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联网+”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1-11-24 16:26海飞袁水霞张志刚胡莹莹黄宁张娜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培训模式改革创新互联网

海飞 袁水霞 张志刚 胡莹莹 黄宁 张娜

摘要: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是大势所趋,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備条件。通过描述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现状,分析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多年开展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为例,剖析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探究如何改革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模式,以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互联网+;培训模式;改革创新

河南省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每年都会出台专门政策措施,创新培育机制,在很多方面探索实践出了很好的经验模式。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把高素质农民培训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培养不分层次、后续跟踪回访服务不到位、培养质量不高等。

高素质农民培训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十”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有待创新和改革。培训模式应该由传统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转变,由“以授课专家为中心”向“以农户、合作社管理者等为中心”转变,由“以获取农技知识为目标”向“促进农民技术技能、操作水平提高为目标”转变。同时,创新高素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课程新体系,以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一体化课程为重点,大胆尝试和开发通俗易懂培训教材或者使用手册。例如,葡萄栽培技术与日常管理方法,可采用时间历的方式,具体描述什么时间从事哪些日常管理,并给病虫害防治配上彩色图片,图文并茂,以方便学员掌握。

另外,在“互联网十”新时代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要采用以数字化视听技术、多媒体交互技术和3D虚拟仿真技术等为特征的现代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会对教学手段和方式变革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教学理念、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评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然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工具,同时,还能大大丰富高素质农民的学习生活。

一、正确认识高素质农民的特点

(一)高素质农民的概念

新型职业农民,即“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习总书记曾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对高素质农民进行了精确的概括"。2020年,国家又将新型职业农民更名为高素质农民。河南省职业农民常被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

(二)未来高素质农民应该具备的特征

1、在从事农业行业人员年龄组成方面,高素质农民与以往农民不同,它以20~40岁中青年为主力军,大多数为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响应国家号召返乡从事农业企业的在外经商人员等。

2、在知识储备及专业技能方面,高素质农民实践经验相对薄弱;在定位自身企业发展方面,高素质农民有自己的思想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见解,他们不仅重视自己的收入,也时刻关注从事农业产业发展前景。例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2018年-2020年连续三年承办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每一届的成功举办,都体现出当今高素质农民的新思想和高站位。

3、在日常工作管理方面,高素质农民敢于探索和尝试,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耕种技术;敢于尝试新的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彰显出高素质农民创新精神的特征。

4、高素质农民是一种职业。康红芹(2018)认为,职业的审美维度规定追求创新是高素质农民的关键特质,改革创新是高素质农民的重要特征。新时代下,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面对这样的教学主体,要在培训的各个环节重新考量与改变,全方位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训质量。

二、结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培训实际,发现存在的问题

(一)初步形成“一主多元”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主要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统筹规划,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市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涉农高校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以及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教育培育资源构成。

依托河南省教育厅创办中专学历农民教育培训,深人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建立一批农民田间学校,为青年农场主搭建创业对接、孵化和服务平台。例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中牟县官渡镇小王庄村成立小王庄中职教育培训,学历三年,顺利毕业可以获得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的中专毕业证。

然而,中等职业教育是当前的河南省高素质农民教育主流,但在整个高素质农民培训中的占比仍不足1%。高素质农民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刚刚起步。2020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响应国家号召,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进行第一批社会高素质农民的宣传和招生工作。

(二)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有一定突破与创新,但部分遴选学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河南省在高素质农民培训方式和手段方面都有所创新。培训方式上,采用国家正在推行的适应高素质农民且符合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同时,结合三区人才平台和科技特派员平台,大力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和送教下乡模式。培训手段上,将传统课堂培训与信息化培训相结合。

然而,部分遴选学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参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接收培训的理解能力不一,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技术过程缓慢,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培育经费保障、师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但多元参与的协作机制还不够健全

尽管各方面保障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师资、场地、设备等培训资源相对分散,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尚未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例如,高素质农民培育教师多是兼职教师,只能满足短期的、阶段性的培训,而对长期跟踪指导服务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产教融合程度不高,大多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综合水平较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不足,往往流于表面;许多职业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未严格执行相关实验课程授课计划,实践教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元参与的协作机制仍不够健全。

三、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以“新时代、新农民、新风采”为时代引领,大力解决老问题,创建新模式

(一)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采取“理实并重”和“互联网十”教学相辅相成教学模式

学院结合不同类型高素质农民的从业特点和能力素质实际,采取“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分门别类开展培训。为保证教学质量,在培训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和田间课堂,采取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和咨询式教学模式。另外,授课老师将教学内容提前发布到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学习平台,引导学员按教学计划在网络上完成教学内容。培训初期,安排给学员较容易自学的内容,如,可通过新闻了解国内外应用的案例,开阔学员视野。而企业微信平台、农业App或农业微信公众号,如,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网上学习平台“云上智农”,也是学员学习最新农产品知识相关视频的多媒体网络平台。

(二)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充分利用“互联网十”平台,丰富教学形式,凸显培育特色

充分发挥“互联网十”的作用。培训过程中,教师为学员建立了QQ群、班级邮箱、微信平臺等交流平台。学校利用12316专家热线和“河南商都频道专家讲堂”等远程农业教育培训系统,利用精品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园资源在线等平台实时解决农民在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优质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实际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网络教学还可以让农民随时点播相关教学视频,使培训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以物联网产品和互联网项目为载体,对学员进行现场实践教学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高素质农民培训的过程中,秉持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以学员为中心,围绕高素质农民未来从事的农业行业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这一课程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问。在高素质农民实践教学过程中,学院组织学员参观滑县焕永种植合作社以及焕永农业机械合作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员体验现代农业大田生产过程中物联网产品带来的便捷。例如,滑县焕永农业机械合作社以滑县农业局为依托,创建农业器械共享服务平台,就像DD打车一样,是一种网上预约农业器械共享使用平台,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平台上下单,焕永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接单后,安排工作队进行上门服务。

(四)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引导高素质农民接触、了解并逐渐使用农业机器人

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农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可以大大削减人力成本,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此,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经常带领学员参观先进的农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例如,河南绿保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各种农药喷施器械,有小麦田的农药喷洒智能机、玉米田农药喷洒智能机、果树农肥喷洒一体机等,进企业参观可以让学员亲身感受农业机器人带来的便捷。

(五)在“互联网十”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要注重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渗透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进行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培训,利用科技园的5000平米智能化田间教学实训室,现场模拟不同的农业生产状况对智能化系统应用的影响。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农业种植地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种植时机开展相关的工作。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该系统能够更科学、更准确地进行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水、病虫害绿色防控等。

(六)在“互联网十”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培训方式的优化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在开展农民教育期间,作为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的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运用“学校授课十基地实习”“田间培训十生产指导”等形式,以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环节上,学校充分利用科技园这一实践平台,突出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安排学员到科技园温室大棚、果园、小麦示范田、养殖厂和饲料厂进行参观与实习。此外,还积极组织学员到山东郯城国家农业公园、洛阳明拓农业生态园、洋丰果业生态园、十里香草莓园、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郑州双桥花卉市场、河南晨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万邦国际物流园等生产经营、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拓宽培训学员视野,开阔思路,了解行业内更多的生产经营和栽培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结语

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实际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为基础,在“互联网十”新时代背景下,大胆创新培训模式,构建适合这种培训模式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系统化,保证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效果,并以点带面,以期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为农业技术推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当然,现在多数创新培训模式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尝试和试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演变及培育问题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7):1-2.

【2】王琦,陈延潼.河南省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2021(07):9-10.

【3】康红芹.新型职业农民:概念辨析与内涵新解【J】.当代职业教育,2018 (05):4-8.

【4】杨琴,吴兆明.国外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借鉴与启示【J】.成人教育,2020,40(06):76-81.

【5】梁丽平.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物联网技术教学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24):20-21.

【6】欧阳忠明,谢沙.基于职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策略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18(06):1-9.

基金项目: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重点教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基于科技园农民教育培训数据”,项目编号:HNACJY-2020-1。

作者简介:海飞(1982-),男,河南滑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民教育培训。

(责任编辑张萌喆)

猜你喜欢
培训模式改革创新互联网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推动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师徒帮带退役士兵“333”培训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