不足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升学压力不大,学业负担不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且大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和反应力较强,思维敏捷,对各种信息的提取、认识、理解、领悟能力都强于社会其他群体。但互联网环境复杂,海量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一时期的部分青年学生涉世未深,心智尚未成熟,年轻气盛,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急躁,莽撞激进,对事物的认识存在“非黑即白”的偏执倾向,对网络信息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辨识能力,在网络的各种观点中摇摆不定,无所适从,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网络规范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在数字化时代中游刃有余,他们在网络信息的点赞、收藏、转发、评论、回复等方面的处理能力较强。但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网络规范意识薄弱,对网络行为规范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匿名的、自由的,因而在网络交往中,往往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好恶、逞一时口舌之快,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甚至还出现网络侵权、网络传谣和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给自己及他人带来不利影响。

二、校园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场效应”优势分析

“场”,原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红外线场等,它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德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Lewin)在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时,借用了物理学中“力场”概念,构建出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场”。勒温认为,人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必须把人及其环境看作是一种相互依存因素的集合,才能理解或预测人的行为,这个集合就是个体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产生与表现的场所,是一种具有整体特性的动力场[2]。它将主体和客体融合为一个整体,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实际影响,并表现着整体所具有的格式塔性,即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因此,勒温认为,不能仅仅把环境当成是简单个体的集合,而应该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关于“场域”的概念,对于认识、理解及如何发挥教育环境的“场效应”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场域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也是一个冲突和竞争的空间”[3]。教育场域的形成,离不开各教育主体间所形成的特定的客观关系,并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与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勒温和布尔迪厄的场和场域理论为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方位融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的形成,“不是来自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也不是由于人性的自我要求,而是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4]。这里所说的“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当然,大学生三观同样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整合性影响,决定了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变化。

所以,大学生三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校园环境是一个典型的场环境,可以将它视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教育场”,在其综合教育作用下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场”的作用,可称之为教育的“场效应”。校园场环境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校园网。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0.1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为10.07 亿,比例达到了99.6%。从年龄结构看,年轻网民(10—29 岁)占比最多,达到29.7%。这其中,在读大学生又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调查还发现,基本不存在没有智能手机、从未接触过网络的大学生。从上述数据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把教育的视野向更加宽广的校园网络领域延伸,在由此形成的巨大“场”中,求得强而有效的教育合力,以增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效果。

三、以“场效应”提升校园网育人功能的现实路径

(一)强调价值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知识水平日益提升,大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文化才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来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更为深远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文化渗透于个体交往中,为个体之间的互动交往提供了丰富的具有背景知识意蕴的意义语境的供给。校园网络文化是在网络技术催生下产生的新型文化样态,它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日益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以其多元化、跨时空、隐蔽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对青年大学生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新时代的高校需要建设和利用好网络平台,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场效应”,必须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中及时得到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引导。

(二)注重主体建设,引导大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

大学校园是师生共同工作生活的校园,所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师生共同的责任。高校教师应在严格规范学生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让其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创造者、建设者,成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校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习惯,增强其网络素养和行为规范,增强其文化辨别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提升其媒介素养,培育其主体意识,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用好自媒体、微博、微信、校园论坛等网络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网络平台建设中。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体,有利于叙事方式从教师视角向学生视角的转变,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话语体系由书面理论话语体系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话语体系转变,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将主流价值观表述出来,增强语言表述的吸引力,从而使他们乐于接受;有利于增强事件的代入感,唤起青年学生内心深处共情的能力,能增强说服力;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成长[5]。

(三)丰富产品创新,创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

当前,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是高校利用校园网开展青年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阻碍之一。优秀网络文化产品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性,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要结合高校特点,构建契合高校学生实际的文化产品,摒弃不良文化产品,打造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吸引学生参与,积极鼓励推广有价值、有意义的师生原创作品。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建设要内容和形式两手抓:内容上,要提升议题设置的广度和深度,直面社会热点,对于青年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不可回避和敷衍了事,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参与讨论,澄清事实,疏导感情化解矛盾,及时回应学生,实现及时传道解惑;形式上,要创新方式方法,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实践活动,比如,网络调查、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电子刊物等等,让教育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完善硬件条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与规章制度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硬件保障,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升级换代。高校要研究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和特点,加大规章制度的供给,不断强化对校园网络的管控和监督,及时跟进相关网络文化制度建设,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教育。对学生成长有害的不良网络信息和网站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对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极易使他们在认知世界时受到冲击以至发生价值观偏离,导致他们责任感削弱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因此,高校需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制定符合校情的管理制度,对网络文化实施合理筛查、监督,净化网络空间,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高校应密切联系实际开展网络教育,重视网络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借助网络文化的优势,帮助学生提升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自觉远离有害信息和网站,让优秀网络文化成为帮助塑造学生三观的重要工具。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网络文化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成为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想发挥校园网在大学生三观建立中的“场效应”,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正确引导大学生,用优秀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三观校园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三观壁画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婚姻里,人品决定底线,三观决定上限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