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破碎带极高地应力隧道建造技术研究*

2021-11-22 12:06吴发展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1年19期
关键词:仰拱软岩台阶

吴发展

(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河北 三河 065201)

0 引言

兰渝铁路控制工程木寨岭隧道是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是全线唯一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隧道[1]。为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围岩大变形问题,王小林等[2]对比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大变形机制、围岩分级及变形控制方面研究工程技术措施;针对隧道穿越断层带的挤压性大变形问题,侯国强[3]从软岩大变形特征和施工技术入手,改进锚杆工艺,研究了长锚杆及其施工质量对大变形的控制效果;鲜国[4]根据隧道软岩段实际围岩条件和工程进度需要,提出带仰拱一次开挖的全断面(含仰拱)法,开挖方法是决定软岩隧道施工的关键因素;李国良等[5]结合隧道挤压性围岩的高地应力和地质特征,探讨按相对变形、初支裂损程度、断面大小等因素进行挤压性地层围岩级别分类的方法,提出挤压性围岩隧道的设计和大变形的系统治理技术。为解决木寨岭隧道挤压破碎带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难题,开展了应力释放、支护措施攻关等工作。

1 工程概况

木寨岭隧道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左线全长19 095m,右线全长19 115m,隧道主要穿越断层挤压破碎带,洞身共发育11个断裂,穿过3个背斜及2个向斜构造[6],水平地应力实测值为38.38MPa,属高地应力区;隧道洞身穿越的板岩及炭质板岩区,占全隧的46.53%,湿陷性黄土、山体滑坡、泥石流、岩堆、高地应力变形区等各类软岩段总计长约16.1km,软岩占全隧长度的84.5%。受高地应力的影响,围岩极不稳定,挤压大变形明显,变形大、变形快、地质流变性强、极易发生坍塌现象[7],采用传统的支护体系软岩核心区最大变形量达4 306mm,平均变形量达1 500~2 000mm,大面积出现初期支护扭曲破坏等支护结构破坏现象,岭脊核心段初期变形速率一般在50~100mm/d,最高达932mm/d;变形持续时间长,一般需60~90d才能将变形速率控制在1~3mm/d,与国内判定变形稳定0.2mm/d的标准相差极大。围岩变形导致项目在施工中超挖严重、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开裂掉块、工字钢扭曲挫断、预留变形量控制难、混凝土用量大等一系列问题。

2 围岩变形机理

1)炭质板岩物理力学性质

现场取样室内试验,炭质板岩的天然含水率为0.45%~0.5%,天然密度为2.73g/cm3。炭质板岩经过D/max-2500 X射线衍射仪分析,其成分为:石英58%,蒙脱石8%,绿泥石13%,伊利石2%,菱铁矿7%,高岭石1%,黄铁矿7%,石墨6%。该岩石的主要成分为石英,其次是蒙脱石,再其次是绿泥石、伊利石、菱铁矿等矿物成分。由于石墨的存在,岩石会发生脆断,蒙脱石、伊利石黏土矿物的总含量为10%,使岩石具有一定的膨胀性,遇水后软化成泥状,与工程实际符合度较高。

炭质板岩单轴压缩试验在WDT-1500多功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岩样1-2,2-12,2-11,3-3在达到峰值应力后,应力迅速丧失,表明岩样已经不能承担荷载,岩样完全破坏,这是由于该类岩样主要是在薄弱面上破坏。岩样2-6和2-1在达到峰值应力后,随着时间的增长,却仍能继续承担荷载,表现出残余强度,该类岩样内部裂隙分布较为均匀,无明显薄弱面,进入到应变软化阶段以后,形成较多的宏观断裂面,而这些断裂面之间可以依靠相互摩擦、咬合作用抵抗外力,承担荷载(见图1,2)。

图1 天然岩样应力-时间关系曲线

图2 饱和岩样应力-时间关系曲线

炭质板岩的成岩过程复杂,在高应力作用下流变特性比较明显,在多数应力水平下,瞬时应变占总变形量的80%~90%[8]。

2)高地应力作用

经地应力测试,大战沟斜井位置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4~17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8~9MPa,用上覆岩层质量估算的垂直应力为4~5MPa,该孔三向主应力值的关系为SH>Sh>SV,表明该处岩层承受显著的构造应力作用,其地应力特征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该孔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向。在水平构造应力作用下,隧道开挖引起围岩应力重分布,径向围岩压力小于起始膨胀压力,软岩和破碎带岩体发生塑性变形和剪切滑移破坏,挤压性围岩变形侵限导致初期支护破坏,影响工程安全。

3)地下水影响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隧道断层破碎带为地下水的贮存运移创造了条件,开挖过程中出现地下水加剧了变形的发展,岩石饱水后,岩石节理间的填充物湿化,水在岩石裂隙中流动,部分矿物质被溶解,这是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断层破碎带分布密集,破碎带及其附近影响区域围岩极破碎、自稳性极差,且围岩呈极发育,支护体系变形较大,因此,在断层破碎带地段施工,为确保施工安全,需进行必要的围岩支护体系加固工作,对挤压变形控制技术进行研究。

3 变形控制研究

木寨岭隧道岭脊一般段以二叠系炭质板岩、板岩为主,围岩破碎,稳定性差,开挖后易失稳坍塌,因此,依据隧道断面尺寸和围岩地质情况,确定开挖方法和支护参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主动控制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问题[9],加强支护措施、优化结构轮廓、尽量保护围岩[10],确保隧道开挖掘进不受较大影响是施工的关键。

3.1 围岩主动加固(单层支护)

超前地质预报和超前探孔相结合(超前掌子面6m以上),采用三台阶开挖法施工并预留核心土;辅助工法采用超前小导管和径向小导管注单液浆,小导管直径42mm,打设在拱部120°范围内,环向间距40cm,全环H175型钢拱架/0.6m。系统锚杆采用4.5m自进式中空锚杆支护并及时封闭仰拱。施工时总体遵循:“早预报、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的原则。施工时初期支护紧跟开挖面,仰供初期支护紧跟下台阶初期支护,以及时封闭减缓隧道变形。

DyK183+840—DyK183+890段围岩为二叠系下统板岩夹砂岩,薄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预设计为Ⅳ级围岩,预留变形量为35cm,喷30cm厚C30混凝土厚。本段最大变形位于DyK183+875处,累计收敛达325mm,日收敛最大达25mm,初支表面开裂、剥落。对此现场采取了注浆补强、加强锁脚等措施,同时加快仰拱封闭,经加强后变形基本可控制在300mm之内。

3.2 加强初期支护刚度(双层支护+长锚杆)

采用三台阶双层支护+R32N自进式长锚杆并辅以系统注浆加固的方法,主要是先开挖上、中台阶,施作第1层支护,后开始施工R38N自进式长锚杆加强,及时进行上、中台阶径向注浆后,滞后第1层支护3~6榀钢架施作第2层支护,再开挖下台阶,施作1,2层支护及径向注浆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为:拱部超前支护→上、中、下台阶第1次开挖、支护→径向注浆加固→R32N自进式长锚杆加强支护→上、中、下台阶第2层支护→仰拱开挖、支护→仰拱、衬砌紧跟。

DyK180+935—DyK180+952段开挖揭示地层岩性为压碎岩,原岩为板岩夹炭质板岩夹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石质软硬不均,局部可见石英团块呈粉末状。采用双层H175型钢拱架/0.7m、中台阶设临时仰拱为主的支护参数,该段净空收敛累积最大变形值1 248mm,最大收敛变形速率85mm/d,中台阶至起拱线位置不同程度侵限,临时仰拱破坏,对该段初支拱架及临时仰拱进行拆换处理后,变形得以控制。

3.3 早封闭初期支护(双层支护+临时仰拱)

岭脊核心段(DK180+800—DK181+800),掌子面支护后相继发生较为严重的初期支护侧向挤出变形,变形快且时间长,基本上施工的所有段落都出现了拆换拱,部分地段二衬出现开裂,施工安全、进度受到很大影响,确定右线DyK180+935—DyK180+975段采取双层支护+临时仰拱方案。

采用三台阶法开挖,上台阶采用微台阶开挖,台阶长度4~6m,开挖高度3.6m,上台阶预留核心土;中台阶采用长台阶开挖,开挖高度3.8m;下台阶在临时仰拱拆除后开挖,开挖高度3.8m。首先进行超前支护,上、中台阶第1层开挖后及时完成1层支护,采取径向注浆加固,待上、中部1层支护超前3~5榀后,同时完成上、中台阶第2层支护,2层支护后施作临时仰拱,临时仰拱滞后中台阶开挖≤3m。在上、中部完成试验段后,向掌子面方向依次逐榀拆除中台阶临时仰拱,开挖下台阶完成第1层支护,采取径向注浆加固,施作下台阶第2层支护,最后完成仰拱、衬砌施工。

3.4 加强支护刚度(3层支护+长锚索)

对已施作双层支护+长锚索地段进行加固,设置第3层支护,加固松动圈,从而减小蠕动,达到围岩稳定的目的,保证后期结构安全。

2层支护后平均变形速率<10mm/d,基本稳定无异常情况发生。3层支护施工后,变形趋于稳定,最大变形速率6mm/d,平均变形速率<2mm/d,变形趋于稳定,但也存在一些异常情况。

3.5 应力释放小导洞

通过先行施作超前小导洞来释放部分围岩应力[11],释放到一定程度进行扩挖施工,从而减少作用在最终成型的初期支护上的残余围岩应力,保证初期支护稳定和二次衬砌的结构安全。

1)导洞断面为7m×6.8m(宽×高),底面与正洞底面平齐,采用两台阶法施工,仰拱封闭。

2)超前支护 导洞第1循环拱墙设置φ42超前注浆小导管,长3.0m,环向间距0.4m;第2循环开始拱部120°范围设φ42超前注浆小导管,长3.0m,环向间距0.4m;纵向每2榀钢架施作1循环。

3)超前应力释放导洞全环设H175型钢钢架,导洞开口处设置4榀钢架,间距0.5m,其他间距为0.7m;全环纵向连接采用φ22钢筋,环向间距1.0m;每榀钢架设12根φ22砂浆锚杆锁脚,长3m;拱墙设置φ8钢筋网片,网格间距20cm×20cm;拱墙喷C30混凝土,厚度33cm。

4)超前应力释放导洞仰拱采用C30混凝土,厚度103cm。

采用小导洞应力释放技术,围岩应力释放明显,导洞初期支护多处出现开裂掉块现象,拱架扭曲变形严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尽可能释放。超前导洞应力释放技术显著降低了正洞扩挖时变形速率,加快了围岩施工应力场的平衡趋势,从而达到控制变形的目的。

3.6 圆形断面导洞扩挖

圆形导洞扩挖段采用3层初支+二衬(33cm+25cm+40cm+70cm)的支护结构。隧道变形监测项目主要有隧道拱顶下沉和水平净空收敛。针对圆形开挖断面采用4层支护方案,对于第1层、第2层和第3层支护,沿隧道轴向每5m布置1个监测断面(见图3),监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圆形扩挖段初支变形统计

图3 变形测点布置示意

对于隧道初支总位移,第1层初支分担60%左右,第2层初支分担25%~35%,第3层初支分担10%~15%。根据圆形扩挖段施工情况,确定贯通段长度50m(DYK181+100—DYK181+150),贯通面里程为DYK181+130,变形速率在1mm/d[12],有效控制了隧道大变形问题。

4 结语

1)围岩主动加固技术,通过优化拱架间距、增大预留变形量,增设径向注浆、衬砌厚度调整等措施,在非岭脊段前期施工中能有效控制变形。

2)木寨岭隧道岭脊核心段采用加强初期支护刚度技术,在第1层支护内层交错施作第2层支护,加设边墙长锚杆等措施,前期施工变形减小,但后期支护变形持续增大。

3)小导洞应力释放技术,围岩应力释放明显,导洞初期支护多处出现开裂掉块现象,拱架扭曲变形严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尽可能的释放。超前导洞结合分台阶开挖、多重支护的地应力逐步释放技术,确保了隧道支护结构安全。

4)圆形导洞扩挖段仰拱施工完成后,变形速率虽暂未明显减小,但基本得到控制;施作第3层支护后,增强了支护刚度和强度,变形虽未完全收敛,但已基本稳定。

5)结合地质特点和隧道内围岩变形情况,采用独有的“小导洞应力释放+3层初期支护+长锚索+单层二次衬砌、圆形断面结构”的兰渝铁路“木寨岭模式”,有效控制了极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

猜你喜欢
仰拱软岩台阶
新建黄土隧道仰拱开裂原因与处治技术
爆破振动影响下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隧道浅埋穿越松散破碎结构软岩设计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
在相同埋深条件下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结构分析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隧道陡坡斜井仰拱混凝土施工技术
台阶
铁路隧道仰拱、底板质量缺陷整治技术
新型组合弧形钢模板在高速铁路隧道仰拱整幅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