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正地黄汤加减治疗反流性咽喉炎肺胃郁热证的疗效观察*

2021-11-23 06:06屠彦红宋若会高士秀周宿迪郑日新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喉科咽喉部咽喉

屠彦红,宋若会,高士秀,朱 玲,周宿迪,郑日新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反流性咽喉炎属于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irngeal reflux disease,LPRD),系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到达咽喉部,致咽喉部黏膜损伤,产生炎症改变。临床表现为咽喉部异物感、喜清嗓、声嘶、发音疲劳、咽喉部疼痛、慢性咳嗽等症状。喉镜检查可见咽部淋巴滤泡增生,声带后联合区域黏膜增生、肥厚,以及声带弥漫性充血或水肿[1]。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是目前主要治疗用药,临床观察有效[2],但容易复发[3]。LPRD属中医学中“喉痹”“喉喑”范畴,笔者运用新安郑氏喉科治疗“喉风”的代表方剂紫正地黄汤加减治疗LPRD肺胃郁热证,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1],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和喉镜检查,依据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RSI)评分[4]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评分(reflux finding score,RFS)[5](RSI评分>13分和/或RFS>7分),诊断为LPRD。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7]中“喉痹”“喉喑”,辨证为肺胃郁热证:咽部异物感,咽喉干痛,喜清咽,声嘶,发音费力,口渴,咳痰色黄;咽喉部肌膜红肿,可有黄白分泌物附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1.2 纳入标准(1)符合LPRD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肺胃郁热证;(2)年龄18~65岁;(3)近2周内未服用过抗反流性疾病药物及其他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4)同意参与本研究,愿意配合检查及问卷调查者。

1.3 排除标准(1)患有胃肠基础疾病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4)上呼吸道感染或精神疾病者。

1.4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2—10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确诊的60例LPRD肺胃郁热证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本临床研究项目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予紫正地黄汤加减,方药组成:紫荆皮15 g,生地黄20 g,茜草10 g,紫苏梗10 g,赤芍6 g,牡丹皮6 g,桔梗6 g,薄荷6 g,浙贝母8 g,煅瓦楞子(先煎)25 g,竹茹10 g,甘草3 g。咽干、咽痛明显者加玄参10 g,牛蒡子10 g;反酸烧心严重者加海螵蛸15 g;痰黏者加瓜蒌皮10 g。水煎服,1剂/d,分2次口服,连续治疗28 d。

1.5.2 对照组 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汕头经济特区鮀滨制药厂,批号:200704,规格:15 mg/片),2片/次,1次/d,饭前30 min口服,连续治疗28 d。

1.6 观察指标 由于LPRD治疗后症状先于体征改善[8],故本研究依据RSI评分[4]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评分变化。(1)RSI评分:依据患者咽部异物感、咽喉干痛、清咽、反酸烧心、声嘶、痰多、咳嗽、吞咽不利、呼吸不畅9个方面的症状积分评定,每个症状依据其严重程度分别记0、1、2、3、4、5分,0分为无症状,5分为症状非常严重。(2)VAS评分:使用一条长10 cm的线段,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和“10”分,0分表示无症状,10分代表非常明显、难以忍受的症状,由患者自己依据其症状严重程度在线段上标记相应的分数。

1.7 疗效标准 参照《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1]拟定。显效:症状明显改善,VAS评分改善率≥70%,或RSI评分≤13分;有效:症状有改善,50%≤VAS评分改善率<70%,或RSI评分降低,但仍然>13分;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VAS评分改善率<50%,或RSI评分无降低。VAS评分改善率=(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10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正态分布与非正态分布的配对资料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与Wilcoxon配对检验,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线资料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特征性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S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R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R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RSI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RS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治疗组 30 22.10±5.77 9.73±2.9 13.530 0.000对照组 30 20.97±5.42 13.83±3.31 7.978 0.000 t 0.782 5.039 P 0.438 0.000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咽部异物感、咽喉干痛、清咽、反酸烧心、声嘶、痰多、咳嗽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特征性症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声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特征性症状VAS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5 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服用药物后,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

3 讨 论

LPRD是与胃内容物反流有关,以咽喉部异物感、清咽、咽干、咽喉痛、咳嗽、声音嘶哑、发音疲劳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部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耳、鼻、口腔及气管支气管的炎症反应[9-12]。咽喉部炎症主要以喉后部、杓区最为明显,典型表现是杓区及喉后部水肿,斑片状充血,以及接触性肉芽肿形成等。研究还发现LPRD患者杓区黏膜可出现鳞状化生及基因表达的突变[13],喉咽部甚至口咽部黏膜上皮基底层细胞间隙明显扩张[14],说明口咽部、喉咽部广泛炎性病变,杓区是LPRD受累的中心区域。由于LPRD受累范围广泛,临床表现庞杂多样,与反流的高度、反流物的酸度、反流量及个体组织对反流物刺激的耐受度等有关,并受到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诊断尚未形成统一的金标准,RSI评分、RFS及VAS评分通常作为诊断与疗效的评定标准。PPI通过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的活性,抑制胃酸的分泌,同时还能减少胃蛋白酶的分泌,是目前治疗LPRD与胃食管反流的主要药物[15]。PPI治疗LPRD,连续使用8周显著缓解率(RSI下降>50%)在50%左右[16]。本研究中PPI治疗4周,显效率为36.67%,与文献报道相似。研究发现,PPI治疗LPRD的效果与反流物的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呈正相关,PPI能明显改善pH值<5的反流患者的症状,对pH值>5的患者则效果不明显[17]。唾液中胃蛋白酶强阳性的患者较弱阳性者能获得更好的PPI治疗效果[18]。不同患者反流物的pH值及胃蛋白酶含量差别很大,是PPI对“非酸性反流”甚至“中性反流”疗效有限的原因所在,而且LPRD的疗效还与RSI评分、RFS、饮食习惯的改变、精神心理的调整也有一定的关系[19-20]。为了提高临床疗效,许多医家应用中医药治疗LPRD[21]和胃食管反流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2]。笔者采用紫正地黄汤加减治疗LPRD 4周,显效率为76.67%,优于PPI治疗。

古医籍称胃中酸水上泛为“吞酸、吐酸”。中医学认为“吞吐酸”的病因病机多属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丹溪心法·卷三·吞酸三十三》曰:“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依据症状,LPRD属中医学中“喉痹”“喉喑”范畴,历来中医有“咽喉诸病,多属火热”之说。《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五·咽喉门·病机》云:“咽喉诸病,一言可了者,相火是也。”《严氏济生方·咽喉门·咽喉论治》则指出饮食不当,致使“胸膈壅滞,热毒之气不得宣泄”,则发为咽喉病。《春脚集·卷之一·咽喉门》则指出“盖咽喉之症,皆起于肺胃两经积热”。咽喉病多属热(火),故LPRD中医辨证多属于热证,且主要是热郁肺胃之间。

新安医学郑氏喉科起源于明嘉靖初年(约1522年),历传16世近500年,擅治咽喉疾病。郑氏喉科亦认为“咽喉诸症”“喉风”和“热”相关,发微为“风邪热毒”“肺胃热盛”。《重楼玉钥·卷上·喉科总论》云:“夫咽喉者生于肺胃之上……风邪热毒蕴积于内,传在经络,结于三焦,气凝血滞,不得舒畅,故令咽喉诸症种种而发。”《重楼玉钥·卷下·喉风针诀》谓:“喉风诸症,皆由肺胃脏腑深受风邪,郁热风火相抟,致气血闭涩,凝滞不能流行,而风痰得以上攻,结成种种热毒。”故以紫正地黄汤统治咽喉诸病[23]。紫正地黄汤治疗咽喉诸病经历了新安郑氏喉科历代医家250余年的临床实践,治疗咽炎、腺样体炎等“喉痹”病证有较好的疗效[24-25]。基于以上研究基础,笔者团队开展了紫正地黄汤加减治疗LPRD的临床观察。

紫正地黄汤加减方是由新安郑氏喉科紫正地黄散化裁而来。方中紫荆皮、生地黄、茜草、赤芍、牡丹皮、桔梗、薄荷是紫正地黄散的主要组成。紫荆皮、生地黄共为君药。紫荆皮是新安郑氏喉科特色用药,紫荆皮味苦性平,具有“通小肠”(《日华子本草》)“破宿血”(《开宝本草》)之功,李时珍谓“紫荆能活血消肿,利小便而解毒”[26]。如杨清叟《仙传方》冲和膏,即以紫荆为君,治一切痈疽诸肿毒。生地黄味甘性寒,养阴清热使咽喉红肿内消,并具有祛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养阴护津等作用[27]。茜草、紫苏梗共为臣药。茜草味苦性寒,具有凉血祛瘀、活血消肿的功效,助紫荆皮破宿血消肿。紫苏梗味辛性温,理气宽中止呕,治LPRD之胃气郁滞吞酸。赤芍、牡丹皮、桔梗、薄荷、煅瓦楞子、浙贝母、竹茹均为佐药。赤芍、牡丹皮、桔梗、薄荷佐助君药之活血消肿,煅瓦楞子、浙贝母、竹茹,佐助君臣治郁制酸。以上均体现了郑氏喉科治疗咽喉病的特色——辛凉养阴。临床实践及前期研究证实辛凉养阴能较好控制咽喉部炎症[24-25]。使药甘草味甘性平,善调和诸药。《药品化义》云:“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肿痛利咽痛。”《伤寒论》中记载甘草一味治少阴咽痛,亦有桔梗、甘草为伍治咽痛。生甘草具有清火解毒利咽之效,配桔梗能清利咽喉,开达肺气,宣泄肺热。本方既可清肺胃之热,消咽喉之红肿,亦能和胃制酸,清反流之源。

综上所述,紫正地黄汤加减治疗LPRD对除声音嘶哑外的反流特征性症状及总体症状的改善效果,均优于PPI治疗。因此运用紫正地黄汤加减治疗肺胃郁热证LPRD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猜你喜欢
喉科咽喉部咽喉
列表法在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听力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喉科擎拿术随想
妙用丹栀逍遥散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验案举隅
中药穴位贴敷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咽喉部舒适度的应用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全麻手术经口气管插管中达克罗宁胶浆的应用效果
自拟葛根鳖甲汤治疗急慢性咽炎咽喉疼痛76例临床观察
通过鉴定案例浅析耳鼻咽喉科纠纷的特点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