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武术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1-11-22 09:30许艳玲谭伟平
武术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峨眉课程内容武术

许艳玲 谭伟平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从民族文化而言,武术是中华民族实战技击、身体认知等方面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而峨眉武术作为武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其同样具备文化的特征与功能。此外,由于历史、地理等环境因素,峨眉武术较少林、武当武术而言,其影响力较弱,亟待武术人的传承与关注。正因如此,聚焦峨眉武术在校园中的传承途径,构建峨眉武术课程体系,也就成为弘扬特色民族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提升本土文化自信的具象措施。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搜索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百余篇,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图为本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1.2 逻辑分析法

在阅读整理文献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峨眉武术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分析,确立课程体系的研究架构。

1.3 数理统计法

针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2 峨眉武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

2.1 基于文化自信与认同的回归需要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更是高度概括了文化自信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国家与民族层面而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定和持守,是对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实践。”[2]其中涵盖了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也就是说,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是对于一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随之产生对于其的文化自信,进而衍生出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实践行为。基于此,在当下采用多元的文化形式,由文化认同培养——到文化自信认可——到文化传承实践,即是基于本民族文化回归的需求,亦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路径。针对峨眉武术课程体系而言,其以巴蜀地域文化——峨眉武术,作为其课程核心与支点,本就拥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能够承载民族文化回归的实际需要,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外,对于课程开发而言,紧贴时代步伐、满足时代需求,是课程教育的实际落点。顺应和满足时代需求的课程建设,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进而得以长足发展。因此,在文化属性与时代需求的双重要求之下,峨眉武术课程体系的构建需紧贴民族文化来进行。

2.2 基于就业形势与市场的双重诉求

就课程开发与运用而言,其终极目标是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其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服务。当然,其中还包含了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等方面内容。在此,本文仅针对其就业诉求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以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所开设的峨眉武术课程来看,其有两个问题应引起注意。本研究所探究的就业形势与市场诉求指的是“普通高校师范类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需求。”[3]具象而言,这里的时代诉求包括了体育教育专业所对口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方向,以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针对的社区、社团健身指导方向。就中小学体育教学而言,现今各中小学对于大课间、特色教育尤为重视。更不乏各类武术课程的挖掘与开发。例如;四川省武术协会、峨眉武术联合总会共同推出的峨眉武术段位制教程,在四川各中小学的推广。这就不能脱离具备峨眉武术学习、教学、推广能力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参与。此外,针对当今社会民众对于健身、养生多元化方式的需要,峨眉武术在养健身方面亦具备较大的潜能。在内江师范学院的峨眉武术课程中,已开发的峨眉养生功、峨眉射艺等均是针对此市场需求,所作出的针对性课程开发。

3 峨眉武术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原则

3.1 自用与传统教材的交互使用:创新与整合

针对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而言,其教材选用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师范教学类,主要针对师范类学生中小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以基本功、初级三路长拳等为主;二是养生健身类,其主要以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内容为主;三是技击格斗类,主要以散打、格斗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不难看出,虽然其侧重点有所差异,但教学内容仍是以国家体育总局创编与发行的武术内容(竞技武术占据主导地位)为主。然而,就峨眉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其并不隶属于该体系之中。峨眉武术是以巴蜀地域独具特色的武学技艺为主要内容,拥有自身的习练体系和技击特征。而此,与普通高校的一般性武术教学内容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其教材必然不能通而用之。在峨眉武术课程教材的开发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将两者融入到一课程体系之中,才是亟待探究与解决的问题。

3.2 特色魅力课程的挖掘与开发:独特与实用

特色课程是指“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主导性”[4]课程。实际上,可从类型上加以区分:一是以满足某一方面教学育人的需求,而开设的某一领域或专题课程;二是结合学校自身教学资源与办学特色,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本研究探究的是第二类课程。就峨眉武术课程体系构建而言,内江师范学院先后建立了省级四川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其具备峨眉武术课程开发的相关资源与优势。此外,结合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其课程体系的构建,符合学校资源构成和办学发展方向。当然,因峨眉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其课程还具备了地方特色课程的特质。基于此,该课程的开发需紧绕“独特”一词来进行。细究峨眉武术可知,其门派林立、内容庞杂。在其课程开发时,更应针对学情、专业、教学目标等,来进行有的放矢地筛选与调整。如峨眉养生类内容,可列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之中,峨眉武术套路课程则可以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体系当中。由此,使得峨眉武术与学校体育教育课程之间能找到契合点。当然,在此过程之中,亦不能拘泥于技能学习本身,更应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诸如,射艺等课程的开发,能够满足学生在健身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拓宽知识与技能面提供支撑,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几率。

3.3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拓展:便捷与高效

就教育而言,互联网与其的融合也正处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之际。诸如,以课程为体现形式的微课、慕课等;以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改革方向的智慧课堂、混合式教育等层出不穷。其结果推进了“教育形态在互联网催化作用下升级换代”。[5]基于此,“互联网+”对于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方法、课程内容也发起了一定的冲击。在体育教育的框架与模块之中,本文所谈论的峨眉武术课程,是否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与探索,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就峨眉武术课程实际而言,其改革路径脱离不了三个方面:其一,教学课程的开发;其二,教学手段的更新;其三,教学平台的建设。首先,从教学课程开发入手,不论是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都避免不了教学视频的开发。这也是教学信息输出的第一步。由此,才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壁垒,使其教学更为便捷与高效。其次,乃是教学手段上的革新。也就是运用互联网向学生下达“任务式”或“问题式”的教学指令,使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会话、自我争辩、自我反思”,[6]促进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性。再次,即教学平台的建设。实际上,前两者的实施,均离不开其互联网平台技术支撑,如没有相关的高科技平台,教师对于学生所发布的教学视频、下达的任务指令以及交互式的讨论、高效的管理,都无从谈起。因此,峨眉武术课程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理应从此三方面着手。

4 峨眉武术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

就课程的实施而言,课程结构、课时构成、课程内容、师资与评价系统是其构成的主要因素。四者间“共同构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7]从而为其课程目标服务。

4.1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8]其探究的是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整合、统一的相关问题。当然,就峨眉武术课程的建设而言,本研究不仅仅将其看作是一门课程的构建,而是围绕一课程元素,而开发的相关性课程体系。其较单一的课程而言,也就更为复杂与庞大。就单一课程而言,其结构需遵从学习的层次性与序列性,再根据该门课程目标进行有机的整合。例如,一般性武术课程,其课程结构一般由技术技能与知识理论两层次构成,并由浅层的技击技术、理论知识理解,再到套路技法习练和拳理认知;同时将两者有机的整合为一体,而对于峨眉武术元素作为一课程核心的体系结构而言,其包涵了此部分内容,但又跳脱出此框架之外,有着更为宏观的上层结构构建。此处所探究的宏观结构,主要根据学生的构成层面而言。基于此,将峨眉武术课程的课程结构进行深入探究,应先厘清其学生构成。

4.1.1 专业限选课程

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峨眉武术课程所涉及的有两类课程:一是专业课程,二是普修课程。两者一是根据体育专项方向,“深化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课程”;[9]二是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而设置的课程。

4.1.2 公共体育课程

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内江师范学院在公共体育课程(大学体育)的第一学期,并未安排学生进行项目的选择,而是统一安排了“峨眉武术”方面的课程,其中包括峨眉武术基本功、峨眉武术操、内江传统武术套路三部分内容。当然,此种设置仍处于探索阶段,其课程设置和内容仍在调整与更新。

4.1.3 综合素质课程

在此所探讨的综合素质课程,即是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拓展、亦是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提升课程。其具备较强的普适性。基于此,在此类课程的设置上,内江师范学院开设了六项课程:峨眉女子防身术、峨眉盘破武术、峨眉搏击、峨眉养生功、射艺、空竹(目前上处于开发阶段)。前四门课程已经进入学校通识教育选课课程体系,供全校学生选修。射艺课程目前仅在体育学院中开展,正处于实践探究阶段;而空竹课程目前正在整理开发、调配师资的建设过程之中。

4.2 课时构成

课时是一种连续的教学时间单位。其本质是一节课所对应的时长而言的,课时的设计与课程目标紧密相关。当然,这里所指的教学目标是一宏观的整体概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课时设计所对应的教学目标,也应存在“阶段性”和“可操作性”的分层目标。以峨眉武术的专项课程为例,该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峨眉武术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结合峨眉武术教学的特点与学生思想实际,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那么,在这一宏观目标的引领之下,该门课程的分层目标将围绕此进行。诸如,使学生具备峨眉武术技术、文化等方面推广普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胜任中等学校、全民健身、社区指导的武术教学和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胜任基层和省市级武术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的能力等等。而此,也就为该门专项课程的课时设计给予了指引。如此庞杂的目标与知识内容体系,需要分配多少课时,才能够支撑其目标的达成,是课时设计的重要问题。第一部分,专业限选课程。第二部分,公共体育课程。第三部分,综合素质课程。

4.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对象。从宏观角度而言,其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时代特性和气息。而从微观角度来看,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的教学计划,而选用的、能够实现其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那么,课程内容也就具备了一定的针对性。先由其时代特性来看,内江师范学院的峨眉武术课程内容,仍属于体育范畴。而纵观体育教育课程内容的历史沿革,其“历经多次改革,特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具有历史合理性,”[10]并反映当下的时代需求与指向。峨眉武术课程顺应文化回归的呼唤与时代就业的需求,已在此前有过论述,在此就不再赘述。那么,再由课程内容的特定性来看,峨眉武术的课程内容,因与之相配的课程群体相互适应。以内江师范学院的课程为例:其针对的是体育专业、非体育专业、体育与非体育专业相互融合的三大学生群体。其课程内容的选用与安排,应分别适应此三大群体的学习需要。实际上,此也是以“素质本位”与“学生本位”理论来支撑的课程内容设计。峨眉养生因其养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于中医理论、养健身知识、推拿按摩实际操作等均有所需求,其课程中此部分理论与实操占据了较大部分,而普修课程分别由理论与技术两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理论知识涵盖了武术概况、武术套路运动的教学、武术竞赛组织与裁判;而技术技术主要囊括了初级三路长拳、初级剑术、八式太极拳等内容。可以看出,其教学内容更倾向于教与学的转化,从而使其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今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需要。其次,非体育专业的公共体育课程。其教学内容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方法及标准的讲解、武术的特点与作用以及内江传统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三部分构成的理论学习内容;以及武术操与内江传统武术套路两部分构成的技术联系内容所构成。最后,综合素质课程。其中,峨眉搏击术、峨眉女子防身术、峨眉盘破武术、峨眉养生是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课共同选修的综合素质课程;射艺目前则仅限于体育专业学生选择。先由第一部分来看,峨眉搏击术囊括了基本功;峨眉搏击术开门法;峨眉搏击术腿法、擒拿法、快摔法;武术散打四部分内容。峨眉武术中的技击格斗技术是其课程内容的核心。峨眉女子防身术的教学内容,则是由防身术的安全防范原则、概念、特点等的讲解、再到基本技术和踢打摔拿法、身体素质练习的训练,相较于峨眉搏击术而言,其技击术选择更适应于女生力量小、多数适应于采用防守反击技术为主的特点。峨眉盘破武术与峨眉养生则分别以峨眉十二式、八段锦和峨眉养生功法为主要内容,其更偏重于峨眉功法的学习与传授。再则,第二部分,即目前仅限于体育专业学生选择的课程——射艺。射艺乃是六艺之一,其理论教学不可或缺。因此,该门课程中,涉及了射艺概况、图解知识、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内容。当然,射艺的基本技术、礼仪以及相关的身体素质练习仍占据了课程内容的主要位置。

4.4 师资与评价

4.4.1 师资情况

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和制约着其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师范类高校而言,其培养的是教师行业的“接班人”,教学质量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着教师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师范类高校的师资建设较其他普通高校而言,更为重要。而本文所探讨的正是师范类院校的课程建设。对于峨眉武术课程建设,因受课程专业局限性的影响,其师资力量仍是以高校武术教师群体为主,其中也有着其他专项教师的参与。例如,面向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体育课程,武术操、内江传统武术套路等教学内容,非武术专项的体育教师也能胜任。但此在峨眉武术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其师资的主力军仍是武术专项教师。而针对此问题,可从内培和外引两方面入手。

4.4.2 评价反馈

课程评价是针对课程教育目标而言的。反之,“课程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当然需要通过评价才能够得到证实”。换言之,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需要通过一定的课程评价体系,来进行确认。同时,借助于课程评价,通过诊断、反馈、修正等过程,能够对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提出多方面、多维度的实际性意见,从而推动课程的健康发展。当然,对于课程评价的标准和目的性也有着较多的观点和争议。例如,有学者提出课程评价的标准和目的,应落实在“教学质量”(即教学效果)上。也就是说,课程评价大部分是由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决定的。如以体育课程而言,即学生运动知识技能的优劣,就是课程评价的标准。众所周知,一个班级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教学质量相关,更与其初始运动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此种观点对于本研究而言,其效果与意义甚微。基于此,峨眉武术课程的评价,本研究仅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就业诉求为导向来进行。就具体实施来看,峨眉武术的课程评价,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就业诉求两方面为标准,其涉及到两个部分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其一,课程后的实时课堂信息反馈,即课后学生对于每次课所学内容、教学安排等作出有效的意见反馈。其二,毕业生在完成该课程学习后,就业情况的长效监控。第一部分,需要学生在每次课后,针对该次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整理,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这是对其微观层面的把控。第二部分,则需要该门课程的学习者,在就业后,针对课程建设的就业目标导向、就业后的实际运用等作出判断,而此是对其宏观层面的把控。当然,此两部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繁琐而庞杂,如仅采用人力,效果与效率都微乎其微。因此,可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开发峨眉武术课程的评价系统,及时而长期的监控其评价信息,从而更为高效、便捷地获取有效的评价数据来为其课程建设服务。当然,此平台的建设与实施,亦可为其他课程评价反馈系统更新升级,提供参考和支撑。

猜你喜欢
峨眉课程内容武术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中华武术
峨眉武术传承人王超的坚守
峨眉峨秀湖即景(排律八韵)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
武术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