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溯源、生成逻辑与实施路径

2021-11-24 13:01汪倩倩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3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要:进入新时代,生态社区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被提出,生态社区建设的外部逻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内部逻辑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在具体实践路径上,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社区;生态文明;人民主体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当前社区建设的宗旨与目标。人们从过去的“盼温饱”、“求生存”到现在的“盼环保” 、“求生态”,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生态社区建设便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被提出。生态社区建设不同于过去以往的社区建设,它将生态环保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强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虽然生态社区目前在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学者们对其称呼也有所差异,有学者称为“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社区”,尽管称谓有差异性,但社区建设的目标还是较为一致的,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生态社区的提出标志着社区建设的理念、目标、模式和体制朝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迈进。

一、生态社区的理论溯源

从理论溯源来看,生态社区思想在我国可谓是源远流长。古人在建造住宅、选择聚居地的时候,就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乘马》一书中就指出,城市选址应遵循“因天利,就地利”的原則,充分体现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古代盛行的风水理论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风水理论认为,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只有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效法利用天道地利才能安居乐业,兴旺发达,这与现代生态社区思想不谋而合。有学者指出:“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中的风水理论,揭开其神秘外衣,原本饱涵着历史的真知,饱涵着同当代景观建筑学和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原则与方法相吻合的丰富内容。以历史眼光客观地审视和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说,当代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实际上正不啻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追求人与自然谐和精神的转世回归和新的升华”。

在西方国家,生态社区思想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1898年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理论, 他认为城市建设应兼具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巴洛斯和波尔克等学者将生态学思想运用于人类聚落研究,标志着生态社区思想雏形开始形成。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道萨迪亚斯为代表的学者们开始将生态思想运用于社区规划设计中,突出了自然生态在人类居住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大会的召开标志生态社区理论正式被提出。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了生态社区建设实践,其中,德国弗赖堡的沃邦社区、英国的贝丁顿零碳社区都是较为典型的生态社区代表。

在我国,生态社区建设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但自然环境却持续恶化。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给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社区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全国各地方省份纷纷响应,先后也出台了有关建设文件,全力推进生态社区建设。与此同时,学术界对生态社区也展开了深入研究,黄衫(2010)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对城市生态社区规划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王俊敏(2014)借助社区理论和生态人类学视角,重新解读了社区的 “地域”要素含义,认为乡村生态社区是乡村重建的未来方向。李增元(2014)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破解思路。

学者们的研究为我国生态社区研究提供了借鉴,但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生态社区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我国学者关于生态社区的理论研究还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针对于此,本文尝试阐述生态社区的理论范式与生成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时代生态社区建设路径。

二、生态社区建设的生成逻辑

生态社区建设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实践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本部分将从外部与内部两维度深入分析生态社区建设的生成逻辑。其中,外部逻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内部逻辑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

(一)外部逻辑: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我国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沉重代价,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并把它纳入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亡则文明亡,在历史上,很多国家和民族皆因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从地球上消失。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实现,需要落实到基层实践之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也通常被人们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剂标本兼治的良方,体现出多重的价值意义,因此,社区也成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位,依托社区这个基础平台,加强生态社区建设,打造优良的社区环境,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各类社会各类主体的行为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构建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内部逻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

进入新时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期盼享有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当前我国城乡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特别是在农村偏远地区,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生态社区建设就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旨在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干净、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

三、乡村生态社区建设的实施路径

生态社区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生态社区的建设者与直接受益者,是生态社区建设主体。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生态社区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一是生态社区建设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对环境需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既要综合考虑对已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创造一个符合环境指标的社区环境,尽可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环保、舒适、美丽的生活环境。二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生态社区建设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调动广大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社区的建设者与参与者。因此,在生态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社区居民在生态社区建设中唱主角,享有充分的表达权与话语权,以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生态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政府是生态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也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首先,政府要积极发挥在场的正向功能,制定完善生态社区建设的政策文本,明确生态社区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标准,使生态社区建设获得制度支持,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生态社区建设的专项财政支出,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之中,用于统筹推进生态社区建设支出;三是加强立法与监督执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反对铺张浪费,倡导节约适度、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绿色消费、绿色居住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自愿行动;四是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市场、社会组织、个人广泛参与生态社区创建行动中,并可在税收、融资服务、资源配置、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营造生态社区建设的良好环境。

(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我国生态社区建设不是一刀切工程,在不同的地區之间要有所区别与差异,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区的人口、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经济水平等要素,遵守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地区城乡的不同特点,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从现实情况出发,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放在优先位置上,科学分析生态社区规划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同时要兼顾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保留地方特色与人文元素。

参考文献:

[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黄衫.城市生态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王俊敏.“生态社区”:乡村社区的重解与重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73-80.

[4]李增元,王岩石.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现实问题与破解思路,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01):99-106

[5]汪倩倩.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分析.南方农业,2015(09):141-142.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美丽乡村视域下苏北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627)阶段性理论成果。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新时代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