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2021-11-22 09:04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志芳张珑凡
办公室业务 2021年1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时代

文/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志芳 张珑凡

全媒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大学生作为全媒体运用的一股中坚力量,对网络的需求和依赖更加强烈。然而,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因“网”而生。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在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技术学习与运用的情况下,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全媒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交往不仅指网络上的交友活动,更多的是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中进行的各种信息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管,极易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第一,网络交友欺诈。在虚幻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对待网络交往对象并不像对待现实交往对象那样坦诚,部分大学生利用QQ等发布与实际不符的个人信息,利用虚假身份进行网络“交友”以达到骗取他人钱财等目的。第二,网络语言暴力。首先是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出于某些原因乃至毫无理由对他人施以谩骂、侮辱人格、造谣中伤等。其次是利用网络媒体发表过激言论,扭曲大众认知。第三,网络技术违规操作。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漏洞盗用他人网络账号,侵犯个人隐私,泄露他人信息等。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道德失范。现今,网络消费盛行,大学生更是参与其中,但是消费过程中却也存在道德失范行为。第一,部分大学生网络涉黄消费行为。网络色情在全媒时代多形式、多载体大量存在和多途径传播,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大学生在其诱惑下会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去浏览色情网页、购买传播色情产品等。第二,部分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有恶意评价行为。有些大学生出于“恶作剧”心理进行差评,导致商家在网络交易平台信誉受损。此外,部分大学生在网络消费过程中非法刷单、利用蚂蚁花呗等进行超前消费而拖延甚至逃脱还款等,都是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三)大学生网络学习道德失范。网络逐步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和资源,但有些大学生却将此优势用到错误之处,导致网络侵权行为肆意滋生。一方面,日常课程作业完成过程中出现不端行为。网上信息包罗万象,从网络中他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学生群体在拿到作业或者任务时习惯性地进行网络搜索,甚至完全不经修改直接复制粘贴。另一方面,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这是各高校普遍出现且非常严重的问题。全媒时代,网络资源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共享,只需一键输入便可轻松获取,使得部分大学生直接从网上搜索进行文章的粘贴修改甚至不加修改,这不仅是诚信道德层面问题,更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

二、全媒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全媒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归咎于大学生自身,外因则主要指网络环境、教育环境等。

(一)大学生自我约束与认知能力不足。一方面,大学生一般处于18至24岁这一年龄段,是人生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其自身成长发展中的特殊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期望自身个性化发展,且能够得到他人重视。但迫于现实压力,大学生群体往往希望通过“开放自由”的网络世界将在现实中受挫后的压抑情绪释放出来,但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极易做出有违网络道德的事。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意识有明显缺失,在长期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并不完善。加之对网络事物的辨识能力差,在网络环境的冲击下,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向着消极方向发展,在缺乏规范的网络环境中出现道德失范行为。

(二)网络环境缺乏规范性管理。网络的普及带来交往过程中的虚拟实践和虚拟存在方式,但是网络环境的规范性管理远远滞后于网络发展速度,这就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条件。第一,我国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对于网络的约束制约力度不大。现阶段,我国虽已出台一些相关法律,但对现有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和司法解释工作存在很大问题,加上新法建立进程缓慢,使得新法无法解决旧事所带来的问题。第二,全媒时代对于网络环境的规范和治理缺乏一定制度约束,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体系的“漏洞”使得网络环境更加混乱复杂。

(三)教育环境中网络道德教育不到位。一方面,学校缺少网络道德教育的完备体系。高校虽开设了许多相关实用课程,但在开展过程中缺少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大学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与网络道德教育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生产生“网络无道德”错误认识且长期得不到改正,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现。另一方面,缺少家庭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部分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更是远不及自己的子女,无法很好地教育和监督子女的网络行为。加之,双方由于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带来交流上的困难,家长对子女的相关社会行为难以把控,使得家庭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缺失成为常态,致使大学生群体中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出现。

三、全媒时代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对策

(一)个人角度: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念。大学生要正视网络道德失范现状,树立正确网络道德理念,坚持做“四有”社会好青年。第一,增强坚定理想信念的决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错综复杂的网络社会,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第二,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培养法治思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保障。要以法约束自我,坚决不做危害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情。第三,以实际行动切实提高自身责任意识。“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要不断提升自身内在修养,自觉培养网络自律意识,做到自律而“不逾矩”,负责任地参与网络实践活动。

(二)学校角度: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构建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学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第一,丰富高校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对德育及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做出适当调整,丰富教学内容。另外,适当开设相关必修课程,实现系统教育。第二,提高教师队伍网络道德素质。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直接与新时代青年的身心发展相挂钩,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第三,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将道德知识与理念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投送。

(三)家庭角度:发挥家庭教育在规范过程中的奠基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家长要做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正确使用网络技术,不传播任何违反网络道德的信息,树立良好榜样。第二,积极主动探寻双方正确的沟通交流模式,建立起跨越鸿沟的桥梁,尽量融入他们的世界。第三,与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保持沟通。利用网络与学校共建信息交流平台,定期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实现家校互联互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社会层面:政府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媒时代,政府要履行好职责,使网络空间日益清朗。第一,加强网络领域立法执法力度。在原有法律基础之上另立新法,推动数字治理有法可依。做好司法解释工作,提高对法律的了解度。第二,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监管双向操作。要坚持对于网络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在交替更新中弥补网络以往漏洞,同时,落实好技术监管工作,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第三,建立相关监督制度。完善舆论监督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网络道德的治理当中,例如开设网民检举平台,使其成为调查监督的主力。

四、结语

我们相信在大学生自我规范,家庭、学校、社会的协调配合之下,这种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会有所改观,大学生群体会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时代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