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何以实现?

2021-11-24 01:56吴易雄
当代经济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村民自治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收稿日期:2021-09-07

基金项目: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软科学课题《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户发展问题研究》(rkx20210501)。

作者简介:吴易雄(1976—),男,湖南新化人,博士,博士后,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

DOI: 10.13253/j.cnki.ddjjgl.2021.11.006

[摘 要]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全党作出的英明决策,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必须高质量完成的历史使命。围绕“乡村全面振興何以实现”这一核心问题,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对党建引领、村民自治、自力更生、产业发展“四大法宝”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研究表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党建引领、村民自治、自力更生、产业发展“四大法宝”起决定性作用,要强化村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引导村民自立、自强、自信、自尊,以“广泛参与、民主协商”推动村民自我管理、参与管理,把村民参与、村民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运用经济利益驱动作用,构建起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坚持规划引领,遵循客观规律,发挥自身力量,做好资源、资产、资金整合文章,因地制宜找准乡村产业发展路子。

[关键词]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村民自治;自力更生;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1)11-0046-07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继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一些重要文件,提出“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2020年中央宣布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后,2021年中央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充分表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全党作出的英明决策,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必须高质量完成的历史使命。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术界将乡村振兴作为重大领域在深入探索,迄今已产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截至2021年10月2日,以“乡村振兴”为篇名的中国知网检索成果有47 491篇。这些成果重点围绕乡村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1]、视听传播推动兴边富民[2]、美丽乡村项目中的目标置换[3]、农户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4]、构建减贫治理体系[5]等若干主题深度开展研究,为指导乡村振兴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学者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指出“国内学术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成依据与递嬗脉络、内涵要义与内容逻辑、关键领域与现实梗阻、价值意蕴与实践要领等方面展开了多向度研究,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诠释力的研究成果”[6]。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出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实务界也在开展乡村振兴探索实践,重点从绿色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深化改革、粮食安全、土地整治、产业兴旺等各个领域提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为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文本和丰富的原始材料等重要理论研究素材。但综合来看,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鲜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探讨乡村如何实现全面振兴这一核心问题。新时代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其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开辟乡村振兴主战场,坚决打赢乡村振兴持久战和攻坚战,重塑乡村党员干部、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责、权、利关系,按照中央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实现乡村组织、人才、产业、生态、文化全面振兴,应握好党建引领、村民自治、自力更生、产业发展“四大法宝”,让每个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乡村振兴最大的受益者,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斗。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围绕乡村振兴应握好党建引领、村民自治、自力更生、产业发展“四大法宝”展开理论与实践分析,以期提高研究的一致性、准确性,以及结论的一般性[7]。

二、握好“党建引领”法宝,筑牢乡村振兴堡垒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党建是党的建设的简称,包括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建引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中发挥着“强引擎”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政治、组织和群众工作三方面的优势[8]。可见,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中起着核心作用,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制度安排。乡村党建是乡村振兴的“龙头”,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如何舞活和舞好这个“龙头”,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村“两委”班子和村党员干部两支战斗队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因而必须有章有法地将这两支战斗队伍建设好、利用好、发展好,高水平做好乡村善治大文章。

一要优化村级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同农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的核心纽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短板也是人才。农村人才缺乏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最大瓶颈,通过树立新型的乡村人才观念、 创新乡村人才成长模式等方式,实现乡村人才发展战略的转型[9]。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竞争之本、活力之源[10]。因此,乡村振兴要靠人才[1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板问题,让有德行才能的人占据位置,让无德行才能的人退下来,向有德行才能的人学习。需要采取公开承诺、公开竞选方式将有品行、有担当、有责任、有作为、有口碑的“五有”人才,如群众中有德行的先进分子、愿意真心服务群众的返乡下乡人员、新乡贤、退役军人等,推选为村“两委”班子,多措并举促进返乡下乡人员、新乡贤、退役军人等投身乡村振兴,并通过选举、招聘、培养等方式储备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如研究生、农技人员、高素质农民、“土专家”、企业精英等,作为村“两委”班子后备力量,共同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二爱”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从多层面多元素构建村级组织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振兴力量结构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专业化。

二要形塑队伍形象。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乡村党员干部带头树立良好风气和形象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宝贵财富,要将其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来抓,因而需要立人先立己,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先管好党员干部才能管好村民群众,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严格自律、秉公办事,不折不扣执行上级和本级集体形成的决议[12],要求党员干部在言行举止、礼仪着装、生活纪律、出勤参会、待人接物等各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要对这些方面进行严格考评奖惩,让明规矩压制住潜规则,实现规范化、数字化管理,接受群众监督、评议。

三要丰富党日活动。中央将主题党日活动作为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重头戏来抓。做好村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要以退休老人谈期望、成功人士谈励志、在校大学生谈理想、优秀青年谈感想、入党积极分子表决心的“四谈一表”方式,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强化党日活动开展和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实现党日活动聚心、聚智、聚力;要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要以比信念、比作风、比奉献,看谁服从意识强、看谁服务态度好、看谁业务素质精的“三比三看”方式检验党日活动开展和服务群众生产建设成效,引导村组干部学用结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从学和干中找思路、找秘诀、找方法,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要常怀真爱情怀。乡村工作任务重,大事小事接连不断,“五加二”“白加黑”无节制加班;工作压力大,上级对各类工作标准要求严,村民对村级事务期望值高;工资待遇低,村干部的月工资集中在1 500~3 500元,养家糊口都比较困难。在这些情形之下,党员干部需要有回报家乡的情怀,始终保持一颗真爱农业之心,始终保持一颗真爱农村之心,始终保持一颗真爱农民之心,用真爱农情怀推进乡村振兴,因而需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得失与当好乡村干部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关系,需要改变过去“乡村开会要补助、乡村办事要工资”“个人顾个人”“自己先富裕,不管群众苦”“权利小群体得力化”“施小惠而不顾大体”的现象,坚定不移走与村民群众共利益、同奋斗的道路。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有责任担当意识,村民群众才有主人翁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产力。

五要创先争优示范。中组部《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提出,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学先进、见行动”,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环境。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建立定岗、定项、定点、定责的“四定”责任制度,党员干部连片包户责任制度,月度、季度、年度的“三度”考评制度,党员干部廉洁勤政档案制度,积分制考评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的实施,让党员干部干有平台、做有监督、成有激励。同时要求党员干部“戴袖上岗亮身份、发展致富当能手、学习生活贴群众、入党须要挑重担”,着力发展一项以上种养殖产业,带头学产业技术并当好“土专家”“洋教授”,每年超额筹工10个以上,切实在村民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实现集体建设筹劳、筹工、筹资,建设用地零征收、零矛盾,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三、握好“村民自治”法宝,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乡村振兴,党员干部、村民群众是主力,也是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村民自治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研究表明,基层政府以行政手段激活村民自治,有利于优化国家资源下乡的路径,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13]。但调研发现,目前2/3的乡村村民自治作用发挥不充分,出现“党员干部干、村民站边看”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党员干部从坚定理想信念入手,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筑牢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其次在创新管理方面,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有可能改变村民群众的观念和行为问题,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村民参与管理”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得到村民认可与支持,最大限度地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一是推行民主管理。罗尔斯在其经典著作《正义论》中提出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14]。程序正义视为“看得见的正义”,是英美人一种法律传统。换言之,程序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实体正义是指通过刑事诉讼过程而实现的结果上的实体公正和结果正义。在罗尔斯的逻辑里,“程序正义”远比“实体正义”重要。民主管理实质是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有机结合,强调乡村振兴的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且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要朝着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实体化、公开化、公平化、公正化方向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

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乡村振兴也一样,

一村的事情由本村村民作主,村上的事情由村民商量着办。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下好“廣泛参与、

民主协商”这盘棋。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群众,通过每年召开年初群众动员会、新老经验交流会、弱势群体交心会、年终总结表彰会的例行“四会”,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展现民力。另一方面,要实行阳光化管理村“两委”公章。村级事务用印要过好审批、监督、登记“三关”,由村民代表监督,增强村级组织公信力和威信力。此外,适应村级事务发展需要,如通过积极培育发展用水者协会等村民管理组织,构建村民、协会齐抓共管的运行管理模式,大力提升村民自我管理、参与管理的能力。

二是制定村规民约。民政部、中组部、全国妇联等7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将指导规范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和具体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村规民约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村规民约是村级管理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在适应村级管理要求中发展和完善,并且广大农村普遍推行,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而且,村规民约作为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地方性规范,立足于村庄社会,在村庄秩序维系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5]。然而,乡村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现象由来已久,村民每年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做法均因“碍于面子”“不得不搞”所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乡村,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村规民约来实现。但调研发现大多数乡村的村规民约是名存实亡,在村级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村民对村规民约的知情权、制定权和执行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而需要将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交由村民群众,让其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制定权和执行权。一方面,要从理念上宣傳引导。大张旗鼓宣传“节约也是新发展的组成部分,文明乡风也是促进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引导村民树立“两型”乡村理念,坚持走“两型”乡村振兴之路。另一方面,要从行动上建章立制。将“勤俭节约、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文明创建”等重点内容写入村规民约,按照“搜集群众建议、广泛征求意见、统一村民思想、召开村民大会、村民签字表决、试用一年实行”的“六步”修订法完善村规民约。由村组干部带头垂范,以“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影响村民自觉践行和落实,并依据村规民约条款遵守情况开展创星级文明户、先进院组和“十好”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从而逐步树立起农村社会主义新风貌。

三是推行积分制管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工作,在尊重农民意愿和地方积极性基础上有序引导,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积分制管理是指把积分制度用于对人的管理,以积分来衡量人的自我价值,反映和考核人的综合表现,然后再把各种物资待遇、福利与积分挂钩,并向高分人群倾斜,从而达到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核心内容就是用奖分和扣分来记录和考核人的综合表现,然后用软件记录,并且终身有用,把积分与设计的立体需求挂钩,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动力,让优秀的人不吃亏,让“吃亏是福”真正变为现实。积分制管理可以运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各行各业当中,以增强企业家、员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16]。在乡村振兴中推行“积分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而要像编制内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一样,村“两委”要为村里每家每户制作一张特殊的“身份证”——户主文明档案,由村组干部对全体村民遵守村规民约、产业开发、村庄建设和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等重大事项进行登记归档,作为积分制管理的基础考核资料,制订《乡村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为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逐人逐户建立积分动态管理台账,将定岗干部的出勤,党员作用的发挥,村民群众的山、林、地及劳动力投入和遵规守约情况细化成不同条款(即设立奖罚量化指标若干项),转化为分数、折换成股金,以量分到岗、到项、到户、到人方式进行积分制考评管理,积分高低直接与产业收益、干部绩效、评优推先、物质奖励等挂钩,建立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提取20%的经费奖补制度,用于奖补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党员干部、村民群众,促进党员干部争着干、村民群众比着干、朝着目标一起干。

四、握好“自力更生”法宝,激发乡村振兴动能

自力更生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原来的情况而发展兴旺起来。闻一多在《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中说道,我们人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强起来了。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提出,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消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这样一来,中国不但会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国家维护中国的独立与完整的麻烦。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提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力更生”,指出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现在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拼搏,齐心合力、砥砺奋斗,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乡村振兴,既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从天而降,而要遵循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决策部署,依靠村组干部和村民群众持续奋斗、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把村组干部的领导力和村民群众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适合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自力更生道路。

一要保持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中提出,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因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法宝。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从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5年。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从2018年到2050年,我们党作出33年打赢乡村振兴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足可见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开辟的一项崭新而光荣的事业,完成好这一项伟大事业,必然会遇到多层障碍和重重阻力,因而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同时要珍惜人力物力财力,绝不能“等靠要”,绝不能“给上级党组织添麻烦”。而要坚决做到“只要能在本村解决的,绝不请外人帮忙;只要能靠群众力量解决的,绝不多花额外钱”。要依靠乡村劳动力,尊重客观现实、创造有利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集体力量,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废旧等可利用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效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要推动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乡村振兴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就是要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合理完善,并开创新的事物。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不改革创新,乡村振兴就是一潭死水。乡村振兴只有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才能夺取乡村振兴的全面胜利。因此,要结合乡村实际,遵循客观规律、依靠政策法规,尊重农民意愿,把农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乡村振兴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破除一切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因素。只要是维护壮大集体利益的,并为农民满意、答应、赞成的改革创新举措,就要加快推动其落地见效,让村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如既往地支持村级事务管理向高质量发展。

三要坚持脚踏实地。北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脚踏实地就是要做事踏实、认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乡村振兴更是如此,需要村组干部、村民群众有一种务实的态度,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如何发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循序渐进,不断推进;有一颗宽广的心胸,确立“村级事务无小事,桩桩件件系民心”的理念,要始终将“广泛参与、民主协商”贯穿于各项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广泛听取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认认真真把握每个环节过程,好的结果自然而来。

五、握好“产业发展”法宝,强化乡村振兴支撑

产业是由许多经济组织“细胞”积聚某一领域而成。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从现阶段看,我国大部分乡村山多地少,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人均不足5分田;机械化难,丘陵山区占耕地比例在60%以上[17];资源分散,2/3的土地资源分布在不同地段;资金不足,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 131元[18],因而收入低和资本积累不足引发“贫困陷阱”;技术缺乏,农民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比例不到1/3,面对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无从下手。不仅如此,当前农村还普遍存在“资源保护碎片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空间布局无序化”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农业发展正面临成本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条件高度紧张、国内外价格倒挂等严峻挑战”[19]。这些现存的基本乡情和农情导致乡村产业难以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源起于产业的缺失[20]。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需要重点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基础保障作用,“以开发本土资源尤其是隐性的内生性资源为主,突出乡村的本土优势”[2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按照“一村多品”“一户多业”的思路,坚持以村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优化产业发展方向、路径与模式、措施并举;坚持短、中、长期产业相结合;坚持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坚持小农经济、村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相结合,整体开发,有秩序、可持续地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朝着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迈进。

一要做好科学规划。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是人才、资源、战略的有效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乡村振兴,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乡村产业振兴更是如此,因而要根据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四荒地”利用状况,因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订五年或十年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规划思路、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科学规划产业分区,一般将其规划成生态产业区、休闲度假区,以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康旅融合、食旅融合为依托,结合乡村文化、旅游、区位、土地、人力资源等条件,开发乡村民俗、观光度假、农事体验、乡村美食等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开发建设乡村集体企业,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空间新格局。

二要创新发展模式。通常认为,模式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及样式,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22]。要结合发挥集体所有制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的优势,同时考虑地形、地貌、地力等条件,构建起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最优模式。一方面,采取村“两委”+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的方式进行整体开发,由村“两委”提供水、电、路等设施保障;由涉农企业提供资金、销售等运营保障;由农民合作社提供产业规划、技术指导、肥料器具代购服务等生产保障,全过程、全方位为种养农户提供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另一方面,创建“一传(传产业技术)二帮(帮产业发展、帮管护销售)三带(党员带、能人带、模范带)”“免费提供种苗”“错季、分期、保收益付款(错季节、多样化、差异性发展种养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购买本土性的畜禽品种、花卉苗木等种苗采取第一年付款20%、第二年付款30%、产生利润后付款50%的方式,确保销售方全程负责技术指导服务)”等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开发抱团发展,村民产业发展“零成本、零风险、全收益”,在土地不流转情况下推动村民产业共同发展。

三要共建共享成果。《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同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的应有权利。“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因此,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要牢牢把握好“共建”与“共享”的辩证关系,坚持共同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原则,以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要素”入股方式发展村集体产业,做到村民家家户户都享有入股条件,并采取产权和经营权分开方式建立产业发展效益共享模式,鼓励、引导、支持村民以投资、投劳、土地、山林入股等方式参股村集体产业项目,建立一二三产业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所产生的效益全部归村民群众所有,加工服务产业所产生的效益按照“235”模式进行效益分配,即20%的利润作为涉农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分红,30%的利润作为村集体收入,50%的利润作为村民收益,并优先为村民提供就业平台,以此盘活“四荒地”、林地等乡村分散资源,让村民共享村集体产业发展红利,激发村民参与集体产业发展动力,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权、村民变股民,走出一条员工不要发工资、苗種不要花本钱、基地不要花租金的乡村产业发展新路。

六、研究結论

通过上面对党建引领、村民自治、自力更生、产业发展“四大法宝”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那就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要切实做到“四个必须”:必须强化村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引导村民自立、自强、自信、自尊,以“广泛参与、民主协商”推动村民自我管理、参与管理,坚持树立社会主义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推动共商共富的村民共同体建设落地生根;必须把村民参与、村民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运用经济利益驱动作用,构建起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企业、村民各方共赢局面;必须坚持规划引领,遵循客观规律,发挥自身力量,做好资源、资产、资金整合文章,因地制宜找准乡村产业发展路子,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规避各种产业风险、提高综合效益等方面多下功夫、务求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帆,张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1(8):145.

[2]林琳.乡村振兴视域下视听传播推动兴边富民——以广西综艺旅游频道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8):129-131.

[3]任弢.从环境整治到乡村振兴:美丽乡村项目中的目标置换如何发生?——以浙江安吉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5):15-26.

[4]蔡晓琳,方凯,张倩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产业组织模式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21,37(15):161-165.

[5]杜庆昊.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构建减贫治理体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4):164-170.

[6]杨章文.十九大以来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7):9-16.

[7]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8]张红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优势”——以浙江后岸村为例[J].行政与法,2021(7):35-43.

[9]赵秀玲.乡村振兴下的人才发展战略构想[J].江汉论坛,2018(4):10-14.

[10]田书芹,王东强.乡村人才振兴的模式比较及其延伸——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多案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8):66-71.

[11]韩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4):21-28.

[12]王得新.切实提高乡村治理能力[N].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8):41-42.

[13]黄思.行政激活:农村公共品治理成本内部化的路径创新[J].农村经济,2021(7):87-93.

[1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36.

[15]苏运勋.村规民约的社会基础及其运作机理——以鲁中D村为例[J].兰州学刊,2021(3):147-157.

[16]王烜,张扬.人本思潮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积分制”管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8(10):72-78.

[17]从重庆、广东两地的鲜活实践看——南方丘陵山区机械化该如何破题[N].农民日报,2020-01-03(008).

[18]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EB/OL]. [2021-02-28].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210228/5506784.shtml.

[19]张义博.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2015(2):98-107.

[20]庄晋财.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J].新疆农垦经济,2017(11):93.

[21]袁宇阳.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转向与路径探索[J].当代经济管理,2012,43(7):29-34.

[22]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养论[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21:68.

How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of“Four Magic Weapons”

Wu Yixio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inzhong 030801,China)

Abstract: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s a wise decision made by the whole party,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a historical mission that must be completed with high quality. Focusing on the core issue of “how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on the “four magic weapons” of party construction guidance, villager autonomy, selfrelianc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field investigation, indepth interview, and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four magic weapons” of party construction guidance, villager autonomy, selfrelianc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village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party organizations, select and strengthen the leaders of village party organizations, guide villagers to be selfreliant and selfconfident,to respect and improve themselves, promote villagers selfmanagement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through “broad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take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and villagers benefi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be good at using the driving role of economic interests to build a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interest connection mechanism, adhere to planning guidance, follow objective laws,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strength, do a good job i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ssets and funds, and fin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industr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leading by party construction;villager autonomy;selfreliance;industrial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村民自治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宗族制度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分析
论村民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当前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