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背景下主要江河沿线汇入河涌的水岸共治
——以惠州市中心城区东江段14条汇水河涌规划为例

2021-11-23 11:30余萍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珠江水运 2021年23期
关键词:沿河惠州市惠州

◎余萍 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惠州市东江段属于广东万里碧道网中的岭南田园水乡碧道廊(东岸段),是东江水源工程重要区段;在做好东江水质管理和碧道建设的同时,也需做好区域内汇入东江河涌水环境的提升工作。早在2012年始,惠州市通过中心城区河涌综合整治、市蓝线规划及市黑臭水体治理,在碧道建设工作上预先取得了一定的积累,随着全省万里碧道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惠州更是加大了城市雨污分流治理、西湖水质治理及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等工作的力度,逐步形成江河湖品质提升的完整体系,统筹治水和治岸,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目标。本文下来以惠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内,河涌的水清岸绿系列工作为例,从规划的角度浅谈其综合治理的核心问题和规划要点。

1.惠州中心城区河涌治理的必要性

惠州人文美景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水丽城,水环境安全是惠州高度重视的民生实事之首,随着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的深入,惠州提出将河涌整治与宜居城市建设结合起来,高标准做好河涌整治,为市民创造洁净优美、人水和谐的居住环境。

根据惠州市总体规划分区和现有河涌分级管理的情况,惠城中心区范围内主要河涌共有14条,自城区中心呈放射状均匀分布全区,其水环境安全影响广泛。经实地调查河涌在安全方面现存的主要问题:一是水体污染严重。大部分河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体黑臭、污染、水环境恶劣等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群众生活、生产密集区域的河涌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两岸居民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二是防洪排涝问题突出。由于城市建设与河涌治理不同步,局部河道因城市开发被过度占用,城乡结合部河涌存在违法违建行为,河道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管理,河道狭窄、淤塞严重、行洪受阻、防洪排涝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建成区河涌水岸综合治理的核心问题

水岸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城市水生态安全综合治理,须水、岸、产、城联合同治。一是要务实研究河涌自然汇水区域和人工汇水区域的综合情况,尤其是厘清沿河水污染的源头、种类、数量,采用行政手段与工程手段结合,治标治本。二是要依法依规控制好合理的河道空间,先拆违、再整治,先疏通、再生态。三是要防洪排涝与沿河交通、休闲游憩相结合,依据建成区或城乡结合部实际情况,同时做好防洪安全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四是治理须结合城市建设时序,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合理安排工程目标。五是做好治理完成后长效管理工作,使水生环境、水资源保护与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建成区河涌水岸综合治理的规划要点

3.1 规划先行,修正蓝绿图斑,锁定空间资源

本类项目普遍跨度大,长线影响因素复杂,因此前期分析阶段采用两个尺度的元素叠加法分析。一是城市尺度,采用1:1000~1:2000比例的地形为底图,叠加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绿道网专项规划、有关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街区尺度,采用1:500比例的地形为底图,叠加土地权属、已批土地出让规划条件、小地块控规调整、已批已建项目、已批待建项目、公共广场及建筑等。

通过宏观及微观因素的叠加和分析,结合各层次需求,形成河涌及沿线区域精准画像:一是在满足防洪排涝、治污截污及补水充分的前提上,确定河道每个区段在城市生活中的主次功能定位,注重工程投资的社会效益及合理性;二是将沿河有关零碎的林地、绿地及隙地纳入综合整治范围,聚集零星空间资源办大事;三是研究河道自然走向与用地图斑的差异,核实裁弯取直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同时对沿河湿地进行甄别、保留,将分析结果反提至控规调整,以保留尽量多的城市湿地;四是梳理河道两侧交通空间,完善交通通达及跨河便利,达到沿河细路网与城市市政路网的高效接驳与互利。

通过以上多层次要素叠加分析,不但理清和锁定沿河空间资源,通过十余条河的做法及经验积累,更是推动了惠州市蓝线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启动,为城市空间科学发展奠定蓝绿基础设施骨架。

3.2 立足现状,加强统筹意识,建立积极互动的工程体系

3.2.1 处理好河道水系整治和生态修复、景观效果的关系

本类项目作为整治工程,整治内容主要包括: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景观美化四部分。其中防洪排涝、截污治污是基本要求,也是项目实施最根本的要求,是项目的骨,生态修复是项目的肉,景观美化则是项目的灵魂,通过对项目进行防洪排涝、截污治污,从而实现沿河水系得到治理,从而使的生态得到修复,在此基础上,则要求景观的美化。因此,景观美化不仅要把美化工作做足,同时需以防洪排涝、截污治污工程为前提,应与之进行良好的协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3.2.2 修复生生不息的城市生态系统

通过前期的空间梳理,将沿河可控的未开发鱼塘、湿地、低洼地及出江口滩涂地纳入整治内容中,根据区域特色及空间资源禀赋,强化生态文化意境、尽可能软化岸线、营造生境斑块,建立遍布城市的视线通廊、自然走廊、生态栖息地及体验地,使建成区的河涌成为将自然引到城中千家万户门口的自然之河、生态之河。

3.2.3 优化多元的慢行交通系统

从沿海经济发展较好城市的现有交通模式来看,通过路侧绿道实现畅通、安全、舒适的人车交通分离困难较大,需另辟蹊径,而沿河附属空间则具有天然的贯通属性和可观的附加值潜力。通过对沿河区域交通的研究,配合违章建构筑物的拆除,发展以城市碧道、绿道、古驿道及路侧非机动道结合的慢行交通系统,并与景观结合,设置相应的交通设施,合理策划生态健康的野趣区域延伸,使市民游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走到河边去,活化出一段段流量颇丰的公共空间,既方便和提升了市民步行体验,又为社区经济活力焕发提供必要的条件,使河流成为活力之河。

3.2.4 展现文化多元的城市风貌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城中心区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片区的主要载体,更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西湖的所在地,还是苏东坡寓居故址,且不乏古树、古井及民俗等资源,同时,惠州又是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经济活跃,中心城区商业组团丰富。宜古则古、宜今则今,两种性格的结合可在绵长的河涌中分区段充分体现:通过对建筑、绿化、标识、桥梁及配套小品的风貌引导,构筑整体中有变化的岸线景观,体现现代意识、传承惠州文化的设计意象,将充满城市趣味的去处引到市民面前,使之成为一条文化之河。

3.2.5 构建丰富多样滨水景观,完善休憩配套设施

结合沿岸文化、生态资源禀赋及城市区域特性,完善运动、演艺等场所空间,为居民提供宜人的滨水活动空间,增设满足市民休闲游览活动需求的服务设施和小品,最终使河流与城市成为一个整体,使之成为市民共享魅力之河。

4.结语

通过对中心城区全域河涌的综合治理,惠州探索了一套贯通机制体制、法定规划、工程规划、工程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有效组合拳,实现了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理念统筹协调众专业的尝试。截至2020年为止,惠州市在中心城区完成十四条河涌约129公里的规划,已建成最核心区域28.3公里,其中影响最广泛的金山河流域治理由于社会效益突出和水安全环境提升显著,被省住建厅授予2013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被住建部授予201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部分河涌成为惠城中心区新区建设的生态切入口,比如赣深高铁惠州北站区域4条河涌、广汕高铁惠州南站区域3条河涌,为未来活力新区建设预留了优越的水环境资源。

猜你喜欢
沿河惠州市惠州
惠州市辉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奔跑惠州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惠州一绝
九九歌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惠州市基督教两会中心关键技术的设计
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