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2021-11-23 02:17
读与写 2021年3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郭 莹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中心小学 辽宁 抚顺 113000)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而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完善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因此,在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教学现状来看,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进行教学策略创新,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需要优化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需要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素质水平为目标开展教学;第二,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也需要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1]

2.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掌握各科的文化知识,完成各个阶段的考试;第二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小学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进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故而在教学目标上也不太明确,难以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对促进学生的全面法治的积极作用。另外,小学生受到自身年龄的影响,其在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还有待提高。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那么也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教学内容远离生活。最近几年,我国社会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实际,注意穿插时事热点,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但是,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没有意识到结合时事热点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课本知识传授,导致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很难对学生的眼界进行拓宽。另外,小学生自身的社会经验并不丰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效果。

2.3 学生探究能力不足。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个性以及品质、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地培养。但是,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注意把握小学生地性格特点,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也是当前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2]

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3.1 优化教学设计。一直以来,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看待教育的思维都被禁锢了。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其对教育工作的看法,都是学生能否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思维误区,也造成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没有心思进行教学策略创新,很多情况下都是按部就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传授,灌输式教学模式占据了教育的绝大部分。虽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地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优化教学设计。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采取问题引导教学法,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在问题设计上,要保证问题设计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最终形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3]

例如,教师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中的《买东西的学问》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合理设计。首先,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先为学生分发了一些物品的包装袋,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买东西的经历呢?”“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将最终的讨论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都很高,纷纷在组内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然后,教师在巡逻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直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玩具、零食等,一般都只会关注玩具好不好玩、零食好不好吃等,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买东西的时候会注意看一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为此,教师在小组讨论结束以后,对学生的看法进行了肯定,然后才引出了新的观点,商标。“大家在买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商品的商标呢?”学生都表示没有怎么注意过,但是,经过之前的教学设计,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对其的求知欲望较强,后续教师对商标进行讲解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课程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3.2 创设生活情境。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不例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生活场景中。为此,教师需要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吸引学生积极探究。

例如,教师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中的《说话要算数》这一课的教学中,就创设了生活情境,以一周为期限,让学生记录家长在这一周许下的承诺,以及承诺兑现的次数。同时,学生还需要记录自己在这一周中有没有做到说话算数。教师在创设了生活情境以后,学生表现出来的热情都较高,纷纷开始记录家长对自己的承诺,并主动和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对父母的承诺十分期待,然而最后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学生表示十分失望,进而深刻地体会到说话算是是一种良好的道德素养,所有人都应该做到说话算数。另外,也有一些学生在记录父母和自己的言行的过程中,明白了承诺背后的沉重意义,对于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事情,要注意不能轻易许诺。[4]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获得的感悟良多,此次教学效果较好。

3.3 实施课外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素质水平都有所提升,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

例如,教师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中的《低碳生活每一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开展了课外实践活动,带领着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生活中的低碳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街道上骑单车的人,教师马上对其进行了引导,说:“骑单车上下学就是一种很好的低碳、环保行为,我们可以效仿。”然后,教师又带领着学生去了超市,在看到超市中拿着布袋购物的人,教师有对学生进行了引导,说:“用布袋购物,减少塑料袋地使用,也是一种低碳环保行为。”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低碳行为,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进行了启发。最后,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清理街道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这种垃圾都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并穿插讲解了温室效应,让学生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低碳生活。

3.4 促进实际应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纠正学生的不利学习和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实际使用,结合现实中的案例,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另外,教师还需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5]

例如,教师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中的《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应用。展开来讲,学生可以在放学回家以外,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生也可以在课上好好听讲,努力学习,让父母少操心自己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一些简单的处理事情的技能,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可以自己处理,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等等。另外,教师还和学生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注意观察和监督孩子的行为,保证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可以真正将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综合而言,此次活动组织意义较大。

4.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需要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完善教学设计,创设生化话的教学情境,并注重实现小学生的知行合一,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并可以将其落实在实际行为中,最终深化自己的核心素养,逐步成长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