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千年里弄文化是中国陶瓷历史的活档案

2021-11-24 04:12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李映坤
办公室业务 2021年20期
关键词:里弄作坊景德镇

文/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映坤

2019年5月20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示江西要建设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极大鼓舞了4519万井冈儿女。陶瓷,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标志,景德镇是千年瓷都,世界闻名。景德镇200多条里弄,记载着千年瓷都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活生生的陶瓷历史档案。充分挖掘这些活档案的丰富内涵,再注入现代文化元素,使之形成一个里弄花一簇,百弄千弄万山红的亮丽风景线,对于建设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有着积极意义。

一、景德镇陶瓷发展成就了千年里弄

景德镇因陶瓷而享誉世界。唐代,景德镇生产的一种似玉器的影青瓷,当时,人们把他称做“假玉”。在工艺品极为稀少的农耕社会,景德镇生产的“假玉”深得朝廷喜爱。从此,景德镇生产的陶瓷成为历朝历代进贡朝廷的贡品,或为宫廷用瓷,或为国与国之间赠送的礼品。据古代《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原名“昌南镇”,为浮梁县所辖。公元1004年,景德年间,宋真宗因为非常满意景德镇生产的陶瓷,把他的“景德”年号赐予景德镇,景德镇因此而得名。以皇帝年号为地方命名,在古今中外实属罕见。

据古籍记载,唐代以前,景德镇只是一个小村落,陶瓷生产主要分布于浮梁县南河流域的寿安镇、湘湖镇一带,后延伸到浮梁县的东河流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运输成了制约瓶颈,陶瓷生产经营者遂把生产作坊迁移到有水路运输条件的景德镇。

景德镇有一条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的昌江河,自北向南经景德镇流向鄱阳湖。河床宽,地势平缓,非常有利于船只的航行,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黄金水道。陶瓷生产所需的窑柴、蔑器等原材料通过昌江河运进,作坊生产出来的陶瓷也由昌江河水道运往远方。

高岭土是制瓷的主要原料,浮梁县鹅湖镇有个高岭村,这个村有一个高岭土矿,高岭土就是以这个村名而命名。景德镇东河流域高岭土资源非常丰富,是景德镇陶瓷千年久盛不衰的先决条件。

历史上,景德镇因为陶瓷的名气而集聚了全国各地的陶瓷制作工艺人才,形成了“器成天下走,工匠八方来”的盛况。

由于浮梁县东河、南河两条流域的制瓷作坊纷纷迁到景德镇,景德镇这座古老的城市渐渐形成。于是,就有了景德镇这座城市的里弄和里弄文化,景德镇陶瓷发展成就了千年里弄。

二、景德镇千年里弄孕育了世界陶瓷发展史的神话

郭沫若说:“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也就是说,中国陶瓷历史悠久,中国盛产陶瓷,而真正独领风骚要数景德镇。在中国历史上,汝窑、官窑、哥窑、均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和磁州窑八大系列都曾经有过辉煌历史。可是,由于历史上战争、动乱、灾荒不断,加之陶瓷生产各种要素制约,许多名噪一时的产瓷区纷纷偃旗息鼓,而景德镇却是窑火千年不断,出现“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景象。景德镇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青花瓷、五彩瓷、釉里红、粉彩瓷、斗彩瓷、玲珑瓷、素三彩和高温颜色釉等无与伦比的系列陶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人们对景德镇瓷器的赞美。而这些美轮美奂的陶瓷正从景德镇里弄源源不断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向世界各地。

景德镇历史上有一条叫东司岭的里弄,坐落于市中心位置,弄里设立了专门为朝廷生产贡品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朝廷每每派督陶官到景德镇督导,人们习惯把御窑厂称为“官窑”。一批批贡品瓷器从这个叫东司岭的里弄走向宫廷,有很多珍品甚至都成为许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解放后,这里成为市政府办公地点,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市政府为了保护千年文化遗产,遂把办公地点搬迁到临时板房屋,恢复了御窑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或者陆路丝绸之路,景德镇生产的陶瓷,都不可或缺。近代史上,欧洲许多贵族都以拥有景德镇出品的陶瓷而感到自豪。坐落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的中国海洋博物馆,展出的800多年前南海一号沉船里,就有相当多的景德镇窑产出的瓷器,而这些瓷器正是从千年里弄的作坊生产出来的。

中国曾经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而在景德镇却有着另一番景象,自宋代以来的1000多年里,随着陶瓷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比较细密的分工与协作和大规模雇工,所从事的生产是商品生产。在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就出自景德镇里弄。

在景德镇千年里弄,除部分居民住宅,还有数十家陶瓷作坊分布于各条里弄。在作坊里,又分布着原料工坊、成型工坊、窑坊、彩绘工坊、包装工坊以及仓库。陶瓷作坊有一些奇怪特征,作坊屋子的房柱基本都是歪歪扭扭的,说是为了节约成本,就地取材。不过,就地取材所用的歪歪扭扭的木材,需要有高超技能的木工师傅。因为很难在歪歪扭扭的立柱上找到水平直线和垂直线。作坊另一个特点,就是砌墙的砖头都是窑砖头,为景德镇古建筑一大特色。

三、景德镇千年里弄别具一格

里弄,是古代城市布局的一个显著特征。里弄,有的地方叫弄堂,而在北京,人们管它叫胡同。里弄、弄堂也好,胡同也罢,一般地说,它们都是城市居民聚居的地方,是居民从家中到街道往返的通道。每个城市的里弄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特色,景德镇因陶瓷而享盛名,景德镇里弄文化因陶瓷而别具一格。

景德镇里弄结构布局别具匠心。我们的祖先既勤劳,又很有智慧。早在1000多年前,当陶瓷生产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时,人们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序发展。从唐代到民国时期,跨越1000多年,城市逐渐扩张,却始终扩而不乱,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早年的景德镇老城市区布局是由北至南,既由四图里沿昌江河东岸南下至太白园,有近十华里路程,鸟瞰景德镇老城区,它是一个井字形带状结构。在这个井字形带状结构中,有三条纵向街道与昌江河平行,为沿河路、前街和后街。而里弄则与街道垂直,里弄与里弄之间相隔80米左右。为了方便陶业工人作业,许多里弄与里弄之间还布局着横弄。

景德镇这座城市和它的陶瓷文化一样,没有城墙,没有禁锢,是开放式的。同样,里弄与里弄、里弄与街道亦为开放型,四通八达,错别有致。景德镇里弄之所以和街道垂直,一方面是使城市整齐美观,另一方面,是为了陶瓷作坊生产运输需要。陶瓷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如窑柴、瓷土、瓷器包装用的稻草和篾器等)基本上是从水路船运至昌江河河岸,然后再由挑夫挑进作坊。同样,陶瓷作坊生产的瓷器也由挑夫挑到船上,再运到远方市场。为了节省挑夫劳动时间和减轻挑夫劳动强度,里弄与河道垂直(距离最短)的结构布局,不能不说是我们祖先的匠心和智慧所在。

四、景德镇每一条里弄都有很深的文化烙印

在景德镇,历史上有200多条里弄,条条里弄都有很深的文化烙印。既有陶瓷文化烙印,又有许多人文文化烙印。

景德镇里弄,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唐代之前,景德镇老城区只有一些零星小村落,有了陶瓷生产以后,工匠八方而来,村落演变为城市,于是,有了街道和里弄。里弄有了制陶工坊,再后来,又有了居民区和与陶瓷生产相配套的手工业如铁匠铺、毛笔作坊、匣钵作坊、船运等。许多里弄因当时陶瓷生产特色而冠名。以陶瓷生产经营而冠名的里弄有瓷器街、龙缸弄、陶瓷弄、毕(笔)家弄和花篾楼等。

瓷器街,是一个专门销售瓷器的地方,全弄有数十家瓷器店,瓷器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在这里,各种瓷器都能买到。相传,乾隆皇帝曾到瓷器街暗访。瓷器街,对外地游客而言,具有神奇色彩,说是景德镇瓷器街到处是瓷器,街道是瓷器铺就,房子是瓷器所建,到景德镇不到瓷器街,简直就是一种遗憾。

龙缸弄,龙缸属于大器瓷,顾名思义,龙缸弄就是专门生产龙缸的地方。早在明代,龙缸弄不仅为民间生产龙缸,而且还承接御窑厂生产龙缸任务。在龙缸弄,无论是明代还是在清代,生意一直很红火。

毕(笔字的谐音)家弄,是瓷用毛笔的集散地。花篾楼则是专门生产包装瓷器用的篾器材料的地方。

历史上,景德镇几乎每条里弄都与陶瓷有关,但是又不乏有许多人文文化。

龙船弄,弄里有一座神龙庙,庙里供奉着一个龙头,每当元宵节,人们都要到庙里上香,并且抬着龙迎龙灯。又加上此弄形如船状,故人们把此弄冠名为龙船弄。而侯家弄、邓家弄和彭家弄等则以姓氏冠名,这些以姓氏冠名的里弄,无不记录着许多家族的兴衰荣辱历史。

五、传统和现代结合,把里弄打造成为新档案

千年瓷都景德镇,处处皆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里弄,记录了千百年来的陶瓷故事。我们可以通过里弄修复融入创新、创作、仿古、营商、旅游等元素,把千年里弄打造为一个新档案。

(一)不同的里弄恢复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景德镇这座城市历史渊源很长,据《景德镇市地名志》和叶道春先生主编的《老镇》一书记载,景德镇自南北朝就有村落,罗家坦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村落。东司岭则为秦朝时期的村落。到了唐代,景德镇老城区逐渐成为陶瓷生产中心,村落开始扩大为城市。宋代,因为宋真宗皇帝景德年号的赐予,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城市名字便和景德镇陶瓷一道漂洋过海为世人所熟知。到明代,景德镇陶瓷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城市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景德镇这个城市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演变,也打下了五个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烙印。如果把现存的一些里弄按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恢复其本来面目,那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们设想,把景德镇里弄分别恢复为周朝村落、隋朝村落、唐代弄巷、宋代弄巷、元代弄巷、明代弄巷和清代街道里弄等。

(二)不同的里弄恢复不同的制瓷风格。据《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武德四年,有民陶玉献假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景德镇市志》14页)。也就是说,景德镇在汉代生产陶器,到唐代生产陶瓷,到宋代及以后逐渐形成青花瓷、五彩瓷、釉里红、粉彩瓷、斗彩瓷、玲珑瓷、素三彩和高温颜色釉等。到了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手段、生产工艺、原料构成都发生重大变革,陶瓷品种也有很多突破。如果按不同朝代和不同里弄恢复不同的制陶和制瓷作坊,再配以现代制瓷车间,供人们观赏,其风格和内涵无人可比。

(三)不同的里弄为人们提供不同的体验。瓷器是一个值得永久收藏的产品,如果是自己创作的瓷器,就更有收藏意义。传统陶瓷制作过程,有许多环节可以通过手工完成(如制坯、贴花、彩绘、美术绘画等)。如果在一个古代建筑的作坊里,人们按自己的意愿制作喜欢的作品,该有多么惬意,这种体验将终生难忘。数十条不同朝代的里弄,近百个不同风格的陶瓷作坊,在全世界也绝无仅有,舍我其谁?

保护遗产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和世界上更多的人永远能看到瓷都灿烂的历史文化。开发遗产是为了遗产能够可持续发展。景德镇里弄历史文化太美、太丰富了,我们应该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把它整理为通俗易懂的档案,供后人欣赏。对于经过重建的,更应该建立详细的档案,供后人牢记。

猜你喜欢
里弄作坊景德镇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多元与包容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小里弄蕴藏大文化
里、弄、堂、里弄、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