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的构建

2021-11-23 12:32方艳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社区幼儿园

方艳

(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推进幼儿体育发展,完善政策和保障体系;推进幼儿体育项目和幼儿体育器材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体系”[1]。幼儿体育课程体系是幼儿园实行幼儿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之一,能够促进我国幼儿体育课程的发展。目前,我国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实施多数是依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健康领域的要求,没有完整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该文针对幼儿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运转和师资力量,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式的幼儿体育课程,旨在通过调动幼儿园、家庭、社会资源来多方位满足幼儿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 “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概述

1.1 “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概念

关于幼儿体育课程的概念,学者唐迅在《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中将幼儿体育课程定义为,其是关于幼儿体育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一个系统,是各种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桥梁,是作为实现幼儿体育教育目标的手段,反映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及展开过程,旨在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2]。基于此,该文提出的“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是指在幼儿体育教育中,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共同合作,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体育教育原理,设置相关的幼儿体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明确各方任务与职责,三方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2 “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理论依据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由此可知,少年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未来建国立业之重任。而幼儿作为少年成长的基础时期,在幼儿时期所受的各种教育都会影响未来少年的发展,也可以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幼儿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因此幼儿的体育教育也离不开这三者的通力合作。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团体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3]。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往往会大于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因此幼儿体育教育必须获得家庭的支持,家校合作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社区是幼儿成长的第三环境,社区丰富的体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幼儿体育的需求。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结束一日的幼儿园活动后,部分家长会继续带着幼儿前往所在的社区玩耍,但是由于社区体育资源有限,幼儿玩耍项目单一,男孩偏向于追逐、跑跳类游戏,女孩多偏向沙土及角色扮演游戏。社区幼儿体育资源有着很大的开发和发展空间,把握幼儿的休闲时间,为其提供丰富、有趣的体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体育习惯,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还可以为幼儿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良好基础。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幼儿在有形和无形环境中培养体育品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旨在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构建适合三者共同合作的课程,明确各部分的职责,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 “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目标

泰勒认为,目标预示构成课程内容的标准,目标与内容处于相互制约、不可分离的关系之中[4]。我国教育部在2012 年9 月颁布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指出在幼儿健康领域中,科学、合理的目标设定,是目前制定幼儿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的目标,主要依据《指南》中关于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来设定,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与运动参与能力。《指南》中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为,在身心状况方面,要求幼儿有健康的体态、愉快安定的情绪及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动作发展方面,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以及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在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要求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5]。该文中的课程目标除了《指南》中所阐述的目标,还包括幼儿的运动参与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幼儿主动参与运动的能力,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 “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的内容是依据体育课程的目标制定的,该文从幼儿园、家庭、社区来阐述各个部门的具体任务以及教学内容。

3.1 以体育运动游戏为主的幼儿园体育课程

由于幼儿的特殊心理和生理特点,幼儿体育课程的内容不能像中小学和大学那样设置专业的体育课程。3~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为认知的表象性、注意力的分散性。认知表象性是指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主要依靠眼睛的观察得来,主要能认识事物的表层特征,具有一定的表象性。注意力的分散性是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在一项活动上。幼儿的生理特征主要为肌肉发育处于不平衡阶段,大肌肉群先于小肌肉群发育,肌肉含水量较多,蛋白质、脂肪及无机盐类较少,肌肉力量差,易损伤,耐力差,易疲劳,但恢复较快[6]。基于这些特点,幼儿园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多以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游戏为主,每项运动游戏时间不宜过长,15~20min为宜。且课程主要以促进幼儿全身骨骼肌肉发育为主,不适宜开展专项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游戏设置上,依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来设置不同的运动游戏。3~4岁幼儿多以直立行走、跑、跳类的活动为主,同时兼顾增加上肢力量的练习;4~5岁幼儿多以跑、跳、匍匐、攀爬类的活动为主,旨在锻炼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和耐力;5~6岁幼儿多以在走独木桥、过荡桥、攀爬类的活动为主,旨在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和耐力。幼儿在体育课程中与同伴游戏,除了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发育,还能促进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消除幼儿在幼儿园的紧张感、不安全感,促进幼儿情绪的平和、稳定。

幼儿园除了设置适合幼儿的体育运动游戏课程外,还需要针对幼儿、幼儿家长和社区指导员分别设置关于安全卫生知识类的课程。当教学对象为幼儿时,这类课程以图画和小故事为主要形式,以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和日常活动中的安全保护知识为主要内容,旨在引导幼儿树立安全卫生意识,在体育活动中减少危险动作的发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当教学对象为家长时,这类课程主要以安全卫生的知识讲座为主要形式,以幼儿的身体发育知识、生活中幼儿常见伤病的处理方法为主要内容,提高家长应对幼儿意外伤害的能力,减少幼儿因急救不到位而受到二次伤害或者使伤害加重的情况发生。当教学对象为社区指导员时,这类课程以实地参观为主要形式,以幼儿体育活动中安全隐患的预防和急救为主要内容,消除社区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做好幼儿突发安全事件处理的培训,降低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危险系数。

幼儿园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不仅需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幼儿园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适当地对家长进行幼儿体育课程的培训,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以确保幼儿体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3.2 以亲子运动游戏为主的家庭体育课程

家校合作共育是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7]。当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体育课程上达成共识以后,二者之间会形成巨大的合力,促进幼儿体育课程的发展。在家庭生活中,幼儿体育课程主要由亲子类的运动游戏为主,家长可以选择幼儿园所提供的亲子类运动游戏项目,也可以自主编制游戏项目。

家长自主编制体育课程游戏,可以很好地照顾到幼儿的兴趣,比如有的幼儿乐感比较好,喜欢韵律性的运动,家长便可以编制一些韵律操或者舞蹈,带领幼儿进行运动放松;有的幼儿喜欢角色扮演类的游戏项目,家长便可以编制一些带有追赶、跑跳类的运动游戏项目;有的幼儿喜欢益智类的游戏项目,家长便可以编制一些带有解密和闯关性质的运动游戏项目等。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根据幼儿的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家长自主编制幼儿体育运动游戏,可以很好地把握幼儿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关于幼儿体育课程,家长除了进行亲子类幼儿体育运动游戏外,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我动手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笔者观察,幼儿在幼儿园时,教师会教导其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比如吃饭、穿衣服、穿鞋等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在教师的教导下,当时可以完成这些动作,但是回家以后,家长出于对幼儿的关爱或者因缺乏一定的耐心,会帮幼儿完成穿衣、穿鞋以及吃饭等生活活动,使得幼儿所学内容并没有得到巩固加深。日常生活技能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格,还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脚协调能力。家长要配合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育儿能力,促进幼儿健康茁壮成长。

关于家庭对幼儿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目前,我国也出台了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政策文件,如2010 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1 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等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等[9]。这些政策旨在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当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体育课程方面开始进行合作时,可以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双重助力,最大化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3.3 以提供体育资源为主的社区幼儿体育课程

在“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中,社区的主要任务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场地和体育设施以及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我国的社区体育实践开始于20 世纪80年代后期,社区体育主要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10]。幼儿是社区成员的一部分,在社区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社区需要与幼儿家长、幼儿园做好沟通工作,了解幼儿的体育需求,规划好幼儿社区体育活动范围,制订好幼儿体育活动计划。社区可以与幼儿园联合举办幼儿体育活动竞赛,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社区的晨、晚练活动中,可以适当加入适合幼儿锻炼的项目,例如在社区的广场舞中,可以将适合老年人跳的舞蹈和幼儿的韵律操结合,编排一套适合老年人和幼儿一起跳的舞蹈,促进幼儿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社区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发展离不开幼儿园的指导,离不开幼儿家长的支持,离不开幼儿的参与。当三者联合起来,为幼儿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幼儿体育活动环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体育观,能够为幼儿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打好基础。

4 “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正常实施的保障,也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常用的幼儿体育教学法有因材施教法、讲解法与示范法、游戏法与竞赛法、完整法与分解法。在“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中,家长、教师、社区指导员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幼儿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5 “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评价

5.1 评价内容

幼儿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即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评价和对课程的评价。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评价分为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身体方面的评价,教师可以在幼儿刚入园时做好体质健康记录,针对幼儿的体重、身高、肺活量、平衡力、耐力等做好监测记录。在一学期结束后,再次测试相同的项目,对比之前的结果,查看幼儿的体能变化。在幼儿心理方面,主要依靠教师、家长与幼儿的交谈以及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幼儿的表现,做好观察记录。家长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也要注意幼儿的心理健康,注意倾听幼儿的需求,对幼儿保持耐心。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分为对幼儿园体育教师的评价和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对幼儿园体育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评价教师的业务专业程度、教态、师生关系等,这些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还能影响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可以从幼儿、教师以及家长的反馈来进行。课程实施效果是课程最后的检验,也是课程最后的价值所在。通过对课程的评价能够了解到幼儿园、家长、社区以及幼儿在“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结束后收获了哪些,又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及怎样促进幼儿体育课程的更好发展。

5.2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以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针对幼儿可以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幼儿刚入园时,对幼儿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评,了解幼儿的目前的基本状况。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学期中进行测评,查看幼儿在经历几个月的体育课程以后,各项指标是否提高。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改进教学工作。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期末对幼儿进行测评,以此来确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一阶段的测评可以为下一阶段的诊断性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教师评价方法可以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程结束后,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他评则是由同行业教师及学生对其所授课进行评价,他评可以客观反映教师的授课水平,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缺点,进而加以改进。

6 结语

“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旨在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联合起来,为幼儿的体育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该文从幼儿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出发,尝试构建“三位一体”式幼儿体育课程,为我国建设完善的幼儿体育课程体系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社区幼儿园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爱“上”幼儿园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影像社区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