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视阈下提升高校党内监督效能路径探索

2021-11-22 22:20武汉工程大学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陈天明任兵曹迅飞郑攀登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1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文/武汉工程大学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陈天明 任兵 曹迅飞 郑攀登

古语有云:“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这段话启示我们,对于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可以马上处理且有必要的,关键要加强党内监督,避免无法察觉而出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实招频出,巡视“利剑”作用彰显,派驻“探头”有效覆盖,问责“利器”震慑常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于高校而言,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从2016年以来开展的高校巡视的反馈情况来看,高校“两个责任”落实有待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较为薄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案件通报显示,2019年至今已有50余名高校厅局级领导干部被查处,其中“一把手”占比超过七成,高校腐败案件频发引人深思。出现问题的症结,关键在于党内监督缺位,对权力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警示我们“象牙塔”并非一方净土,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必须抓紧抓实抓细党内监督工作,从严管党治党。

一、深刻认识提升党内监督效能对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

(一)党内监督。犹如党的自身免疫系统,具有预防、纠偏、惩戒约束和指引等作用,以强化监督来增强党的肌体免疫力,抵御疾病侵蚀,保持肌体健康。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键在于发挥党的决定性作用,牢牢抓住党内监督这一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党内监督持续发力,党内政治生态才能够不断得到净化,持续向好,才能持续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浓厚氛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内监督,既是贯彻落实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也为高校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同样也是完善监督体系,保证高校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武器和规范与加强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高校党内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强化党内监督、提高党内监督效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走深走实。高校通过系列措施提升党内监督效能,严肃党内生活,不断强化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督促被监督者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为广大师生切身利益服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切实有效的党内监督,激发广大教职工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更好地投身到高校事业建设中去,高质量完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肩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三)高校党内监督问题。监督氛围不够浓厚,监督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在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方面,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在高校熟人社会的环境下,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丢失选票;对同级进行监督,怕伤情面,今后工作不好相处;对上级进行监督,怕领导干部给自己“穿小鞋”,在思想认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抵制监督的问题。鉴于党内监督缺位的种种表现,导致高校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因此,破解监督“缺位”难题,全面加强高校党内监督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必须抓好党内监督,提升党内监督效能,从而推动高校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根上解决“宽松软”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党内监督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高校全面开展巡视巡察工作以来,高校党内监督工作备受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责任”的落实得到明显改观,纪委深化“三转”、聚焦主责主业得到更好的推进和落实等。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高校党内监督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一)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党委是强化党内监督的主要力量,在高校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但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党内监督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1.主体责任意识不牢固。在过去较长时间,党内监督都被认为是纪委的主要工作,党委只是起到在审查具体案件时作出批准立案审查和最终处理决定的作用。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规定的党委监督内容及手段疏于学习,对高校党内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主体责任意识不够强。至今,部分高校对该认识还未完全转变到位。例如,有的高校“知责”不清,对履行主体责任的重视度有待加强,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存在形式主义,工作浮于表面,局限于开会讲话、签责任书等,缺乏实质性的落实举措,存在业务工作一手硬、管党治党一手软的现象。2.责任落实有逐级递减现象。存在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压一级,从下到上一级看一级、一级等一级的现象,履行主体责任越往下越是被动等待,开展党内监督越往下越是措施乏力,尤其是高校二级党组织,其班子成员对各自分管范围内的监督主体责任认识不清、问题不察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履行主体责任存在宽松软。

(二)专责监督探头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中央纪委明确提出“三转”要求后,各级纪委机关发挥监督职能较之前有明显改观,但结合近年来通报的高校违纪违法案例来看,部分高校纪委仍然存在专责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专责监督的探头作用未充分彰显的问题。部分高校深化“三转”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职责定位不准、方法措施欠缺以及监督力量少、监督事项多,主动监督少、被动参与多,组织协调少、一线监督多,事后追责多、过程监管少的情况。高校纪委在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有畏难情绪,较多时候处于被动消极应付的状态,对同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乏力,在日常监督中对自身角色定位存在偏差,监督范围扩大,充当了“挡箭牌”,对主责主业聚焦不够,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做得不够,红脸出汗没有成为新常态。

(三)党内各项监督合力未充分贯通。《条例》中明确提出,由五个部分构成的党内监督体系,就是各监督主体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高校党内各项监督的合力未充分贯通,沟通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监督方面未形成互联互通的立体监督体系。具体而言,部分高校监督主体在党内监督中的职责定位存在不明晰的情况,什么人管什么事、怎么管,缺乏以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工作推诿、不到位或是越权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条例》第十六条明确党的工作部门要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强化对本系统的日常监督,但未就监督手段和监督内容作出明确说明,实践中难以把握和操作,常出现一有监督就想到纪委、推给纪委。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日常监督管理中不够严格、不够到位,党内政治生活存在虚化空转的现象,党内民主监督不畅,基层党组织的监督较难发挥作用,进而引发监督失灵。

三、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提升高校党内监督实效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现问题是前提,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贵在有恒。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内监督工作,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提升党内监督效能,需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强化党内监督意识,明晰主体责任。增强党内监督意识,使各监督主体明晰自身监督主体责任,主动监督,带头监督,是全面推进高校党内监督工作深入开展的前提。1.加强党性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活动增强党内监督意识,要让干部习惯被监督,正确对待监督,着力消除对监督的抵触心理,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重点解决“不愿监督”的问题。2.强化党纪党规教育。高校各级党组织要规范政治生活,强化理论学习,要让师生党员切实认识到党内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强化学习规章制度等内容使得各监督主体懂得监督谁、如何监督,明确各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重点解决“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的问题。3.进行党史党情教育。强化历史思维,把学习党史、观照现实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并与世情国情教育结合起来,让党员干部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情势中,不断增强党内监督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明晰自身监督责任。

(二)打造过硬的监督队伍,压实监督责任。1.强化队伍建设,发挥专责监督作用。高校纪检监察组织架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监督执纪效能的彰显。高校党委应按照高校纪委的职责定位,健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提升其工作独立性。高校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觉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过硬”的要求,在铁肩磨炼中砥砺前行,在学习实践中练就真功,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为发挥专责监督作用固本强基。2.明确职责定位,抓好“关键少数”监督。高校纪委要明确自身专责监督职责定位,严格履行党章赋予的监督职责,对腐败现象敢于发声,主动“亮剑”。除对下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进行监督外,更要监督好“关键少数”,防止权力滥用,将位于主要领导岗位和掌握决策权力的领导干部,作为执纪监督的重点和焦点。3.深化体制改革,促使各类监督融合。进一步深化细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纪检监察工作与各类监督的贯通融合,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效能。

(三)健全党内监督体系,构建监督合力。监督融入“十四五”,就是要推动各类监督同心同向,织密上下串联、左右并联的监督网,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1.坚持把党委落实全面监督主体责任作为核心。校、院两级党委都肩负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好“一岗双责”。高校党委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要善用“第一种形态”处置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2.坚持把纪委履行好专责监督作为关键。高校纪委要发挥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的特点,挺纪在前,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强化日常监督,增强监督实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对发现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防止党员干部小错酿成大错,从“破纪”走向“违法”。3.坚持把党的工作部门强化职能监督作为重点。始终牢记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定位,是“监督的再监督”,并非代替监督,高校纪委要指导并督促高校党的工作部门对照各自职责制定责任清单,完善制度,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各项责任落实,强化监督。4.坚持把党支部强化日常监督作为基础。高校各基层党支部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要督促党员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明晰党员自身在党内监督方面的责任和权利,进一步树牢党员监督意识,切实履行监督义务,营造良好监督氛围,持续推进党务公开,畅通高校党内民主监督渠道,强化日常监督。

四、结语

当前,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全面从严治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征程,高校两委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党内监督的各方面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把握新要求,展现新作风、新作为,为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系统全面贯彻、有效落实贡献力量。要更加注重提升党内监督效能,始终保持“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久久为功,让党内监督的利剑磨砺得更加锋利,更好地深入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学校安排布署2021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立体图景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何谓“主体间性”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