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国的红色情怀浸润在作文教学之中

2021-11-24 00:19施燕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作文

施燕,1974年7月出生,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海门市学科带头人,荣记“三等功”一次,先后获评海门市“功勋教师”、海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海门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海门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有许多红色故事、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这些均可被运用于学生的作文写作中。教师应抓住这些鲜活的时代记忆,让这些素材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从而把红色情怀浸润在作文教学中,实现习作与历史的情意互通。

红色故事、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可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近年来较热门的写作素材。经过梳理,笔者总结了适合用于写作教学的红色素材,旨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背景,与热点时事融合

作文教学应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当下事,选取能够充分彰显青春梦想、家国情怀的最鲜活、最受关注的素材,如红船精神、“三牛”精神等,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让学生探求人文和真理之光。

例如,在观看建党百年庆祝盛典“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之后,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心语:“我们一定勇敢地承担起时代的重托,牢记‘回信精神’,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时代、人类命运联系起来,胸怀远大理想,争做时代先锋。”还有学生如是说:“新时代,新气象,我们是历史长河中的后浪,应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传承‘新旅精神’,用双肩担起时代重任,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又如,三位宇航员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点滴,让学生倍感自豪。一位学生在习作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正如今日走出空间站执行任务的那些航天员,当青年大多选择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砥砺奋斗时,他们的行动就能汇聚成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潮流。而这股潮流,必然加速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催化着进步的形成。这样的品格,镌刻在吉鸿昌看到中国人遭遇侮辱时写下‘我是中国人’的每一个笔画里,熔铸在茅以升为祖国所建钱塘江大桥的条条钢筋中,包含在钱学森学成之后毅然回国的决心里。”

当然,长征历史、抗美援朝、两弹一星、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等精神,都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加以渗透、整合与提炼,引领学生深度探究、审视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展现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和神圣使命。

二、真情境,与经典剧目融合

一开始,笔者也有些担忧,现在的学生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如何才能让他们对革命先辈的故事感同身受呢?笔者想到了充分利用生动多元、内涵深刻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写作情境中进行深度理性思考,唤起他们的灵魂共鸣。在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情境中,随着情感的递进和升华,学生笔下自然会流淌出汩汩的甘泉。

看了《觉醒年代》后,在分享会上,一位学生这样说:“每一段革命历史,每一个红色故事,对我们来说,都是传承红色基因最生动的教材。我们要在缅怀革命先烈的过程中,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记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汲取奋发进取的磅礴力量,坚定信念,心中有党,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砥砺高尚品格,把五彩斑斓的小梦想汇入民族复兴的大梦想!”

《红岩》中的“绣红旗”“华子良装疯”等情节,是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一抹鲜红。一位学生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述说:“十五年忍辱负重,一生对党忠诚。他用自己的苦难,换来了同志们的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的誓言。在他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顽强不屈,更是忍辱负重。他的一生是痛苦的,更是伟大的,也正是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成就了他的伟大。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在一节主题班会课上,笔者和学生一起观看了龙洋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节目令人热血澎湃。《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这些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展现了更多丰满、细腻、立体的情感世界,折射出党的万丈光芒。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学生的文字一定会更灵动、更真实。

三、广视角,与读写活动融合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开天辟地、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感召着一代代的热血青年。而这一切,都来自一种“大我”精神,一种为了党和人民敢于牺牲自己的高尚品格。很多生动的文学作品,正是通过文字和画面把这些思想内涵传递给每一位读者。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虽已远离了战争年代,但应始终缅怀历史,继承和发扬这些伟大精神。

“四史”学习中,《红星照耀中国》《群星闪耀伴我行》《楷模》丛书系列,情思绵远,意味隽永,都是对红色情怀最生动的诠释。一位学生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后,感悟深刻:“回忆起那些年的中国,历史的相册记录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紧跟党的步伐,学习老一辈革命战士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品格,以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应如书中的那句话——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在今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们回信,叮嘱他们“听党话、跟党走”。利用假期,我们组织了回信精神征文活动。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这封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新时代的学生的期望。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我认为我们应传承‘跋涉’的精神,在困难中跋涉,在难题中跋涉,在挫折中跋涉,纵使脚下的泥泞拉扯着前进的脚步,飞溅的泥点阻挡了望向前方的视线,也要在逆境中破茧成蝶。”

我们开展了“读科学院士,学科学家精神”活动,将科学元素融入党史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科研院士,认识到他们不仅是顶尖的科研人才,还是矢志报国的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我们还开展了“童心向党”系列教育活动,如“红领巾读书征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在活动中成长,感受红色经典的深邃。

四、多平台,与综合实践融合

语文是开放的,作文教学也是开放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借活动助力,创设特定的情境,对红色元素进行多样的审视和解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品位。教师应以作文教学特有的方式和样态,把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凸显道德情感,培育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我们组织开展了“红色江海,薪火相传”参观走访、“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一位学生参观了江海博物馆,写下了这样的感言:“透过历史的厚云,我看见中国共产党散发的光芒,那么清澈,那么闪耀,那是一群可爱可敬的人。而那一枚枚勋章,是方向,是象征,是共产党带领下,一步步强大起来的中国背后的亿万颗红心。”

假期里,很多学生参加了“名人访谈活动”。学生组成了一个“云采访组”,访谈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王医生。他热心公益事业,发起和创立了雏鹰志愿者协会,为海门地区的贫困儿童、残疾儿童送去关爱。有十多位学生参与了整个采访活动。王医生现身说法,以他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让学生懂得了“勤能补拙是良训”,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去缩短与他人的差距;了解了做一名醫生的不易和职责,也明白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坚持不懈。王医生还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更要关心他人、创造美好,从而让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语文报社“重温红色经典,致敬百年芳华”红色经典读写活动中,学生深情诵读。一位学生诉说了自己的誓言:“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我们是5月的花海、6月的朝阳,我们是中国新青年,要为祖国献上一腔热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

在系列红色浸润活动中,笔者逐渐释怀了,学生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阻隔、打破了心灵的隔阂,在阅读、思考、表达、倾听中,在写作过程中实现了思想和灵魂的真正融合,感悟了那个年代的红色力量和巨大魅力,实现了习作与历史的情意互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深感生命的厚度来自真情实感,来自浸润体悟,而文字与文学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载体,能引导学生实现全面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情感思维驱动的初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121)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作文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