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升华习作主题

2021-11-23 02:17刘彩霞
读与写 2021年35期
关键词:绣球花哭声升华

刘彩霞

(广东省深圳龙岗区布吉街道可园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02)

《语文规范》也明确提出,学生的文学习作“能具体内容鲜明、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但目前,不少中小学生的文学习作都是写事主要描写过程、写物重在描述事件的外在特征,写人主要记叙人物的心理活动轨迹,重在描写见闻,而缺少个人感受与思考。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升华习作的主题。

主旨(中心)即作品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而主旨的升华则是指将文章的主旨由浅入深,逐渐深入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也即作品的思想境界由所叙述的事情的简单表象逐渐提高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进而凸现出文章艺术审美品位艺术精神价值与知识艺术精神价值之间的关键所在。把一些浅显、普通的政治问题,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层次,这样使论文的中心变得更加深入、突出。从而升华了主旨,作文也才能产生更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会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可以使人们提高了政治思想意识,明白了更多的人生道理,学习言行举止,从而快步走向了成熟。

学生要掌握升华主题的方法,首先要弄清升华主题与深化主题的区别。深化主题可以近似理解为突出主题,强调凸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升化主题是从一个层面将文章高度提升到另一个层面,是文章境界的提升,一般表现在作者思想行为的转变。两者不仅意思不同,而且作用、方法、层次也各不相同。

那小学生的习作可采用什么方法去升华主题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下面的两种方法去升华主题。

1.联想升华法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而想到与此相关事物的思想活跃方法。具体来说,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到与其他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根据某一概念,而产生与其他事物有关的新概念。而联想升华法是利用横向或纵向思路,捕捉几个相近关联的人或事物,并根据其内在联系加以联缀铺排,进而将本文的主旨提高至新的高度的一种方法。

如:【学生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我表演完,找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哇!他们给我带来了我期待已久的溜溜球,我开心地接了过来,突然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我一下子开始心疼妈妈了,于是,我给妈妈拿……改:……终于到了表演的日子,表演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找爸爸爸妈妈。他们对我的表演大加赞赏,并给我带来了期待已久的溜溜球。在我开心接过球的那一刻,我发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我心里一怔,妈妈还那么年轻,怎么长了这么多的白发?是不是因为我呢?是的,是我!我眼前浮现出妈妈为我操劳的一幕幕:每天早上,妈妈六点起床,变着花样为我做早餐,然后急匆匆去上班;妈妈下班回家后,虽然十分的疲惫,但她还是会一放下包就奔厨房,为我做晚餐;多少个夜晚,她在检查完我作业后,又忙着做家务;那次我生病了,妈妈整宿没睡;那天,妈妈冒雨去给我买笔记本,她宁可打湿自己的衣服,也要保护好我的笔记本。

这就是联想升华法。由母亲的白发,思考白发形成的原由,突然想到是由我操劳母亲所形成的,并由此联想到了一幕幕母亲关爱“我”的场景,在这联缀铺排展开的过程中,妈妈对我的无私关爱,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这样习作文的主题就上升到新的高度。

2.感悟升华法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本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某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感悟与升华法,是指作者从思维上、心理上等深层的感受、体验与感悟中,体悟一些生命含义、人生价值或道理,从而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新的高度的一种方法。感悟的方法有三种:由物及人,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是广度的延伸,由表及里是深度的挖掘。

2.1 由物及人。

【课文范例一】

真好!朋友送给了我一个小珍珠鸟,放进一个用简单的竹条编制的小笼内,笼里有一卷干草,那是一个小鸟舒适而温馨的窝。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

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自己饲养小鸟的经历。鸟依靠人,这种依靠创造出了美妙的境界。作家由这个“鸟”事想到人事,从而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这句提炼出的哲学不但适用于人与鸟之间,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这也升华了主题。这就是由物及人。

【课文范例二】

“是呀,莺儿啊,你要好好保护!这梅花,是我们国家最著名的花卉之一。旁的花,大抵是在春暖时才盛开,她却不一样,愈是严寒时,愈是风欺雪压,但花朵却开放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德、最有灵性、最有风骨的!数千年来,在咱们中华民族里出现过不少最有民族气节的人,他们不管经过了什么苦难,也不管遭受过什么样的欺负,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象这玉骨冰肌一样。一个中华民族人,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里,总得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梅花魂》

作者由梅花不畏严寒,迎难而上类比联想到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物,这些有气节的人物也如梅花一样不怕困难,品格高洁,这样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赞扬了中国人的崇高精神。

【运用由物及人修改学生习作】

《一盆绣球花》

绣球花和我家那些“体弱多病”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名贵花草不一样,就算把它放在烈日下一个月,并不为它浇水,那一朵朵灿烂的花,那一个个顽强的生命,它在第二个月依然会向你开放那一个个美丽而富有生机的花朵,绣球花从来不会向困难屈服,而是迎难而上,微笑面对困难。

在我的眼中,它不再是一朵朵普通的花,而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使我感到敬佩的老师。

【修改】“微笑面对困难”之后加入:“它是最有个性、最有灵魂、最富有生命力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绣球花一样的人,他们不管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或者“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如同绣球花一样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在各种工作岗位上的人,不管失败多少次,不管经历多少挫折,他们从不放弃。而这些不正是绣球花的品行吗?”这两种修改都运用了由物及人法,这样绣球花就不仅仅是一种花卉了,而是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人。

2.2 由表及里。

【课文范例】

我的故乡里有一个无名小河,五六个小村庄散落在溪流的二侧。小河的流淌,终年不断。每逢雨汛,山洪爆发,溪流勐增。洪流爆发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挽裤。进人秋天,气候变冷,家乡的人民就会按照雨水的多少,在山溪的二侧找一些平整方正的小石块,然后沿着二尺左右的间距,在溪里横着放上一个,让人在上面踏着过去,这便是搭石。

一排排搭石,任人行,任人踩,这些连接着家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最美好的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搭石》

一排排搭石,任人行,任人踩,从表面上看联结了家乡的小路,而实际上在作家的笔下,它却成了连接着乡亲们之间美妙精神心理情感的纽带。如此,就提示了表象背后的更深层实质,而论文的主题也被升华了。这就是由表及里。

【运用由表及里修改学生习作】

《她哭了》

终于,她站起身来,步步停顿地走回家了,行人都不禁望向他,而他没有在意,而是继续往家里走去。她的哭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改:这篇习作作者讲述了他在一次放学途中的所见:一个小女孩在路边歇斯底里的哭泣,而路人只是围观,并没有一句安慰,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作者在习作的结尾只是说“她的哭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习作,为写哭声而写哭声,写作意义并不大。可对最后一段进行这样的修改:“鲁迅先生说过:‘人与人的情感并不相通。’哭,其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在他人悲伤难过之际,有几个人会停下去安慰他人?希望这个世界上快乐的人能把温暖带给他人!”这样修改后,哭声就不再是哭声了,而是由哭声看到了背后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由表及里,升华了习作的主题。

2.3 由点到面。

【例文】 《童年的发现》

我从九岁的时候,就找到了关于人类胚胎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这完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我的脸上因为困窘与羞耻,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教师们误会了我的笑,还认为我的笑不怀善意。幸亏她不能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志们听到我说你在三年前就创造了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不过,被轰出了教室,站在门外,我倒找出了一个可以自己安慰的理由,因为我知道了——在当今世界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创造和发现,有时还存在着遭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童年的发现》从“我因想到自己的发现而发笑,被老师误解”的这件事,悟出“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篇由点到面,从具体的人、某件事显示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的普遍法则,本文的主旨也获得了升华。

【运用由点到面修改学生习作】:

《那一刻,我长大了》

……

再把番茄放进去一起炒,炒了一会儿后,盖上锅盖,过一会再炒,放点盐和糖,盖了盖子就好了。

在吃的那一刻,我感觉我长大了,能够做吃的了。

修改:“在吃的那一刻,我嘴边闪过一丝甜滑,我笑了笑,想了想,这次的番茄炒蛋就是人生的一次考验,人不能总看到困难就放弃,要坚持到底,做个优秀的人。想到这,我感觉自己往成长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原文“在吃的那一刻,我感觉我长大”,仅局限于一个小我,由炒菜这件小事,放大到人生,放大到做人做事,这就是由点到面。

联想与感悟是升华主题的两种方法,而联想、由物及人、由表及里和由点到面,其实属于思维方法,说到底升华习作主题借助的就是思维。而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思考也是学生创新的源头,而逻辑思维则是把学生思想带的走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思维去升华习作主题,培养带得走的能力。

猜你喜欢
绣球花哭声升华
贪吃蛇升华记
我家的绣球花
我家的绣球花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绣球花
哭声
爱吃哭声的妖怪
风雨中的绣球花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