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园安全体系的创新构建*

2021-11-24 11:10陈诗伟张占军张伟付冰
教书育人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队伍育人

陈诗伟 张占军 张伟 付冰

(1.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管委会;2.西南交通大学保卫处)

高校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高校要顺利履行职责,其校园的安全有序、稳定和谐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健全高校安全体系,构建校园安全文化,提升安全育人功能,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书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意义重大。[1]

一、高校校园安全育人的内涵

(一)校园安全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元素

校园安全是“全员”育人的重要构成元素。安全工作需全员参与,主体工作队伍分布在实验室、保卫、后勤、学工等岗位,是安全工作的直接“从业者”,是安全环境的直接营造者,也是高校管理服务育人的“形象代表者”,例如“新冠”疫情期间门卫安保队员每一次“严管”,都展现着学校“严谨”“坚持”“仁爱”等办学理念。

校园安全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位。安全工作覆盖全方位,尤其平安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秩序,不仅是高校办学的基础硬件支撑保障,让老师安心于教育,让学生专心于学习,也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培养人与物之和谐,志存高远,还是大学的精神和传统的承载,滋养优良的大学风气,育人无声。

校园安全贯穿于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大学学习周期,都需要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在安全的状态下推进,任何一次安全意外,都可能干扰甚至中断育人过程,像复旦宿舍投毒、北交大实验室爆炸等重大安全事件,无论对当事学生还是其他同学,在学习成长、身心健康方面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校园安全具有文化引领的育人功能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 反过来又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大学人。[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包括被师生员工所认可并自觉遵守的有关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思想作风和价值观,以及校园安全设施等有形物或无形物,呈现出与安全息息相关的文化氛围。[3]

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引领价值取向。校园安全文化是大学师生共同认可并尊崇的安全共识,其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设施的设置和安全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对校园安全正确的是非观、利害观,如“不信谣传谣”“不堵塞消防通道”“疫情防控人人参与”等,养成尊崇和维护安全的意识、自觉警惕保护自身和集体安全的意识,实现对办学理念的认同和践行,对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校园安全文化能够规范行为举止。文化,内化为价值取向,外化表现为行为举止。通过完善制度、排查整改、演习训练、标识设置、宣传教育等,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不安全、不能做”,哪些“可以做、应该做、怎样做”,可以有效预防或避免发生危险,如随手断电、不留火星、注意看食品保质期、保持个人卫生、拒绝推销、警惕电信诈骗等,从而以合理规范的行为举止,保护自身和他人、集体的生命健康和利益安全。

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培养安全能力。安全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安全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能力。[4]在安全文化长期的熏陶和培养下,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得到储备,预防和处置的安全能力得到培养,面对交通、消防、卫生、自然灾害和诈骗、金融、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类情况时,能够较好地进行预防和处置。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桑枣中学两千多名师生无一伤亡,主要得益于经常性的演练,师生提升了安全能力,所有师生仅用1分36秒就全部撤到了操场上。

二、高校校园安全育人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安全支撑和保障着学校的正常运转,在各项工作中具有基础和前提的地位,近年来也越发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尽管如此,校园安全的育人功能发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加以完善。

(一)对育人功能的思想认识不足

学校对安全工作的研究和投入不足。尽管各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从制度、人员到设备、设施都加大了建设力度,但近年来高校校园安全事故仍频频发生,反映出一是学校对于安全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不够,对其潜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把握不足,宣传教育和预判预防不足,师生对安全缺乏持续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二是未健全规范的安全责任体系,少数“重点”部门承担大量工作,但院系、其他职能部处对自身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安全工作与中心工作未能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未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安全工作的考核评价,主要以结果为导向,缺乏常态化的预防和监督,易造成管理人员侥幸心理;[5]四是与其他工作相比,安全工作紧迫性和显示度偏低,学校对安全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仍相对偏少,期望值不高。

安全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认识也不足。一是专门从事校园安全工作的保卫人员,认为自己从事的只是普通的保障工作,育人是专职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等的工作,自己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工作者”,不清楚如何育人;二是后勤、实验室、工程建设、信息网络等部门人员,多认为自己属于专门的业务岗位人员,安全只是附带注意,并不真正了解,更别说构建安全文化和参与安全育人;三是教师这个最大的育人队伍成员,专注于知识传授、学术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通常很少关注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的培养。

(二)对安全文化的发掘建设不足

虽然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是大学文化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与大学精神、历史传统、教学文化、科研学术文化等相比,其影响力、效益性和美誉度不够突出,加之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低,校园安全文化引起的关注度不高,无论是对自身内涵的发掘提升还是与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辉映,都远远不足。在精神方面,以安全的视角和元素来挖掘优良传统、丰富大学精神内涵(尤其是矿业、交通、医学等行业高校)和引领学生价值观念、涵养学生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等理论研究及实践,还鲜有见诸报端的;在制度方面,当前高校的安全工作机制制度在领域上有较广的覆盖面,但多是安全要求或操作指南类的,以组织领导、宣传推广、培训教育、预防排查、应急处置、考核评价等综合来看,高校的安全制度文化还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在物质方面,校园安全的物质文化形式还比较单一,除常见的标识标语外,对承载师生对安全的“认知—感悟—践行”的过程、师生接收安全信息的“图、文、音、影”等媒体、师生付诸安全行为的“衣、食、住、行、学”等领域,还有很大建设空间。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和能力培养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对育人队伍的素质培养不足

安全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其他人员相比,直接从事校园安全工作的队伍成员,其文化素养、学历职称、视野见识、创新能力等素质相对偏低,习惯于直接处理涉及安全的事务,而对事务本身的分析研究能力、预判预防能力、紧急处置能力、事后修复能力还不够强,会“管”而不会“理”。

对安全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不够。对校园安全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主要为业务培训,而对于安全方面则相对缺乏重视和开展。一是缺乏专业性,与业务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实施主要凭经验;二是缺乏系统性,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比较零碎化、随意化;三是缺乏育人理念,没有站在育人的视域来认识、理解和实施安全教育培训。

(四)对育人环境的技术支撑不足

高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产出高地,自身在科学研发和推广使用方面具有优势,“知识+安全”和“技术+安全”的模式对打造智慧校园、提升育人环境品质具有很大潜质。但一方面受安全工作队伍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新技术(设备)的投入成本较高,建设和维护周期较长,因此新技术(设备)投入和更新缓慢,如监控系统、烟雾报警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红外测温系统等,要么缺少投入,要么难于维护,要么更新周期过长。运用互联网+、新媒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支撑安全育人环境建设,还少有高校涉猎。

三、育人视域下校园安全体系创新构建

对于高校而言,要发挥安全育人功能,需从思想、文化、队伍和技术四个方面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安全育人体系。其中,思想领方向是根本和前提,文化铸灵魂是内生动力和软实力,队伍和技术作双翼是关键支撑和核心保障。

(一)提升思想认识,健全体系机制

一是加强高校安全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凝聚从上到下的全员共识,加大对安全工作的投入,统筹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培训、观摩体验、实景演习等,营造人人知安全、讲安全的育人氛围;二是加强安全育人的机制建设,健全“人人有责,人人负责,失责必究”的责任分工,畅通激励、协调、培养、评价和处置机制的育人保障;三是加大对校园安全的特点和内涵的研究,加强预判预防,把握安全育人规律;四是从校院两级推广安全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推进安全育人的落地落实;五是重视对安全工作队伍成员的鼓励、引导和宣传,提升其安全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工作、更加主动地参与工作。

(二)构建安全文化,发挥文化功能

文化具有化人载道的功能,高校应发掘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以之丰富“三全育人”的内涵,加强与校园其他文化的融合,提升安全与各项工作的契合度,拓展高校育人的功能和途径,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注重构建校园安全的精神文化,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例如交通行业的高校,可以从各类行车事故、坍塌事故中,分析事故原因尤其是设计施工原因,将安全理念融入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中,培养学生对安全的孜孜追求;二是注重构建校园安全的制度文化,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例如系统的教育机制、定期的演练机制、适度的考核评价机制、第二课堂融合机制等;三是注重构建校园安全的物质文化,熏陶学生的思想意识,保障校园平安有序,例如为新生编制《大学生安全手册》,再如我国在山西大同为1960年5月9日发生的惨烈的煤尘大爆炸建立了“五九事故纪念馆”,高校亦可借鉴,将校园内外特别是具有学校行业特色的典型、严重的事故设立馆所,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启迪平安未来。

(三)提升能力素养,打造高水平队伍

队伍是所有工作顺利开展的第一保障,高校需要注重提升安全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和育人素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安全工作队伍,能“管”能“理”也能“育”。一是注重“入口关”,在选人用人时注意其在安全方面的文化素养、学识学历、见识经历等;二是健全安全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体系,定期、分类别、分层次地开展针对性或系统性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其分析预判、紧急处置、修复完善的能力,增强其在意识、理念、政策和技能方面的素质,培养其对师生的宣传表达、引导规范、感染带动方面的育人素养;三是注重安全工作与育人工作的交叉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员工进行专业学习,开展专门研究,提升职称学历,打造高素质高水平安全育人队伍;四是注重拓展融合,建设全员参与的安全工作“大”队伍,培养和提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安全育人意识,激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育人机能。

(四)创新技术手段,建设高品质环境

高校除了具有“知识+安全”“技术+安全”的天然优势,还因其互动场所相对稳定、活动人群相对固定、活动内容和时间相对稳定,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全范围、全时段管理的良好条件。在运用和维护好传统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创新技术手段,以高质量的平台载体,推动高效率的服务和应急处理机制,打造新时代智慧校园,建设高品质的育人环境。高校可以拓展“互联网 +”思维,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技术,例如在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中融合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中融合大数据分析、风险评估、敏感追踪,在通信系统中融合智能预警、一键联动(电话、短信、定位、广播、其他媒体),以技术手段充分提升安全载体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前瞻性和预判性、联动性和便捷性,以及辅助处置和辅助教育的功能和性能。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队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