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初探

2021-11-21 17:53陆曙光
读与写 2021年24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数学教师

陆曙光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社区教育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00)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创造性。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小学生正处于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创新,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这种灌输式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调动学生的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在我国的大多数学校,教师认为数学是一本科学性学科,教师发挥空间小,大多数教师仍以说教,灌输的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模式。在这种状态下,有些学生不想听不愿听也得强行灌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教学质量偏低。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转变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借助教学工具,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1]

2.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2.1 转变观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习惯于说教,灌输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用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味的灌输只会让学生思维模式固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通过多种教学发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应坚持“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探究的绝不大包大揽;凡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到学习成果的教师绝不提示。学校也应组织教师进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培训,在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例如,在学习第一章节时、分、秒时,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借助教具时钟让学生们认识秒针、分针、时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们数一数秒针转动几下分针转动一下,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计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体验秒与分之间的时间概念,教师可以选择一首古诗《咏鹅》,让一位学生背诵,其他学生读秒,看看一首诗背诵完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唱一首歌的时间会是多长时间,会不会超过1分钟?教师也可以提问咱们一晚上会睡觉多长时间?让学生们思考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秒、分、时的概念以及时间的长短。最后教师总结学生们探究出来的知识,讲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强化知识点,以便于学生们的记忆。

2.2 营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看待,摆正自己的位置,公平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构建民主和谐,活泼生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以及个性发展的土壤。小学数学教师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敢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要耐心听学生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踊跃发言。

例如,在学习第二章万以内的加减法这一章节时,教师在教授学生们进行35+34的计算时,教师应该提问学生们“谁能计算出这道算数题呢”然后教师让学生们进行回答,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在回答解题思路时,教师应该耐心倾听,最后再进行补充或者纠正错误,然后教师总结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在教授65-54时也应该让学生们回答这道题的答案以及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寻找最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列出对比65-48这样的题应该怎样计算简便。教师引导学生们掌握计算方法,一起探究数学计算中的简便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在两位的基础上计算380+550这样三位数的计算,然后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探究三位数的个位数上是0的话计算方法跟两位数是一样的,然后让学生们练习三位数的计算。

2.3 创设情境。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完善,对于一些定义或者数学关系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创设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以便于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们认识到身边的数学,意识到数学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让学生拥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会事半功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学习第七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让他们在场景中认识这些形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熟悉的教师,课本,橡皮,桌子,椅子,天花板,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四边形。然后教师可以也可以创建一个折纸游戏,让学生们拿出一张A4纸不动,然后拿出另一张A4纸将上面一角与A4纸的长边对齐,将A4纸下面多于的部分裁减掉。然后让学生们让尺子测量这两张纸的边长是多少。通过创建折纸游戏,让学生们观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边长的特点。教师同过学生们熟悉的折纸一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一起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最后教师应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不同,而正方形的四个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量尺自己在作业本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然后教师可以将身边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让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回答那个是长方形以及哪个是正方形。在学生观察与回答中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以及他们的特点。

3.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发挥人的潜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平等,活泼生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创建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个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数学教师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混合研修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共同体成长的研究
超级变变变
余数是多少?
先找规律再计算
小长方形找朋友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有多少个长方形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