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边城》的美学意蕴

2021-11-21 03:37吕沁妍
今古文创 2021年42期
关键词:朱光潜边城美学

吕沁妍

【摘要】《边城》作为沈从文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之一,用富于乡土气息又具诗意化的笔触铺开了一幅描绘湘西的风土人情的画卷,又借翠翠和二老间纯美的爱情故事赞颂了人性的真善美。本文试将其与哲学分支下的美学比照研究,具体探讨《边城》含蓄隽永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边城;美学;朱光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004-02

沈从文先生所执笔的众多小说中,《边城》可谓是美的典范。无论从自然景观或是风土人情来看,可以说美感贯穿了整篇小说的主线。同时,诗化的语言也使得小说结局的悲情色彩被冲淡了不少。而同时期的朱光潜先生是沈从文先生的挚友,虽对其文学作品缄默不言,但在其众多美学著作中多次谈到美学和文学的关系。作为中国现当代最负盛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不仅将西方美学思想著作译介到中国,还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并写成了许多向大众普及美学哲学的著作,由浅入深、鞭辟入里地回答了“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等问题。论文试从其的美学代表作《谈美》和《谈美书简》中所论述的美学基本思想出发,通过对《边城》进行美学角度的文本分析,探讨小说形式上的诗意美及“茶峒”这个小山城的风景美和人情美。

一、距离感与朦胧美

艺术与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美的东西需要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欣赏,否则只能引起“快感”而不是“美感”。《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以“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做对比,形象地将“快感”与“美感”的区别娓娓道来。

“罗斯铿所称赞的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①

言下之意,同实际人生太近,只能体现事物表面的实用价值,不能见出本身的美。这也就是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阐述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一个表面上毫不惹眼的事物,如果把它放在非触目所能及的距离外看,常可以当作很美的意象去欣赏。但如果同实际人生距离太远,则又会显得模糊不清,让人疑惑不解。把握好恰到好处的距离,会出其不意地产生一种“蒙眬美”的效应,将美感半遮半露地展现给读者。

小说开头耗费大量笔墨描写的茶峒小镇,实际上只是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地方,没有一分一毫沾染现代化的痕迹,生活在那里的人,思想也是传统的、落后的,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景色可人、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在茶峒人眼里,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虽无粗陋之处,但也并不见得有多美,读者所领略的“美感”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日复一日地习惯。沈从文先生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巧妙避开了“习惯成自然”的定律,在适当的距离外将茶峒的风土人情之美交予读者。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异……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②

径直来说,也就是环山有条小溪,溪上没有桥,只能靠一只破旧的船摆渡过溪,这也是茶峒人观念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在沈从文笔下由远及近向读者徐徐揭开,加之生动的修辞点缀,一幅简单质朴的小城镇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倘若运用透过在这里生活的人的眼睛看周边景物的小说惯用技法,要不就不能凸显出自然景色的秀美,要不就显得背乎情理。

再看天保出事后,顺顺船总 “以为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③二老甚至直言,“只是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④沈从文此时站在一定距离外的地方俯瞰整个事件,轻松自然地道出了各人物的为难之处。“祖父”先是花了很长时间探明白翠翠喜欢大老不喜欢二老的事实,又听闻顺顺家给二老定了一门能得到碾坊的亲事的消息很是心急,且翠翠因怕羞不愿意面对二老所以自己不便多嘴,以至被人误解,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几位当事人都没有搞明白的事,杨马兵作为同作者一样的旁观者看得却是一清二楚,由此产生的怜爱之情也使他感到自己有责任照顾孤苦伶仃的翠翠。在沈从文的全局视角下,万千捋不清的误会被面纱遮掩了一半,具有朦胧的美的色彩。

二、自然“丑”与艺术“美”

“自然”即是现实世界。自然中有美有丑,艺术当然也有妍蚩之别。朱光潜先生认为,自然美和现实主义丑的价值观都能被转化成艺术之美,这种艺术之美也并非是通过摹仿现实主义之美获取的。

为了具体论证艺术的妍媸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不同的事物的事实,《谈美》中举了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例子。一个普通的乡下老太婆,贾府的穷亲戚,被丫鬟小姐们权当作乐子凑趣。就是这样土气的刘姥姥,在曹雪芹细腻的笔触下成了常被人津津乐道的人物,被赋予艺术的美感。

融自然“丑”于艺术“美”,在《边城》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透彻的映现。在描摹茶峒自然风光的同时,沈从文也将浓郁的生活气息带给了读者。其中就有一段专门对聚集在吊脚楼的妇人进行细致的心理刻画:

“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⑤

小说中,这种交易竟成了民情淳朴的映照,并不会让读者觉得下流可耻从而加以指摘。 翠翠在误会二老邀他进屋的好意时,轻声骂了句脏话“你个背时砍脑壳的”。而二老从声音上听出翠翠的年纪,也不以为忤,笑道:“怎么,你骂人!……”翠翠白了一句:“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⑥看似没有礼貌的话语,从翠翠嘴里吐出来却成了点睛之笔,点缀出本就晶莹剔透的翠翠,性格中还藏有鬼灵精怪的因子。一句有些粗俗的骂人话,在翠翠这个人物总体形象的烘托和前文风土人情之美的大段铺垫下,也具有了艺术美的色彩。《边城》总是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形式传达最诗意又最富美感的内容。

在赏读《边城》而觉得它具有某种审美意蕴,就是把自己的审美意趣映射到作品里去的过程,也是作品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鸣的过程。在探讨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道理时,朱光潜先生指出,所谓的“艺术美”,和读者与作品间的共鸣是密不可分的,“美”需要现形象于读者的直觉。

小说发展到第十二节,翠翠的祖父由于承受不了打击在雨夜去世了。天亮了,祖父的眼睛却再也亮不起来了。原文语言纯粹、简朴,字句之间却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到关键处甚至泪满眼眶。这就是读者与作品的情感交互共鸣产生了美。

三、人情味与人性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明确指出,“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但当时,因为时代原因,“人情味”居然成了文学作品的禁区。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心和精神生活”,“一切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没有不体现出人的伟大和尊严的”。⑦

成书时,朱光潜已垂垂老矣,他在结束语中写道,“现在我已是一个进入八十三岁的昏聩老翁了”。⑧他劝学美学的青年朋友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好马列主义,“马克思不但没有否定过人道主义和‘人情味’,而且把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看作真正共产主义的体现”。⑨

《邊城》里“人情味”的主要表现就是人性的真善美。无论是前文所提的河岸吊脚楼上的妇人,还是对翠翠和二老的爱造成阻力的顺顺、大老,以及压垮祖父的“山上员外王团总”。他们都是用善意的态度为自己的亲人设身处地地思量。顺顺在痛失长子后对翠翠一家产生了误会,对翠翠的祖父态度冷淡,间接造成了祖父的惨死。也许是心怀愧疚,他感到自身责任所在,向翠翠保证“不要发愁,一切有我!”。⑩随后消解了心中的误解和责难,不再反对她和二老之间纯真的爱,想直接翠翠接回家。

二老无法接受哥哥为了成全他而死的事实,又在翠翠处碰了软钉子,不顾父亲反对远走他乡。“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又也许明天回来”。⑪这是他人性中的信念,使得二老的人物形象丰满和鲜活起来,悲情中更具浓郁的人情味。

这里顺着话题谈一谈对小说结局的看法和设想。顺顺提到二老下桃源去了。但不论二老是否愿意面对,茶峒毕竟是他土生土长的地方,是他根之所在,怎么逃脱不过叶落归根的归宿,所以大家可以坚信二老终有回来的一天。只是他的性格中有着刚劲和倔强的因素,又在父亲的偏爱中长大,想必不到出人头地的时候是不会回来的。至于说那一天要多久,归来的二老到底是人们映像中淳朴热情的傩送,还是被世俗沾染,与当年的他背道而驰,是心中还有翠翠这个乡下姑娘的位置,还是早已有了另一位姑娘,就不得而知了。沈从文先生选择在此处戛然搁笔,不仅是为了留白,更多的是保护整篇小说中人性的真、善、美。没有美,就成就不了《边城》。

四、结语

对《边城》的文本分析不仅可以从纯文学的角度切入,由于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了丰满的美学意蕴,所以也可以从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下的美学分支去探析。但其作为一门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科,各派观点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完全对立,运用时应注意不要断章取义,造成误解。美学只是作为一个研究角度,在与文学结合时,尤其切忌盲人摸象地探索。

注释:

①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②沈从文:《边城》,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

③沈从文:《边城》,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

④沈从文:《边城》,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第53页。

⑤沈从文:《边城》,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⑥沈从文:《边城》,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⑦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160页。

⑧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228页。

⑨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160页。

⑩沈从文:《边城》,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第62页。

⑪沈从文:《边城》,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页。

猜你喜欢
朱光潜边城美学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印花派对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熏风四月到天涯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皈依真·善·美
怕站而不怕慢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