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黏液癌的MRI 表现

2021-11-21 07:15李新瑜黄咏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浸润性象限黏液

杨 静,李新瑜,黄咏文

(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3)

乳腺黏液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癌,占乳腺癌的1%~7%[1]。临床特点为肿瘤侵袭性小,淋巴结转移少,预后较好,临床治疗多采用保乳手术[2],而乳腺针吸活检对于黏液癌诊断困难[3],因此术前依据影像表现正确诊断对临床制订治疗计划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乳腺黏液癌的X 线、MRI 表现特征报道有限[4-8]。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1 年4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 例乳腺黏液癌的MRI 表现,探讨肿块形态学、T1WI 及T2WI 信号强度、ADC 图表现、肿块强化特点及动态增强扫描TIC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 例均为女性,年龄36~61 岁,平均(49.0±9.8)岁;发病部位左乳7 例,右乳2 例;2 例混合少量导管内癌、微乳头状癌。发现乳腺肿块3 d至10 个月,均无发热、乳房红肿及乳头溢液;体格检查均触及质硬肿块。9 例均在术前2 周内行乳腺MRI 检查(平扫、增强扫描)。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Skyra 3.0 T 超导MRI 扫描仪及18 通道乳腺专用相控阵表面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乳自然悬垂于线圈孔内,扫描范围从腋窝至乳腺下缘。平扫采用横断面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1WI TR 5.4 ms,TE 2.5 ms,层厚1.7 mm,层距0.34 mm,激励次数1;脂肪抑制T2WI TR 3 770 ms,TE 70 ms,层厚4 mm,层距0.8 mm,激励次数2。DWI 采用快速反转恢复平面回波序列,扫描参数:TR 5 360 ms,TE 57 ms,层厚5 mm,层距1 mm,激励次数4,矩阵160×160,b 值分别取0、1 000 s/mm2。动态增强扫描行横轴位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1WI TR 4.4 ms、TE 1.6 ms、层厚1.8 mm、层距0.36 mm、激励次数1、矩阵384×314,对比剂采用Gd-DTPA,使用高压注射器经手背静脉以2.5 mL/s 的流率注射,剂量0.2 mL/kg 体质量,之后使用10 mL 生理盐水冲管,共扫描6 期。延迟期行横轴位T1WI TR 7.6 ms,TE 3.9 ms,层厚0.8 mm,层距0.16 mm,激励次数1,矩阵448×363。

1.3 图像分析 数据测量及图像处理在syngo.via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分析平扫上病变的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后病变的形态、边缘、内部强化特征及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流入型、平台型、流出型)。在工作站自动生成的ADC 图上测量ADC 值,选取ADC 图显示病灶最大层面,根据病变大小手动选取ROI,ADC 值测量3 次取平均值,并测量同侧或对侧正常乳腺组织的ADC 值进行对照。在工作站上绘制动态增强扫描TIC,ROI 选在病灶强化最明显区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乳腺黏液癌和正常乳腺组织ADC 值比较行配对设计资料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的一般情况 9 例均为单侧发病,最大径8.5~32.0 mm,平均(21.7±7.0)mm。8 例为单发病灶,1 例多发、沿导管方向呈簇集状分布;左乳7 例,右乳2 例;位于外上象限4 例,内上象限2 例,外上及外下象限(占据2 个象限或位于2 个象限交界区)3 例。

2.2 MRI 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 9 例中,4 例边缘不规则,5 例边缘光滑;4 例形态不规则、4 例呈分叶状,1 例呈类圆形。T1WI 均呈稍低信号;T2WI 均呈明显高信号,其中7 例内部呈混合低信号;DWI 均呈高信号,ADC 图呈明显高信号,b 值为1 000 s/mm2时,病变与正常乳腺组织的平均ADC 值分别为(1.96±0.15)×10-3mm2/s、(1.08±0.25)×10-3mm2/s,黏液癌ADC 值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后,6 例动脉期至延迟期均表现为不规则明显环形强化,内部呈轻中度不均匀片状、分隔样及小结节强化;3 例增强扫描各期表现为明显强化,其中1 例均匀、2 例不均匀。9 例TIC 均为流入型,其中2 例伴平台型。

乳腺黏液癌的典型影像及病理图片见图1,2。

图1 女,44 岁,左乳黏液癌,MRI 示左乳12 点钟方向肿块,呈分叶状,边缘光滑 图1a T1WI 示病灶呈低信号(箭)图1b 脂肪抑制T2WI 呈明显高信号伴中央不均匀信号(箭)图1c DWI(b 值1 000 s/mm2)呈高信号(箭)图1d ADC 图呈高信号(箭),ADC 值为2.07×10-3 mm2/s 图1e,1f 动态增强扫描后7 min,病灶呈环形强化为主伴内部片状、结节状及分隔样强化(箭)图1g TIC 呈流入型 图1h 病理图片,大量细胞外黏液被纤维组织分隔成黏液湖,其上漂浮的癌细胞排列成巢团状及腺管状,瘤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级别低(HE,低倍放大)

图2 女,57 岁,左乳黏液癌,MRI 示左乳外象限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多灶性 图2a T1WI 呈低信号(箭)图2b 脂肪抑制T2WI 呈明显高信号伴中央不均匀信号(箭)图2c DWI(b 值1 000 s/mm2)呈高信号(箭)图2d ADC 图呈高信号(箭),ADC 值为1.94×10-3 mm2/s 图2e,2f 动态增强扫描7 min,病灶呈多发不规则环形强化,伴内部不均匀片状、结节状强化,局部似铺路石征(箭),可见周围沿导管簇集状分布的强化结节 图2g TIC 呈流入型及平台型 图2h 病理图片,癌细胞排列成巢团状、腺管状或微乳头状漂浮在黏液湖中(HE,低倍放大)

3 讨论

3.1 乳腺黏液癌的临床与病理 乳腺黏液癌是乳腺癌中一种较少见的类型,特征为含有大量的细胞外黏液成分,又称胶样癌,发病率不高;其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不同于常见的乳腺浸润性癌,肿瘤生长缓慢,侵袭性小,与其他病理类型乳癌相比,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对少见,预后较好,10 年生存率超过90%。本组9 例平均年龄(49.0±9.8)岁,较既往文献[9]报道低,临床均表现为乳腺无痛性包块,仅1 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腺黏液癌病理特征为癌细胞产生大量黏液,在细胞外积聚成黏液湖,细胞分化较好,肿瘤中含50%以上的黏液成分,即可定为黏液癌,组织学上分为单纯型黏液癌和混合型黏液癌。单纯型黏液癌的黏液含量超过瘤体90%;而混合型黏液癌中50%~90%为黏液,且含有少量非黏液的浸润性癌成分,但若含有局部的导管原位癌成分仍属于单纯型黏液癌[2-3];本组均属于单纯型黏液癌。混合型黏液癌因其伴随的浸润性癌的特点,侵袭性较单纯型黏液癌高,且预后差[10]。

3.2 乳腺黏液癌的MRI 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 本组9 例中呈分叶状4 例,形态不规则4 例,类圆形1例;边界光滑或不规则,周围浸润少;其中1 例含少量导管内癌和微乳头状癌成分,可见周围沿导管簇集状分布结节。病理上黏液癌常见到半透明胶冻样物或囊腔样改变,而胶冻样物有一定张力,压迫肿瘤组织向周围组织膨胀,使肿瘤边界比较清楚,但肿瘤生长速度不一致时可形成小分叶状边缘。黏液癌因含有大量的黏液成分,故在脂肪抑制T2WI 上呈明显高亮信号[11];本组9 例脂肪抑制T2WI 均呈高信号,但不同于囊肿的病变内部信号不均匀,7 例肿块内部可见混合稍低信号,具有一定特征性,推测可能与病理上黏液中漂浮簇状增生的细胞相关。

DWI 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具有很大价值,目前认为多数乳腺癌细胞密度较高,ADC 值低,而良性肿块ADC 值高;用ROC 曲线分析,以ADC 值1.24×10-3mm2/s 为界值对恶性病灶预测的敏感度71.4%,特异度88.9%,AUC 0.819[12]。但由于黏液癌病理上的特殊性,尽管DWI 由于T2透过效应呈高信号,但其ADC 值不同于常见的浸润性导管癌,ADC 值不降低反而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的乳腺癌,以及纤维腺瘤、脓腔的ADC 值,亦明显高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 界值。这也是MRI 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易低估的一个原因。

MRI BI-RADS 诊断标准指出,肿块不规则厚壁环形强化多数是恶性特征,阳性预测值为79%~92%[12]。本组6 例增强扫描以肿块边缘环形强化为主,不同于囊肿合并感染或脂肪坏死,亦不同于厚壁脓肿和三阴性乳腺癌:黏液癌肿块内部均呈不同形态及程度的强化,主要表现为小结节、线状或分隔样、不均匀片状轻中度强化,局部可形成铺路石征,该强化方式对黏液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厚壁脓肿表现为厚壁均匀环形强化,内部脓腔并无强化,与黏液癌的强化特点不同;三阴性乳腺癌亦可呈环形强化,但内部强化特点及TIC 均与黏液癌有所不同[13-14]。本组另1 例较小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可能与肿瘤较小有关;另2 例肿块表现为不均匀明显强化,缺乏特异性。MRI 动态增强扫描已成熟应用于乳腺癌诊断,准确率较高[15-16],通常TIC 流出型提示恶性,流入型提示良性,平台型既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本组9 例均为流入型,其中2 例伴平台型,与纤维腺瘤的曲线有很大的交叉,这时会低估病灶的恶性程度。本组3 例术前MRI 均判定为BI-RADS 3类,主要因为临床医师对黏液癌的MRI 特点缺乏认识。

综上所述,乳腺黏液癌的MRI 表现不同于常见的浸润性导管癌,形态学上具有良性肿瘤的特征,但边缘可表现为不规则,ADC 值较高,TIC 以流入型为主,这些表现可能导致BI-RADS 分类低估。而T2WI肿块内部信号不均匀及增强扫描肿块内部强化方式,是诊断黏液癌的重要征象。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例数较少,仅对MRI 基本特征作了分析、概述,未对单纯型和混合型黏液癌进行对比及分组研究,有待今后积累更多病例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浸润性象限黏液
特殊浸润性表面构建及其抑制酸奶黏附的研究
勘 误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临床病理学对照分析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浸润性乳腺癌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