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
——以邯郸市串城街南段规划设计为例

2021-11-25 02:56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黄晶涛
中国勘察设计 2021年11期
关键词:街巷邯郸遗产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黄晶涛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刘晓宇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院院长 朱阳

在经历了近2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后,我国城市建设开始进入转型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成为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成力[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指出:在当代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以历史文化遗产为基底,通过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式推进城市发展,将是未来城乡建设的重要议题。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单元,是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环境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集合,可以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集中代表,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对历史文化挖掘不够,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建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时间上,只是从特定历史阶段来评估其价值,忽视了历史文化的层层积淀;在空间上,过于重视文物保护单位等单体,未充分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

本文以邯郸市串城街南段规划设计实践为例,基于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梳理城市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从业态策划、空间更新和多元利益主体协作方面提出近期和远期保护更新规划策略,以探索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中的可持续传承方式。

城市历史景观

城市历史景观(HUL)概念

2005年,在维也纳举办的“世界遗产与当代建筑”国际会议上通过的《维也纳备忘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城市历史景观”的定义:“城市历史景观是指自然和生态环境内任何建筑物、结构和开放空间的整体组合……城市历史景观根植于当代与历史上在这个地点上出现的各种社会表现形式和发展过程。”“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拓展了文化遗产的含义,涵盖的区域背景和景观背景更为广泛,其未来的保护与发展需要上位决策者、规划师、建筑师、文物保护工作者以及当地居民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2]。

在此之后,城市历史景观的研究一直在继续深入,其概念与保护理论不断完善。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通过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正式明确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文化和自然环境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城区’或‘建筑集合体’的概念,包含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3]。”其意义是在承认城市动态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将整体城市环境统一视为城市遗产的前提下,提出了将城市遗产保护纳入更广泛的城市发展框架之下的保护方法[4]。

基于对城市历史景观概念形成与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强调了城市遗产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在时间上,关注的是从产生至发展到当代的整体脉络,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空间上,将城市整体环境作为遗产对象来考虑,既包括有形的物质遗产,也包含无形的非物质遗产。在另一个层次上,将城市遗产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维护和改善人类整体生活环境作为终极目标。

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

在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不断明晰后,基于其理论框架的保护方法研究受到重视。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作为一个整合建成环境保护政策与实践的工具,旨在保证城市保护模式能够尊重城市不同历史文化脉络的价值、传统及其环境,帮助重新定义城市遗产在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中心地位[5]。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历史名城焕发新生: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详述》中指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是统筹兼顾,将城市遗产保护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6]因此,在保护实践中需要以更为广阔多元的视角分析城市的历史环境,理解文化和自然价值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层叠交互所形成的层次,兼顾城市遗产的保护、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功能性和宜居性,综合考虑城市中参与的多元主体的利益。基于实践,提出了以全面评估为基础,建立保护与管理框架和协调机制的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

在上述宏观的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基础上,诸多实践在具体操作层面通过历时性和共识性分析,进行城市遗产的保护探索。历时性分析重视城市遗产在时间上、脉络上不断沉淀的层次,对不同历史时期均进行深入挖掘,平等地对待各时期的历史价值;共时性强调在当代城市遗产展现的所有层次,在空间上呈现出的整体性特征。城市历史景观其实是在不同时期迭代影响下的结果,每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不同形式呈现,有的留存较多,有的仅留存在文献中,差异化的结果组成了城市遗产的整体性。因此,对于城市遗产的深入挖掘和历史文化的辨析,既要从时间脉络上进行梳理,又要对其当下的共时性景观特征进行全面识别[7]。

本文基于上述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重新梳理邯郸市串城街的历史文化,辨析其当代的历史景观价值,通过与上位决策者、在地居民建立合作关系,编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规划,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中的可持续传承。

邯郸市串城街历史文化辨析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冀、晋、鲁、豫四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串城街位于邯郸老城的中心区域,处于大北城、历史城区、明清老城三重老城的核心区域。

历时性的历史脉络分析

基于对邯郸以及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其历时性脉络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彼时,邯郸为殷都的京畿之地,殷纣王曾在邯郸一带建立诸多离宫,至春秋时期初步形成了城市的雏形。在此基础上,战国时期赵国都城迁至邯郸,赵王新建廓城和宫城,俗称赵王城。后经秦、西汉的发展,在战国城址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邯郸进入鼎盛发展期,成为当时的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历时400余年。后经东汉、三国、隋唐的动荡时期,邯郸失去了昔日繁荣的景象,在区域中位置不显,盛唐时期,仅为一驿站。宋代时为赵国大北城的一小部分,城廓南北狭长,丛台在县北侧。直到明清时期,邯郸城才开始有所恢复和发展,至明嘉靖年间扩修为最终的格局。串城街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是当时邯郸老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进入近代时期,串城街仍然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但进入城市快速发展时期,串城街落后于周边区域的快速建设与发展,逐渐成为落后的棚户区。

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邯郸古城历史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城的中心。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保留明清时期的街巷格局、景观环境和重要的历史建筑;在非物质层面上,不同时期的文化互相影响、不断层积,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

共时性的整体空间分析

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民国时期,邯郸的老城格局逐渐形成以串城街(城内中街)为主街,城内东街、南北斜街、桃园街、回车巷等为支巷的老城街巷格局。直至今日,虽然邯郸城内很多建筑已不存在,但以串城街为主体框架的街巷格局依然存在,主要的历史街巷尺度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持着较为清晰的历史街巷格局。街区内串城街、城内中街、桃园街、北斜街、南斜街、回车巷为主的鱼骨状历史街巷格局结构保存完整,肌理走向清晰,街巷尺度维持较好。

实践中的城市历史景观保护方法

邯郸老城的历史格局演变

串城街的区域位置

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以及不同时期修建、增建、加建建筑层积在街巷结构中,与景观环境共同整体构成了串城街的历史景观,也是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建筑仅有3处,历史建筑1处,除王铭鼎故居位于串城街东侧以外,其余建筑集中于串城街街道两侧。

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格局

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现状

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产业体系

从现行的保护规划上来看,区分了保护层级和更新规划的重点。核心保护范围是包含文物建筑的街道空间,其延续的街巷两侧的建筑均不在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串城街历史景观的整体性。从保护的级别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看,一条街道两侧建筑的保护方式和强度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邯郸市串城街南段规划设计实践

资源的全面评估

在对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分析后,全面评估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街区及其历史环境是邯郸古城的重要物质依存,保留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其物质载体,如代表赵文化的蔺相如回车巷、代表儒林文化的邯山书院等,是弘扬提升邯郸文化的重要资源。作为邯郸老城历史街巷格局唯一的遗存,在巩固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彰显古城特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冀南民居集中分布的历史古城,串城街两侧区域建筑保留了冀南民居“两甩袖、高门楼”的建筑特点。建筑造型封闭厚重,院落空间外封内开放。

在良好的历史文化基底的对面,是其目前存在历史文化失语、街巷空间秩序混乱、建筑风貌较差、建筑质量较差、景观环境不协调以及市政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满足多元主体的诉求,更好地传承邯郸古城和串城街的历史文化,项目团队从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性保护角度入手,规划摒弃了一般整体改造的模式,选择局部更新、整体盘活的路线。历史环境的社区营造,并不是要创造出全新的东西,而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历史景观,仔细琢磨,使积淀的层次在规划策略引导下焕发新的生机。

近期“更新”规划策略

业态策划先行。首先,在街区内深入挖掘和展现历史文化元素,进行业态策划,确定“邯郸文化休闲体验的传承街,全国知名复合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定位。以“战国文化、冀南文化”为核心要素,开发文化IP。以结合邯郸古代与现今特色元素,置入创意特色工艺消费品等业态,让游客以实物形式体验邯郸博采文化来进行创业创意;以体验式消费为主,将历史元素融入业态品牌、引进老字号商业实现休闲娱乐沉浸体验区;以文化感知为目标,用主题客栈、茶社、书院等业态营造“崇文”氛围实现文化体验。最终,确定以邯郸本土文化为核心,街区内分为文化传承、休闲体验、创意设计和古城生活四个功能引导区。

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节点体系

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近期更新效果图

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远期规划效果图

空间更新并进。有效利用公共财政的支持,解决历史街区保护、风貌整治和民生改善的三重需求。在现状街巷、建筑和景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巷进行保护与疏通,整治其他街巷,结合功能分区疏通新街巷,在延续整体街巷格局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街巷体系。打造“纵横交错”的景观系统,结合现状历史遗存和街区的整体风貌,以串城街、北斜街为主要景观轴线,分别设置景观节点。其中,主要景观节点分别位于邯郸行宫、邯郸书院、斜街口、回车巷及北斜街东段的老槐树区域;次要景观节点分布在各个街角、出入口处,通过景观轴线和廊道相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景观系统。除修旧如旧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之外,整体区域的建筑采用风貌引导控制策略,主要采用延续冀南民居风格特征,结合历史层积要素的方式。

多元主体协作。在文化传承和空间更新的基础上,协调多元主体的需求,建立适当的产权调整策略。整个街区采用政商结合、自主更新的策略,“政府、企业、居民”三位一体,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居民经营文化(生活)。邯郸行宫、邯山书院、天主教堂三处主要节点,采用政府回收产权、自主经营、集中重点打造的策略,将其作为整个街区的驱动点,以及近期需要街巷、建筑、景观、文化和业态多维精细化设计的启动区。

远期“盘活”规划策略

远期规划是在近期的基础上,延续文化表达的内容,推动街区内核心保护范围外区域的更新。这一部分的更新不应该是大拆大建,而是以串城街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来考虑,进行统一的规划。此外,还需要增强文化的符号化,实现文化的资产化,通过引入多方资金,逐步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投资主体转向多元。由公共财政支持的抢救式改造引入民间资本合作,活跃民营经济在街区更新中的作用,降低公共财政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改造模式转向渐进。由核心区段的改造和民生设施的迅速建设向整体街区的逐步渐进式更新,实现原住民的居住和就业逐步转化;三是工作内容转向运营。主要的工作内容由工程改造转向长期运营,与有经验的相关运营公司合作,实现“细水长流”的街区运营收益;四是重心转向制度设计。对于政府方面而言,工作重心由近期的工程推进转向未来多方合作、自主更新、社区运营等方面的制度设计。

结语

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以更为全面整体的视角评估城市遗产,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邯郸串城街南段规划实践中,引入城市历史景观方法,旨在通过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后,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策略。同时,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置于城乡建设的语境下,探求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成力。

猜你喜欢
街巷邯郸遗产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邯郸在哪里?
遗产怎么分
边走边唱
雨中的街巷
千万遗产
清代邯郸教育
遗产之谜
遗产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