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基建内控管理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2021-11-22 16:44湖北省科学技术馆
财会学习 2021年15期
关键词:信息沟通环节评估

湖北省科学技术馆

引言

事业单位基建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等多个层面,并且在各个环节都需要协调调配多项资源以确保内控管理环节的精准科学。对于事业单位基建内控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明确问题及原因,更有助于保障事业单位基建内控的整体质量。

一、事业单位基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特点

(一)管理流程复杂性

基建内控的复杂性在于不是依靠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内控管理部门全程参与,注重细节的监督和管理,注重对制度规范的制定,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执行操作。如科技类、教育类事业单位基建项目涉及的规模和流程等都较为复杂。从项目规划阶段就需要有专人负责,明确职责。在设计到施工环节,更是需要进行监督,最终财会管理和审计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才不会出现问题。

(二)管理办法严谨性

首先,在基建项目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反复进行分析和评估,对于项目可行性进行评定,从而确定具有可实时操作性的策略。其次,因为基建项目时间周期较长,所以涉及的人员众多,尤其物资和资金资源的调配上涵盖多个环节,如何保证符合事业单位建设的效益和工作时效性,避免出现操作浪费,需要科学的设计。

(三)执行操作科学性

事业单位基建内控管理需要统筹规划,权责分明,确保项目流程衔接到位,从而实现计划执行到监督的相互协调和补充,确保内控管理风险的防范以及规范运行。制度规范的建设既要符合单位性质,更要符合基建项目要求,因而需要科学判断,并且形成管理的不断优化,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流程。

二、事业单位基建内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基建内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内控管理环境不健全

内控管理环境的创设直接影响系统的运转和环节的衔接。目前事业单位基建内控管理部门缺少内部控制的理念,形式主义的问题依然存在。管理制度制定出台后,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没有具体落实到个人或者职责部门,导致内控管理部分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无法保证执行效率,甚至出现问题无法确切地找到问题环节,明细原因,对事业单位管理造成损失。

2.内控管理人员安排不合理

内控管理工作安排被片面的界定为内部的财会管理和审计工作,所以管理职责几乎都落在了财会人员身上。出现问题也都从资金和质量环节进行找寻原因,为管理人员带来极大压力。不仅如此,由于岗位职责不明晰,一人分管多个环节的经办和审计,缺少严密性,在执行过程中很有可能存在徇私舞弊、滋生腐败的情况,人员安排缺少严密性。

3.内控管理信息沟通不及时

内控管理环节衔接体现在信息的共享以及环节的监管。但是当前各执行操作部门各自为政,缺少环节流程的信息沟通,日常沟通主要是口头信息的方式,缺少内控管理的严密性,财务申请以及行政审批等重要环节的审批又会存在信息积压,审批不及时的情况,影响项目推进。其次,内部控制沟通过程中,信息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信息是否准确传达,在项目实施审计环节的信息披露都得不到重视,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无法查证,这就会造成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社会公信力受到质疑。

4.内控管理制度规范不到位

内控管理制度规范方面也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重结果轻规划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内控管理对于预算审查缺少重视,对于项目合同的审核也缺少严格的评估,在执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依据。制度规范的制定也是参照以往的内控管理规范,缺少结合项目具体内容的差异性设计,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开展,出现不适用的问题也缺少优化的过程,形式主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设计,缺乏公正性,带来财务风险,审计监管环节难度也会增加。

5.内控管理审计监督不完善

内控管理在实施操作中内部审计监督过程并没有体现严密公正性。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不强,在项目的制定、设计、项目清单、合同以及资金的投入等环节,仍旧存在干扰审计结果的因素。并且审计部门的评估结果仅仅反映基建项目存在的问题,并不具备给出具体解决建议的能力,审计的结果旨在监管,对于整改和追加跟踪落实情况缺少执行力,所以监管的效果并不理想,缺少完整性。

(二)基建内控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1.组织管理机制缺失,管理职责未落实

基建内控管理环境的不健全,关键原因在于缺少对组织管理部门的权力约束,从决策权、执行权到监督权没有划分具体的职责,缺少对各部门的职责要求的制度说明,问责机制不健全,出现问题推诿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涉及基建项目的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项目规划设计时,对于各自职责范围并不明晰,内控管理准备不充分,进而造成执行困难,环节合同存在漏洞,事后追责难度大。

2.内控管理人员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强

内部管理的人员之所以安排不合理,是因为专业人员数量有限,且各部门年度负责的工作量较大,基建项目周期长,且需要花费的经历多,部门内部少有人员愿意分担内控管理的工作。尤其是基建项目部门和财务审计部门,都需要具备较强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人员来负责,但是现在内控管理的主要执行操作人员都由资历较浅、缺少经验的人员来负责。这些人员仅负责基础性工作,如提供财务资料、记账、报表等,并不能为事业单位基础建设内控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和管理建议。

3.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信息共享不及时

信息沟通需要高效性、精准性来保障,但是之所以存在信息沟通不及时的情况,原因在于信息共享缺少有效的渠道,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专业程度不足。基建内控管理有效的信息传递能够为内部控制提供依据,能够为项目进度的推荐带来动力。但是由于信息传递会多人经手,口头传递、延迟传递等都会存在误差,借助于日常的办公软件传递,由于不同办公设备以及软件版本又会出现乱码、图表混乱的情况,不利于内控管理的系统监督。所以有必要形成信息化的管理平台,统一规范信息传递的方式,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有效性。

4.风险评估缺少执行力,评估体系不完善

内控管理制度不规范的重要原因在于缺少完整的风险评估作为保障,评估体系不完善。采取粗放性的评估管理方式会造成前期管理混乱,后期利益纠纷的问题。尤其是当前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多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委托第三方进行处理,在过程中缺少项目跟踪以及风险的预判,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多方损失,增加问题处理的难度。

5.内部监管审计主体缺失,权责分离

内部监管和审计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审核机制不健全,缺少责任主体。部门独立性的缺失让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针对审计部门的责任监管没有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缺少全面性,尤其是信息的公示公开不及时,社会监督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监管审查的执行力度小,责任和整改机制没有及时跟进。

三、事业单位基建内控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内控管理环境,强化组织建设

优化内控管理环境需要提升全员参与的意识,对于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负责部门要实施全面培训,对于内控意识进行培养,并且依据各部门的实际执行中所负责的工作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内控管理方法培训,提升各部门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在部门设置方面,要落实专岗专职,对于各个部门第一负责人要进行明确,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流程衔接,出现问题形成明确的问责机制,强化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内控管理是体现科学性、严谨性和复杂性特点的工作,因而对于决策、执行和监管各环节人员专业性有极强的要求。为此,在各部门进行人员选拔,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对于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尤其是关键环节的人员要加强人员配备的协调,按照部门的业务量,工作重要程度合理进行分配。为提升内控管理人员积极性,可以实现内部奖励机制,将内控管理的完成度与晋升挂钩,确保人员参与的专业性和投入度。

(三)完善信息沟通机制,推动信息共享

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确保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引入专门的基建项目管理平台,实现自动化办公模式,并且对不同项目,按照审批难度和审批重要程度等规定审核时间。为了确保信息沟通的精准程度,可以通过线上信息审批平台的职责权限的开放,确定登录身份,保证做到精准的对接,同时接入审计监察部门,对于信息沟通的全流程进行跟踪,做到信息透明化,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事前监管。

(四)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实现资源配置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设置风险评估的专业部门,实现对基建项目内控管理环节的全程管理。细化风险评估的阶段和目标,在项目的制定和实施环节要对执行部门、项目可行性、合同内容等进行严格把关。在执行过程中要进行内控管理的数据信息收集,对沟通环节流程进行跟踪,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并且做好信息备案。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对于风险问题进行上台,形成评估方案,便于提出有效性建议,为优化内控管理提供依据。

(五)加大监督审查力度,确保权责明确

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成立独立的内控审计部门,选拔专业的审计人员,制定审计的规范和制度,对于审计环节进行监管和跟踪。同时要提高信息披露的程度,对于审计结果进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且建立问题反馈机制,优化调整审计的规范性,强化审计监督的效能。

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仍需科学规划、全程监管、严密审计,在人员、组织机构以及规范制度方面全面把握,在权责分明、有序推进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

猜你喜欢
信息沟通环节评估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铜川探索党建工作绩效第三方评估
浅谈特高压输电工程铁塔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现状及问题反思
谚语趣画
企业管理协同变革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