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州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推进路径研究

2021-11-23 12:32曹家凌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6期
关键词:体育农村文化

曹家凌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 年4 月29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其中农村体育治理是贯彻和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进力量。

1 农村体育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等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体育治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在治理现代化发展中仍存在碎片化问题,导致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1.1 治理主体互动不足

农村体育治理关系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领域工作,需要多个治理主体的参与才能完成。农村体育治理政策的制定属于顶层设计,应由国家级层面的多个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但在实际中多数由体育管理部门牵头推进,各部门处于处理碎片化问题的独立状态,协调互动较少。农村体育治理的社会组织和市场结构尚不健全,体育组织由于竞技能力和组织结构的限制无法达到体育组织备案和登记的标准,导致社会力量主体参与农村体育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多组织之间的有效合作也难以维持[1]。农村体育治理要满足不同地区城乡居民的体育需求,但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市场机构往往不会在群众基础差、经济效益低的地区开展体育治理活动,这种碎片化治理思维使得部分地区的农村体育治理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推进。

1.2 非物质层面重视不足

农村体育治理的核心在于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重点在于提高农村体育参与度。在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村,开展体育治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体育活动举办、体育意识培养等。我国2006 年开始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村为单位进行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治理,已经为体育治理现代化打好了物质基础和保障[2]。因为非物质层面的治理工作外显性不足,各地开展的农村体育治理往往忽视了体育意识培养和全民参与的重要性,未来在治理领域应平衡好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的关系。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治理的路径

2.1 政府职能部门创新管理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农村体育管理的运行机制。体育管理部门要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多个部门统筹创新,厘清彼此和各自内部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划分,突出大局意识和服务理念。创新联动机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据,打好体育治理的行政基础。坚持简政放权,努力提高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农村体育治理的标准和规则,避免职责缺失和互相推诿行为出现。要以农村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严格落实和贯彻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保证农村体育事业的实效性,满足当地农村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3]。

2.2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方政府部门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依据,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其权威性和时效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农村体育服务规范和标准,政策制定要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状况相契合,鼓励地方传统体育的发展壮大。健全体育部门和地方组织机构,基层工作组织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积极听取当地居民对体育治理的建议和意见[4]。

2.3 强化制度运行

突出农村体育治理的制度先行地位,狠抓政策落实和优化、创新,让制度与农村发展现状相契合。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现代化管理的监督机制,完善评价、监管、供给、宣传等制度,发挥制度的顶层指引作用,形成良好的制度运行体系。强调制度的关联性,让制度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优化资源分配,尽量缩小区域差异,确保农村体育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当地居民的实际体育锻炼需求为依据,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切实体现乡村振兴的政策驱动作用。

2.4 优化资源配置

农村体育现代化治理的均衡发展要从资金投入着手,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比例不断调整,资源分配逐步向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在此背景下,广州农村体育治理的资金渠道应适当调整,根据地方人口、经济文化状况和居民体育需求进行资源优化配置[5]。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村委会自筹和企业等方式积极创新资金渠道,合理调配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资源。开源节流,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做好定期保养和维护工作,建立健全保护宣传和奖惩制度,确保体育资源用到实处。

2.5 理清农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我国是竞技体育强国,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项目群众基础较好,但在农村体育治理中还应理清群众的实际体育需求。广州当地的舞狮、赛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是农民群众非常熟悉的,应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有效治理。当地体育管理部门和地方组织可以开展舞狮、赛龙舟等比赛或表演活动,为当地农村群众提供体育锻炼服务之外,还可以作为当地旅游特色项目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经济收入。

2.6 加大宣传力度

广州农村的基础建设设施良好,农村体育治理可以借助“村村通”工程和“互联网+”新业态来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地方体育政策的宣传力度,传播全民健身理念[6]。为农村群众建立体育信息采集平台,利用健身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得出今后体育治理发展的决策支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2.7 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专业的团队和人才,体育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鼓励农村志愿者、村干部、体育教师参与到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根据岗位和工作表现给予相应待遇。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深入农村,带动当地体育基础建设、体育宣传、赛事组织和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进行,带领农民群众运动起来,让他们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让农民体会到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优势。

3 广州农村体育治理“体育+”模式构建

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除了需要构建物质层面的体育基础外,参与意识、体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模式构建同样重要。广州农村体育要通过构建补给式、开放式、合作式、共享式的多元化模式来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

3.1 “体育+健康”模式

全民健康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中国也早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我国农村的贫困户中,40%都是因病致贫,通过构建“体育+健康”的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居民亚健康占比为70%,而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13%。在农村体育治理的“体育+模式”下,应积极开展惠民的体质检测服务,为特定人群提供体育锻炼机会,培养农民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特别是慢性病人群提供体育健康监测服务,提供运动技能培训和诊断就医机会,让农村慢性病人群得到有效医治,贯彻落实全民健康国策。

3.2 “体育+旅游”模式

旅游是目前广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村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应密切合作,开发当地的体育旅游特色产业,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要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打造体育养生、体育养老、体育度假等旅游新模式,不断提高农村知名度和繁荣旅游市场,吸纳更多的从业者和社会机构参与其中。

增城是广州重要的农产区,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增城的客家文化是广东地区重点风俗文化之一,客家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广州农村体育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如武术、竹竿舞、舞狮等。这些农村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劳动和习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旅游资源特色。增城区在其辖区内的农村旅游活动中举办客家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体验当地美景、美食和文化氛围的同时,还能参与体育尝试活动中去,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的同时,还向全国各地游客宣传了客家传统体育文化。

3.3 “体育+文化”模式

文化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根本,是更加基本、更加深沉和更加持久的发展力量。广州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要在体育文化产业方面下足功夫,加大投入,推动当地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让农民群众对地方体育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同感。体育管理部门要成立专业的体育文化队伍,加强当地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传承和宣传的培训学习,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农村体育文化讲座、座谈会和体育赛事,营造农村的“体育+文化”民族文化氛围。广州增城的农村特色体育文化活动有单车绿岛、钓鱼、登山、龙舟等,每年重阳节、端午节、庙会等节假日都会吸引当地和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数十万人前来体验。游客在体验特色体育项目的同时,还领略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农村体育治理现代化是贯彻落实国家体育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应注重体育治理主体的协调联动和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平衡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农村体育治理应遵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原地踏步。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创新引领发展,深化农村体育治理改革,以现代化的理念和标准开展建设工作,促进农村地区体育服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