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2021-11-23 02:17
读与写 2021年35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育人

韩 政

(大连市烹饪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辽宁 大连 1160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要实现中职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必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中职各类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师作为执教者,他们的教学能力及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是推进和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

1.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中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并肩同行、协同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不是单一或特定的教学课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知识育人和德育育人的双重作用。

2.中职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有偏差,协同育人意识不强。目前中职学校大多数专业课教学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不管是中餐、西餐还是面点专业教师,教学中传授的都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只注重完成教学课程,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品质,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与《指导意见》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使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共同育人的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

2.2 政治修养不高,思政能力不足。课程思政的实施面向所有学校、全体教师和各类课程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不论是中职学校还是各科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中职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修养。然而大部分中职专业课教师重智轻德,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视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上仅注重对中职学生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造成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的缺失。目前,中职学校大部分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不多、思想政治内容储备不足。很多专业教师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缺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进行融合的教学能力,缺少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甚至出现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不懂什么是思政、不会如何实施思政、更不愿进行思政教育的现象,使中职学校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严重缺失。

2.3 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实践能力不高。当前,课程思政的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教育体系。上海虽然率先推行,为全国各地纷纷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改革提供了有价值、可推广的教学经验,但对于中职学校尤其专业教师而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尚不深入,在专业教学中即使有意愿实施课程思政,但对课程思政理解不深,不能将中职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也找不到课程思政和中职专业课的结合点,只是强硬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搬硬套到专业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不良的抵触情绪,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相背而行。

3.提升中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措施

3.1 加强课程思政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执教者和实施者,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学习,了解我国课程思政发展的四个阶段,关注中共中央颁发的各类思政教育文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主动学习,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严自律、正人格,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3.2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有效结合。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立足中职专业课程自身特点,挖掘专业知识蕴藏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激活专业课程内涵的教化功能,将内隐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教学的行为表现。中职学校专业课要建立起德育框架,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坚持“盐溶于汤”的原则,把握尺度、合理运用。把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劳动意识等思政元素恰当、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中职学生就会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品德和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如何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巧妙融合,以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为例:

《国泰民安,“宴”之有道》结合爱国主义情怀、法律法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精心策划和组织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注国家的大事小情,同时注意在课程中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将其碎片化处理后融入专业课知识教学当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发现·“国潮”》有效融入了匠心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内容。学生在完成发现和收集“国潮”服饰造型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大国工匠精神,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在学习和探索中,渗透了中国梦教育,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厉行节约以食育德,践行绿色餐饮》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了节约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安全意识的思政教育。以厉行节约、绿色餐饮为主线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润物无声的融入到课堂中。学生通过课前市场调研,树立节约意识;通过课中制作水熘鱼片的各个环节,将节约意识转化为节约实践,进而体会精湛技艺是实现节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后技能拓展,强化节约习惯,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引导学生保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和作风,有效地实现了以食育德的课程思政目标。

《油爆螺片的制作》以“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教育主线,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重心,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充分挖掘技能元素:如螺片的刀工处理与练习,强调学生要有吃苦耐劳与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组内评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菜品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卫生习惯、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在菜品评分过程中培养学生公平公正、严谨治学的求学态度。思政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端正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

《匠心制作美味鸡排》把共享意识、创新意识、匠人匠心意识渗透到课程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们体验课程思政、感受课程思政、践行课程思政。通过菜品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标准化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共享意识、合作意识;通过课前探店活动,学生及早了解社会,从而感知职业,树立信心;通过课中教学活动,学生从学做菜品、会做菜品、做好菜品到设计创新菜品,从而感悟职业,树立匠心;课后通过拓展延伸,学生为家人制作菜品、制作个性化菜品,从而以孝心感动家人,奉献爱心。整个专业教学过程有效地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地。

《悠悠茶香情 浓浓父母恩》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茶文化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一杯小小的茶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发扬与传播。同时把绿色环保、良好的职业习惯、节约的行为意识融入课程中。透过富有寓意的茶人、茶事向学生传达文化、德育等内容,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学习茶文化,体会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品质,受之感染,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学会感恩父母,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3.3 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拓宽课程思政建设渠道。课程思政具有显著的协同性,需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因而中职教学的需要会促使专业教师主动改进教育方法、挖掘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就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拓宽课程思政建设渠道。教师要学好“课程思政”、挑起“思政担子”,专业教师要与德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按照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发挥思政教学团队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课堂的引领辐射作用,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组织专题培训、专业研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听课活动、集体备课等,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新课例,确保思政内容写进教案、走进课堂、纳入试卷。中职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主讲、线上互动、操作实践等教学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育人功能。中职专业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项目教学、讨论教学、角色体验、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校内校外各项资源,确保课程思政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体现课程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中职学校实施课程思政,专业教师是德育实施的主体,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从专业知识切入,聚焦新时代青少年思想关切,着眼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要深入挖掘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最终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使中职教育迈上新台阶,实现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