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多地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

2021-11-23 12:32王道君邢新丽王兴华张广鹏桑晓翠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6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校区青岛

王道君 邢新丽 王兴华 张广鹏 桑晓翠

(青岛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山东青岛 266109)

我国高等院校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合并院校、扩建校区寻求更好的发展,高校“一校多地”办学模式十分普遍,许多高等院校都存在着一校多地办学的情况。一校多地办学使学校工作面临着更多挑战,伴随着高校一校多地办学,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新校区的建设夯实了高校办学的硬件,为学生提供了更优的生活学习环境,然而新校区选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高校将新校区建在远离主城区的郊区,使新校区缺少现代城市文化气息,也缺少老校区的文化熏陶,这也是新校区建设发展中暴露出的普遍现象。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是经过数年迭代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与学校的发展历史惺惺相惜,具有独特的魅力。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各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一校多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性问题[1]。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一校多地办学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校多地办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该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针对高校一校多地办学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对一校多地办学高校体育文化进行建设的建议,让一校多地办学高校各校区校园体育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增强高校体育文化育人、育体、育心的积极作用,这对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一校多地办学概念的梳理

为了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利用地域优势或资源优势促进学科发展,建成科学的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合并或建新校区的方式扩建校区,扩大办学规模,“一校多地办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由分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域位置的多个校区所组成的学校,也有学者将此定义为“一校多区”[1]。该研究讨论的“一校多地办学”是指通过扩建新校区来扩大办学规模的学校,不包括通过合并的方式形成的一校多地或多区办学的学校。

2 青岛农业大学概况

青岛农业大学是“山东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大学、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单位,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21 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的前身是莱阳农学院,成立于1951年,2001 莱阳农学院青岛校区在青岛市城阳区奠基开工,2002 年8 月首批3000 名学生入驻,2007 年,莱阳农学院正式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点由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2016年,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在平度市南村镇奠基开工建设。2018年,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1000 名师生迁入青岛农业大学蓝谷校区,蓝谷校区在实验设备、实验条件上已达到一流水平,为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21年8月,约8000名学子入驻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

截至2021年7月,学校建有4个校区和1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了“一校多地”的办学格局。“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激励着青农学子拼搏奋进,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先,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建校70年以来,学校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一校多地办学为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一校多地办学格局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绩

3.1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2],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发展。在新校区体育场馆规划建设中,高校往往会依托专业的设计单位根据校区自然环境和教学、训练、活动需要进行科学构思和精心设计,然后经过反复论证、比较、选择,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3],专业化的场馆、现代化的设施、高标准的运动场等应有尽有,能满足学生各种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的需求。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完备为新校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增添了新动力。

3.2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新校区高规格、高标准的体育场馆、现代化的体育器材、智能化的监测设备、高配套的校舍和美丽的校园环境,这些完善的设施所营造的环境不仅为学校师生提供了舒适安心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陶冶了师生的情操,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和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一校多地办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校多地办学潮流的涌动,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同一所学校不同校区培养出来的学生精神风貌往往也不尽相同[4]。校园体育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和内外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全校师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态度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5]。然而,大多数一校多区高校存在新老校区文化断层现象,因此,一校多地办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4.1 一校多地办学高校新老校区体育文化主体断层

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为全校师生,主体间的接触、交流、互动才能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新老校区的师生和新老生之间联系出现了障碍[6],因为异地办学,教师每天乘坐往返班车到新校区进行“走教”式教学,师生之间缺少了互动,导致了校园体育文化传递受阻。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运行初期只有大一的新生,这部分学生升大二时全部回到城阳主校区,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课余文体活动上以及体育锻炼上都缺少高年级学生的引导,在没有学姐、学长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目标。高校的文化、精神和理念通过新生与老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影响得以传播和传承。

4.2 新校区学生缺少对主校区母体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由于只有大一新生入驻,任课教师常驻新校区的较少,大多是每天在新老校区往返,学生课后锻炼指导方面没有保障,另外新校区新生没有高年级学生指导,学生感受不到人文关怀,会感到迷茫和孤独。青岛农业大学蓝谷校区只有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个学院的师生常驻,尽管他们不缺少新老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学院之间的互动交流还是不足。青年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思想变化快,处于网络信息时代,如果没有一种成熟的学校主流文化引领,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影响,产生消极和浮躁情绪。

一校多地办学模式的新校区大多沿用老校区的管理模式,在实际文体娱乐活动中,由于地域的限制新校区的学生容易被忽略,造成学生对学校感情疏远,没有归属感。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让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成为连接各校区师生的桥梁纽带,增强各新校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3 新校区缺少老校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任何一所高校,它的一砖一瓦、一树一石无不在讲述着学校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标志性建筑、雕塑等,因此一校多地办学格局下在新校区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布局、充实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增强校园景观的历史厚重感[3]。比如,青岛农业大学主校区建有一座美丽的人工湖,平时校龙舟队就在湖上训练,平度新校区同样也建了一座人工湖,虽然设计不同,但是这种景观文化得以传承。一般情况下新校区选址都在远离主城区的郊区,本身就缺乏地缘文化,再加上校区建成时间短,校园周边文化设施配备和文化氛围均不足,师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像老校区一样的氛围。

5 一校多地办学校园体育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

5.1 传承与创新同步发展

一校多地办学格局下高校新校区与老校区相比,尽管基础设施条件上优势显著,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校区启用时间短、与学校周边的文化渗透不够、校内外的体育文化氛围尚薄弱等。相比而言,一校多地办学高校的老校区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及由此升华成的一种体育精神,这种精神所形成的品牌效应对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营造学校人文气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比如,清华大学的“无体育不清华”。新校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能与老校区原有的体育文化失去联系,要在充分发挥新校区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坚持新老校区文化的一脉相承,体现一校多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整体性[3]。

新老校区在体育教学和管理上有着一样的理念和目标,但是新校区的场馆设施建设要优于老校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与时俱进,从体育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上有所创新。

5.2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在课程思政教育大环境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三全育人”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培养目标,依托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因此,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符合三全育人要求,具有普遍性[8]。

同时,由于多地办学高校各新校区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学校发展规划不同以及受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各新校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该有各自的特殊性。在建设新校区校园体育文化的实践中,既要走主校区的母体路线,又要突出新校区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9]。比如,“青农杯”系列赛事在各校区都会举办,城阳主校区每年会举办体育文化节,而蓝谷校区则结合学院特色举办海洋体育文化节。

5.3 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对于一所一校多地办学高校而言,一样的校名,一样的学校发展规划,一样的学科建设方案,一样的目标理念,一样的发展期望,校区之间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新校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老校区文化纽带的作用下突出亮点,实现校园体育文化跨校区传承与发展。因此,在新校区的校园体育文化规划建设时,老校区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要在新校区落地生根发芽,在坚持一致性的同时,允许校园体育文化存在多样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文化产品,借助“互联网+校园文化”的新模式进行传播,活跃校园气氛。

6 结语

从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对于一校多地办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并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研究成果,总体上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但现有研究成果内容较为笼统,指导性和操作性不强,对一校多地办学格局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校多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目前,一校多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体育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建议一校多地办学高校应注重各校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挖掘体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发挥其育人功能,并将之作为高校体育文化育人的核心和灵魂来对待;一校多地办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各校区多元发展,充分彰显体育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推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提升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校区青岛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张振、李杰作品
An analysis of “love” in Sons and Lovers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
Introducing meta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ustained self—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listening cours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