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产前和产后腹直肌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21 05:38邓燕梅余咏宜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直肌白线腹壁

李 莉,邓燕梅,丘 青,李 杨,余咏宜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妇幼保健院①超声科,②妇女保健科,广东 深圳 518001)

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因后天因素使两侧的腹直肌沿肌肉长轴分离,在腹白线处向腹壁左右两侧分开,超过正常宽度,两侧腹直肌间距>2 cm。妊娠期因激素水平变化及增大的子宫,使腹壁肌肉及结缔组织弹性改变、机械性压力增大,继而发生DRA,出现腹壁松弛、膨隆,引起产后腰背部及盆腔疼痛等症状[1-2]。长期严重的DRA还可能影响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改变体态,甚至增加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3]。有研究表明,女性孕期DRA 的发生率30%~100%,产后发生率35%~60%[4]。赵松岩[5]研究显示,DRA 在产后1 d 至8 周内恢复最快,之后处于平台期。随着女性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DRA 与盆底疾病的关系逐渐引起医师的重视。目前国内临床使用腹部触诊法诊断DRA,但国外已将高频超声作为诊断DRA 的“金标准”[6]。本研究通过高频超声测量产前和产后腹直肌厚度及腹直肌间距,评估整个孕期及产后腹直肌的变化情况,为临床产后康复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至2020 年7 月孕12 周在我院产检、建立《母子保健手册》档案的孕妇150 例。纳入标准:①年龄21~36 岁;②既往无生育史;③无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并发症;④单胎妊娠;⑤要求在我院分娩,自愿配合妊娠期与产后3、42 d 腹直肌检测。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腹部手术史;②既往有腹壁疝、脐尿瘘等病史;③既往有DRA诊断史;④腹部脂肪过厚、因其他原因不能配合妊娠期腹直肌检测。⑤既往有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史。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与Philips EPIQ 5 全数字化彩超,探头频率均为7.5~12 MHz。患者取平卧位,双侧膝关节屈曲90°后稍外展,手臂与身体平行,放松腹部,平静呼吸,在腹白线沿线的3 个位置点:脐上5 cm、脐边缘、脐下3 cm,经高频超声测量左右两侧腹直肌厚度和间距。

于孕12、23、30、37 周及产后3、42 d,使用高频超声探头,其平面与腹白线长轴垂直,以双侧腹直肌间距为目标,在选定的测量点上下平移探查;探头平面与腹直肌长轴垂直。孕30、37 周测量时在探头与皮肤之间加用水囊,产后3、42 d 一个切面图无法清晰显示左右腹直肌内侧缘时,采用宽景成像模式,以清晰显示两侧腹直肌的边缘为准。腹直肌间距是两侧腹直肌低回声内侧缘之间距离,左右腹直肌厚度是腹直肌前筋膜和后筋膜距离,最大径为腹直肌厚度,均测量3 次,取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两两对比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产妇基本情况(表1)150 例中,148 例配合完成腹直肌检测,2 例因胎儿原因中途停止。产后42 d,共检出DRA 93 例(DRA 组),55 例无分离(无分离组)。DRA 组孕期增重、剖腹产率及胎儿体质量均明显大于无分离组(均P<0.05);2 组年龄、产前体质量、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2 组孕产妇基本情况

2.2 腹白线沿线脐上5 cm 与脐下3 cm 腹直肌超声测量结果(表2,3)腹白线沿线脐上5 cm 与脐下3 cm 腹直肌超声测量结果显示,孕产妇的腹直肌厚度孕中期起左、右两侧均逐渐变薄,直至产后开始逐渐恢复。无分离组产后42 d 腹直肌厚度明显大于DRA 组(均P<0.05),余各时间段组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孕周增加,腹直肌间距逐渐变大,产后逐渐恢复,孕12、23 周2 组腹直肌间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各时间段DRA 组腹直肌间距明显大于无分离组(均P<0.05)。

表2 腹白线沿线脐上5 cm 超声测量数据(cm,)

表2 腹白线沿线脐上5 cm 超声测量数据(cm,)

注:1001.972,P<0.05。

2.3 腹白线脐边线腹直肌超声测量结果(表4)腹白线脐边线腹直肌超声测量结果显示,产后42 d DRA 组的腹直肌厚度明显小于腹直肌无分离组(P<0.05),其余时间段2 组腹直肌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12、23 周2 组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各时间段DRA 组腹直肌间距均明显大于无分离组(均P<0.05)。

表4 腹白线脐边线超声测量数据(cm,)

表4 腹白线脐边线超声测量数据(cm,)

注:1001.972,P<0.05。

3 讨论

腹直肌间距是指腹白线的宽度。腹白线是从剑突延伸到耻骨联合的网状的纤维结缔组织,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腱膜交织形成,主要维持腹壁及躯干的稳定性[7]。高频超声检查具有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得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其高分辨力探头可直接测量腹直肌间距,并观察其最大分离位置,对孕晚期及腹直肌间距较宽患者可行双幅拼接、虚拟宽景、连续宽景等成像[8]。超声宽景成像技术能够生成较宽视野的超声图像,重点观察区域及其周围结构能够呈现在同一幅图像当中,对图像的整体认识及测量均有帮助。Mota 等[9]研究显示,孕晚期DRA 的第20、80 百分位数为脐下2 cm处4.9~7.7 cm,脐上2 cm 处5.4~8.6 cm,脐上5 cm处4.4~7.9 cm;产后6 个月这一数据分别为0.9~2.1、1.7~2.8、1.2~2.4 cm 。国内也有多个对产后腹直肌的研究[10],但对于同一个体从孕中期一直持续观察到产后的研究甚少。本研究表明,腹直肌的厚度和腹直肌间距在孕期和产后发生了变化,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其他研究结论[1,11]基本一致。

表3 腹白线沿线脐下3 cm 超声测量数据(cm,)

表3 腹白线沿线脐下3 cm 超声测量数据(cm,)

注:1001.972,P<0.05。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可准确测量腹直肌间距、腹直肌厚度,准确评估DRA 程度,实现从产前诊断预判到产后康复治疗监测的一站式评估,以便进行早期干预及制订康复计划[12-13]。

猜你喜欢
直肌白线腹壁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腹壁缺损的重建方法与研究进展
青丝与白线
在失败中奋进
白线
青丘白线线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
3D腹腔镜联合杂交技术在腹壁巨大切口疝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