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摩推拿学科近20年立项情况及趋势分析*

2021-11-23 06:07刘志凤于天源张英琦严玉倩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推拿学骨伤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刘 迪,刘志凤,于天源,焦 谊,张英琦,耿 楠,严玉倩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2.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

本研究通过对立项起始时间在2001—2020年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摩推拿类立项课题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探讨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按摩推拿类以来,按摩推拿学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总体特点及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1]。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公布的立项课题数据为样本,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及权威性,以申请代码H2719(按摩推拿学)为检索对象,对起始时间在2001—2020年间的所有立项课题进行筛选。经统计,在此期间按摩推拿学科共立项117项,其中包含面上项目6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3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9项。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立项课题信息的量化分析,可以充分反映课题内容特征,使对样本内涵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且精准。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将采集的数据存入数据库,通过筛选等操作对样本进行识别与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总结出相关数据。采用Excel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基于各分析层面,对成立至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按摩推拿领域部分进行详细描述并统计分析。

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2.1 立项课题数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摩推拿领域国自然立项项目起始时间为2001年,除2003年无项目资助外,从2001年至2008年保持在每年1~2项资助。从2009年起始时间开始,每年资助项目逐渐增多,目前以立项起始时间在2019年的资助项目数量最多,为15项,立项起始时间在2020年的资助项目数量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见表1)

表1 立项课题数量

2.2 基金资助趋势 自按摩推拿学立项以来,每年资助项目和资金数额逐年增长。将3种项目类型分别统计可知,面上项目平均资助额从2011年开始大幅度增加,2013—2015年达到最高水平约70万元,此后平均资助额回落20%,2020年平均资助额维持在55.7万元。地区项目平均资助额度在2012—2015年达到最高值约50万元/项,2016—2020年则降至30~40万元。青年项目平均资助额基本稳定在20万元/项,无明显变化。(见表2)

表2 基金资助额度(万元)

2.3 课题中标人次 在起始时间为2001—2020年按摩推拿学科总立项117项的课题中,共包含74位负责人。其中中标2项课题的共有17人,中标3项课题的共有3人,中标4项课题的共有2人,中标5项课题的有1人。分析中标者课题研究内容,其中中标2项及以上的申请者,其研究内容是连续的,第一次的立项课题即确立研究方向,后续课题在首次课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及深化研究。

2.4 主要研究病种 在上述1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中,按研究病种进行分类,其中骨伤科类项目共61项,占比52.14%;内科类项目42项,占比36.75%;儿科类项目9项,占比6.84%;妇科类项目1项,占比0.85%;其他类项目4项,占比3.42%。(见图1)

图1 主要研究病种分布

将61项骨伤科类项目具体分类,其中关节类与肌肉类研究占骨伤科类项目的前两位,分别为24项和20项,神经类研究9项,椎间盘类研究7项,其他疼痛类研究1项。关节研究主要以膝关节为主,立项10项,颈椎、腰椎、骶髂关节各占3项,脊椎其他部位4项,病位不确定者1项。

42项内科类项目中,消化系统疾病13项,其中肠易激综合征4项、胃肠动力学2项、非酒精性脂肪肝2项、脾虚相关2项、肠胃功能2项、胃黏膜损伤1项;脑病类项目13项,其中睡眠类5项、脑瘫3项、焦虑2项、头痛1项、高血压病1项、脑血流动力学1项;疲劳研究7项;代谢类疾病4项;血液类研究3项,其中血液动力学2项、血栓1项;应激研究1项;免疫网络调节1项。

儿科类项目以腹泻居多(3项),哮喘其次(2项),便秘、发热、发育迟缓、厌食症各1项。妇科类研究以痛经为研究病种,仅1项。

2.5 依托单位与省份 在起始时间为2001—2020年按摩推拿学科总立项117项的课题中,共有28个依托单位中标,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立项数目最多,共计20项(内科15项、儿科3项、骨伤科2项),占比17.09%,其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共计18项(骨伤科13项,内科3项,儿科1项,其他1项),占比15.38%,广西中医药大学9项(骨伤科7项,内科2项),北京中医药大学9项(骨伤科4项,内科4项,儿科1项),福建中医药大学5项(骨伤科4项,儿科1项),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5项(骨伤科4项,内科1项),长春中医药大学5项(免疫网络1项,代谢类疾病1项,睡眠类1项,其他2项),浙江中医药大学5项(5项全部为骨伤科类疾病)。(见表3)将各省份立项依托单位汇总,如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复旦大学归为上海,可知立项总数最多省份为上海25项,其次为天津23项。在全国范围内课题立项多集中在南方地区,多省均有涉及。北方地区立项数较多省份为北京、天津。

表3 各依托单位立项数

2.6 手法或操作法类别 在117项立项课题中,涉及推拿手法与操作法种类众多,根据立项名称,将涉及手法或操作法分为单一手法、复合手法[2],对于采用“手法、推拿、某某法”等表述方式,无法准确定义某类手法的课题,将其归类为方案类手法研究。其中复合类手法4项,包括按揉法3项、点按法1项。单一手法40项,占所有项目的34%,其中 衮扌 法6项,摩腹法6项,捏脊法5项,旋转法4项,踩跷法3项,按法2项,揉髌法2项,振腹法2项,揉腹法3项,揉法、振法、摇法、拨法、膏摩法、推桥弓、指按法各1项。方案类手法69项。另有功法3项。无相关手法1项。其中涉及到力学研究的项目共计24项,占21%。(见表4~5)

表4 手法、操作法类型明细

表5 单一手法、操作法明细

2.7 研究热点 按摩推拿学立项课题在早期阶段,主要集中在解剖学结构、参数效应相关性等研究内容。2006年起始课题名称首次出现了“机制”,研究内容仍以力学—效应为主。2007年起始课题名称首次出现了“轴”相关信息,此后研究逐渐深入作用机理。2009年起始课题名称首次出现“细胞”相关信息,至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摩推拿学项目开始广泛进入细胞层面研究。2014年课题名称首次出现“通路”,此后按摩推拿学项目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蛋白通路、信号分子等研究方向[3]。近几年来,中标项目的标题大多以“基于”开头,题目书写有雷同感,采用多样化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研究主题更能吸引评审目光。随着研究技术的深入,各项课题着眼点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早期结构观察,过渡到神经电生理、细胞代谢,近几年则集中在细胞凋亡、自噬、损伤再生等内容。学科发展需要现代化技术支持,才能获得更多证据支持。近几年,基因功能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4-5],但按摩推拿学涉及此类内容较少。

3 讨 论

为了推动科技改革发展,变革科研经费拨款方式,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坚持支持基础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自然科学基金推动着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为促进基础科学领域建设、发现并培养杰出科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3.1 选定研究方向,持续研究是中标关键 分析中标者研究内容,中标2项及以上的申请者,其研究内容是连续的,第一次课题即确立合理的研究方向,后续课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及深化。青年项目资助率相对较高,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将更有助于面上项目获批。在分析所有课题负责人中,有8位负责人在早期获得过青年或地区基金项目,而后滚动至上一级获得面上项目支持[6]。研究方向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从事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它规定了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研究者在一个时期内有相对稳定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使研究工作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并可以成为选择研究课题的线索和范围[7]。因此,研究者确立清晰并合理的初始研究方向并进行持续研究极为重要。

3.2 确定研究病种,主次分明是发展保障 分析项目数量较多的单位,排名第一位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其研究病种主要为内科,共计15项,骨伤科立项2项。上海中医药大学立项研究主要集中在骨伤科类疾病,共计13项,内科立项3项。津沽脏腑推拿作为以脏腑推拿为主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色为补泻手法,以腹部为主要施术部位,以调整经脉、气血循行为基础,故长于治疗以气机运行失常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焦虑、头痛、脂肪肝等[9]。上海中医药大学以骨伤科为主要研究方向,将推拿功法与手法结合治疗骨骼肌减少症,将中医经筋理论结合治疗颈椎病,应用镇痛模型等[10]。二者都专注于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为团队学术建立坚实的基础,成为课题申请人背后有力的支撑。

3.3 扎实研究基础,促学科发展是目标 以依托单位为背景,申报人在此基础之上扩展,将自己的课题整体侧重某一研究方向,从而发散出属于自己的研究角度。反之申报人所做的研究,也是对自己背后的依托单位或是专业流派的贡献[11-12]。在申请课题时以团队为单位,能够增加自己的课题经验,同时为整体流派的发展作出贡献。由点及面,立项单位通过交流合作,可指导并丰富周边单位科研思路,同时一定范围内的人才流动有助于各地区研究水平整体提高。

3.4 多学科融合发展,手法研究贴切临床 按摩推拿学研究几乎涵盖了大部分临床病种,长期以来骨伤科和内科为研究的主流病种[13]。妇科类课题2020年首次立项,儿科推拿项目也在逐步增多[14]。标志着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并不局限于传统临床病种,已开始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各项研究中采用的单一手法较多,多数与所研究病种、研究部位相关,这些被选取的操作手法便于操作,且对局部治疗有特异性。方案类手法占据较大比例,负责人将课题研究所用的手法,按治疗思路整理成一系列手法,共同起到治疗作用,在研究中关注整体手法对疾病治疗的内在机制,并不局限于单一手法,这种研究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研究者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另一方面对于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使临床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制定治疗方案。建立推拿手法标准化操作的规范显得日益重要[15]。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立项起始时间在2001—2020年之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摩推拿类立项课题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了解按摩推拿学的学科研究特点,可以使我们快速掌握本学科研究发展历史、现状,并且根据以上研究分析,预测按摩推拿学在今后的研究发展中,并不再局限于传统临床病种,而多学科融合发展是导向;只有选准研究方向,持续研究才是中标基金的关键;扎实的研究基础是中标基金的保证,要求申报者积累研究基础,丰富研究团队,为整体学科发展做贡献。

猜你喜欢
推拿学骨伤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一)
拨针在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体育专业《推拿学》实验课程的个案研究
我校喜获五项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推拿学在体操训练后应用研究
CBL教学法在推拿治疗学临床教学中的效果研究
2017 年新项目
小儿推拿学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与运用
邢台市中医院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